周育英+張俊
當前,教師在文本解讀方面主要表現(xiàn)為兩種傾向:“一是疏于解讀,唯教學參考書為尊;二是過度解讀,并把自己的解讀不加選擇地強加給學生?!惫P者在執(zhí)教人教版教科書必修五第三單元的朱光潛的《咬文嚼字》、林庚的《說“木葉”》、錢鍾書的《談中國詩》時,就遇到這樣的情況:有的教師拿出網(wǎng)上“令北大蒙羞的三篇文章”的觀點,過度解讀文本,肢解文本,跟著數(shù)落名家名校的不是;有的教師認為這樣的文章沒什么意思,不值得挖掘。
必修五第三單元是文藝評論和隨筆。本單元的教學概述說,除了引導學生讀懂文本,把握文章的基本觀點外,還要調(diào)動學生平時的閱讀體驗,教學生參照這些文章的寫法,學著對自己熟悉的作品做一點分析,提升學生的讀寫能力,從而提升學生的審美品位。筆者認為,解讀這三篇文章,只要不脫離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就能讓學生學有所獲。
第一,這三篇文章的思路清晰,觀點明確,可以教學生如何運用技巧梳理作者的觀點。第二,這三篇文章選例豐富,而且多以詩詞為例,對有一定知識儲備的高中生來說,理解起來相對有趣味些。第三,這三篇文章有很多寫作手法值得借鑒。這三點都是從語文課程的工具性特點來挖掘的。尤其要注意的是,文藝論文和隨筆相對來說難以理解,教學生讀文本時,應以作者的觀點為主,而不是被作者舉的豐富的例子牽著鼻子走,不然就本末倒置了。
而從語文課程人文性特點來看,本單元三篇文章的作者作為現(xiàn)代美學研究家、文史學家、現(xiàn)代文學研究家,在靜心做學問方面的精神是值得學生學習的,在解讀文本時要適時引導學生。
下面就本單元的教學談一些筆者的解讀角度。
譬如《咬文嚼字》,確定教學重難點時,除了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觀點外,更重要的是學習議論文中舉例論證的方法技巧,學習作者嚴謹、創(chuàng)新的態(tài)度和求真求實的“咬文嚼字”的精神。
梳理文章的思路,一定要教學生整體把握,可以通過過渡句、指代句教學生迅速列出框架圖。而研讀文本時,側(cè)重點當是作者選何例證明何觀點,譬如,用“賈島的推敲”的例子,就是為了說明“用字不同,意境不同”,如果把重點放在讓學生探究“到底是用‘推好, 還是用‘敲好”,就偏離了教學目標。結(jié)合全文,可指導學生學習舉例論證五注意:要典型準確(優(yōu)先考慮名人名事),要簡明扼要,要豐富多樣(點面結(jié)合、正反對比、古今中外),要敘議結(jié)合(有敘述有分析),要勤于積累。
從人文性來看,可從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能力角度來處理教材。筆者在教學中,結(jié)合課后練習第二大題,設計了一道作文題:“馬南邨在《不求甚解》一文中,提出與朱光潛不同的主張,說‘讀書不要固執(zhí)一點,咬文嚼字,你怎么看?”處理這個課后作業(yè),不是讓學生隨意簡單地交流兩句,而是給學生充裕時間寫作文,既能幫學生深入理解《咬文嚼字》的內(nèi)涵,又能讓學生學會用豐富的例子表達自己的觀點。
很多教師在解讀《咬文嚼字》時,可能忽略課后的探究題,也不會總結(jié)本文舉例論證的特點,而是在作者舉的例子上大做文章,挖掘拓展,這就違背了作者的初衷。例如有人指出,“《咬文嚼字》中,朱光潛先生認為‘你這……句式表達的是憤怒情感,朱先生的觀點值得商榷”。的確,“你這……”句式,也可以用來抒發(fā)贊美與渴盼,如“延安,你這莊嚴雄偉的古城!”“電,你這宇宙中的劍,也正是,我心中的劍!”但我們作為教師尚且容易忽略,何況學生呢?我們可以利用幾分鐘時間介紹一下有關(guān)資料對朱光潛先生文章的質(zhì)疑,既可以拓展學生的視野,也可以減少學生對名人的盲目崇拜,而不是抓住一點瑕疵就否定名人的一切。
再說《說“木葉”》。很多教學設計和課件都把教學重點放在第五段、第六段上,著重分析“樹葉”與“木葉”、“落木”與“落葉”意味有何不同,然后舉一反三,分析月、柳、水的暗示性。其實,從文本解讀來說,“樹葉”與“木葉”、“落木”與“落葉”的意味到底有什么不同,這一點不重要,因為這只是分析詩歌暗示性的例子,不同的學生對詩歌的感悟能力是不同的,可能一下子難以區(qū)別。拓展越多,越容易喧賓奪主。倒不如從作者林庚入手,從他“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總結(jié)問題”的做學問的態(tài)度入手,讓學生明確作者以“木葉”為話題,在分析“木葉”的兩個特征時,闡明了“詩歌語言的暗示性”這個觀點。
