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絲
吃飯不小心硌了牙,為了保住牙齒,只能采取保守療法。但一段時間后,牙痛全面爆發(fā),只得到醫(yī)院做手術,把牙齒鉆開,將被阻滯的血水引出,疼痛立止。
承現代醫(yī)學的昌明,牙痛不再是久延難治的疾患,可是在古代,卻是困擾人們的大問題,即使是能動用一切資源的皇帝,遇上牙痛也是束手無策。楊玉環(huán)曾犯牙痛,蹙額顰眉,病困愁苦,唐玄宗心疼得不得了,卻又拿不出什么好辦法,只得賜了一個玉魚兒讓楊玉環(huán)含在嘴里,也就是借玉石的冰涼之氣,聊以稍稍減輕痛楚。貴妃亦復如此,平民更何以堪。故也難怪《清平山堂話本》里面的《張子房慕道記》,把“一口牙疼”視為百病熬煎的第一名。
牙痛的煩惱,除了令人坐立難安,同時還泛起了人的僥幸心理。尤其在白天,癥狀多會有所緩解,常給人一種情況正在好起來的錯覺。然而到了晚上,因躺臥引發(fā)的暴烈疼痛,又會讓人痛心地發(fā)現,自己的人品并沒有想象那么好,于是又恨不能像湯姆·漢克斯在電影《荒島余生》里,自己用冰刀和石頭把痛牙拔掉。
魯迅一生為牙痛所苦,并生造了一個詞語叫“牙痛黨”,自敘從小就是牙痛黨之一,即使成年后遠赴東洋學醫(yī),亦未能徹底解決牙痛的煩惱。他曾抱怨說,中國自盤古開天辟地以來,就未曾發(fā)明過一種止牙痛的好方法?;蛟S這跟古人對齲齒的認識有關。宋代筆記里有一士人患有蛀牙,白天聽到嘴里發(fā)出吵鬧喧騰的聲音,像是大隊人馬出行,不一會,牙疼瞬止。到了半夜,他又聽到聲音喊:“小都郎回活玉窠也,呵殿。”一如官員出行,儀衛(wèi)前呵后殿,喝令行人讓道。出游歸來的牙蟲又陸續(xù)進入他的口中,牙疼也隨即發(fā)作。
這個誕罔不經的故事,過去卻不乏受眾,很多人都相信牙疼是齲齒中有蟲所致,由此還衍生了拔牙蟲的行業(yè)。清代江南農謠曰:“熒火蟲,夜夜紅,爹爹挑水潑菜蟲,奶奶剝柴編斗篷。兒子做幫工,媳婦拔牙蟲,四手兒,不放空,做了一世還是窮?!彪m然拔牙蟲屬于惑人眼目的小道,但曾經也是一門可以倚仗為生的方技。
我小時候,街上還隨處見有“止牙疼咒”。方法是把牙疼的起因“風、火、蟲”三字寫在小紅紙上,患者手持鋼針或錐子,嘴里念誦“天發(fā)地發(fā),玉皇差我把牙扎,扎著火牙隨風去,扎著蟲牙永不發(fā)”,念完后,如果是火牙,就用銳器扎“火”字,如果是蛀牙,就扎“蟲”字。然后悄悄把扎過的紅紙貼在電線桿或墻上,據說牙痛就可痊愈。大概就是看過了太多類似的場景,牙醫(yī)余華決心棄醫(yī)從文,并發(fā)表退役宣言:“世界上最沒有風景的地方,就是在嘴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