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瀾
歐洲人好像命中注定早中晚三餐都要吃香腸。到食品店去,其他肉類可以不出售,墻上卻必掛滿香腸。
歐洲香腸的種類多得數(shù)不清,大大小小、圓圓長長,牛肉、豬肉、雞肉,紅色、白色和黑色。
如果你以為香腸主要是瘦肉加肥油制成的話,那就大錯特錯了。肉也分背肉、腳肌和肚脯等部分,連豬血也能灌成腸。最妙的是頭肉香腸,它把豬的頭部,包括耳朵、舌頭切成碎片壓制而成,有點像潮州人做的豬頭粽。
歐洲的香腸都分等級,所摻的肥肉多或少構(gòu)成價錢昂貴或低廉。單是剛才所提的頭肉香腸,上佳者切成薄片后入口即化,能輕易地將耳部的軟骨咬碎成汁咽下。便宜的頭肉香腸,豬頭刮不干凈,吃起來滿嘴是毛。
歐洲人對吃大多不講究。把香腸橫切兩片,夾了長條硬面包,再來一瓶啤酒,就是一餐了。我最初不能理解,但是等到工作繁忙肚子又餓時,便明白了他們的心理。
當然,不是每個歐洲人都那么不講究。香腸除了生吃,還可以烤熟了吃,或者在油里炸一炸。大廚會用鏟子從中間將香腸切成兩片,外邊還連著一層皮,雙面煎個半焦,吃起來又香又脆。
講來講去,我還是喜歡中國的臘腸。天氣一冷,在米飯上蒸兩條肉腸、一條潤腸,三大碗飯下肚還不覺得飽。
唉,越寫肚子越餓,我先去切兩片最普通的香腸充充饑。
(周達薦自《愛你》)
責編:我不是雨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