高中生對朱光潛、錢鍾書了解多一點,對林庚可能不太了解,在教學中除了介紹他提出過“盛唐氣象”外,不妨給學生補充閱讀文章《林庚:喧囂時代里的隱退者》(張偉),讓學生走近這位“ 早年與吳組緗、李長之、季羨林并稱‘清華四劍客,后來又被列為‘北大中文四老之一”的學者,感受他“故去的知識分子們身上最深厚、最值得傳承的精神財富” 。
還可從林庚在隨筆中巧妙引用大量詩句的寫作手法入手,讓學生理解文藝隨筆中引用的作用:充實文章內(nèi)容,增添文化底蘊,增強感染力;證明觀點,增強說服力;照應文題,照應結(jié)構(gòu),能總結(jié)或引出下文等。
這樣解讀文本,以后學生再碰到文學隨筆,不至于找不到重點。而且筆者相信,總用幾滴水滋潤某些學生的心田,比肢解文本、無限拓展更實用。
最后談《談中國詩》。有教師在教本文時,引經(jīng)據(jù)典說:“錢鍾書的學問沒有人敢懷疑,但選他的《談中國詩》卻很讓人懷疑課本編寫者的學問。錢老對中國詩并不是很內(nèi)行?!倍P者認為,拿“對中國詩并不是很內(nèi)行”的評價來介紹教材作者,指摘教材編者,本就不是一名負責的語文教師的做法。正如專家所說:“教學行為是一種公眾行為,加之接受的對象又是思想不夠成熟的學生,所以教師不能把自己的解讀不加選擇地強加給學生?!?/p>
本文是節(jié)譯的錢鍾書先生在美國人面前普及中國詩的英文講稿。拿這篇文章做例子,教學生學文學評論,不是要學生懂得中國詩到底有什么特點,這是學者研究的范疇;作為學生,重點要學的是作者論詩的立場即比較文學,以及作者在本文體現(xiàn)的語言風格。譬如,我們對教材的把握,要引導學生分析作者是從中外詩歌的發(fā)展史、形式、技巧、語言、內(nèi)容等角度讓美國人對中國詩有一定的了解,體會中國詩歌“暗示性”這一特征。而著力之處,當是引導學生品味重點語句的內(nèi)涵,從而了解作者語言幽默,尤其善用比喻,再在此基礎(chǔ)上總結(jié)比喻藝術(shù)的運用技巧。
另外,綜觀本單元三篇文章,作者都善用例證、引證、喻證,都引用了大量的詩詞,而且詩歌的“聯(lián)想、暗示性”在三位名家筆下,都有所體現(xiàn),可以互相解釋,互為補充,對學生以后鑒賞詩歌是有很大幫助的??梢?,這三篇文章作為文藝論文和隨筆的代表選入教材,是值得學習的。相反,魏巍的《誰是最可愛的人》就是隨著相關(guān)的歷史背景、歷史真相的揭密,讓教師不好確定“教學目標”,文本不能再作為挖掘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的范例,自然就退出教材了。
朱光潛先生在《咬文嚼字》中對后學者諄諄教誨,“文學是艱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勵,推陳出新,時時求思想情感和語言的精煉與吻合,你才會逐漸達到藝術(shù)的完美”。教學也是艱苦的事,作為教師,傳道、授業(yè)、解惑不可嘩眾取寵,不可故弄玄虛,不可偏執(zhí)一詞,更不可只當傳聲筒;要博學嚴謹,要善于從文本中挖掘真善美,還要與時俱進。
教材中選的名篇名作難免有瑕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慎重研讀。可以借鑒最新觀點,作為備課的資料,在分析例子時簡要補充、糾正,但重點是結(jié)合語文課程的特點,在文本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上找準切入點。該觀其大略時觀其大略,該咬文嚼字時咬文嚼字,讓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用,方不悖初衷,真正落實語文學科素養(yǎng)。
(作者單位:秭歸縣第一中學)
責任編輯 嚴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