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太
“言外之意”出自宋·歐陽修《六一詩話》:“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爆F(xiàn)代漢語詞典解釋為:話里暗含著的沒有直接說出的意思。古今中外的語言學家、文學家們都十分關注語言的言外之意。他們對言外之意的研究不僅有蔚為大觀的理論體系,在實際運用中更是長袖善舞,極盡婉約曲折之能事。小學是學生語言習慣培養(yǎng)的最佳期。教學中,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關注富含言外之意的語言,逐步掌握讀懂語言言外之意的方法,對學生語文能力的發(fā)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在《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的執(zhí)教過程中,筆者嘗試運用了定格、鏈接、關聯(lián)、聚焦等辦法,努力使教學過程變得清新自然,讓語言間接表達的言外之意變得不再難懂。
一、關注語言的超常組合,感悟“言外之情”
任何一種語言都有一套語法規(guī)律來組織。但在文學作品中往往存在一種特殊的現(xiàn)象:利用詞語之間的超常組合體現(xiàn)言外之意?!段业牟隔斞赶壬返淖髡咄黄瞥R?guī),巧妙搭配,讓“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的詞語組合進入特定的藝術氛圍內(nèi),如同注入了一種新的生命力,使整個語言表達發(fā)生轉(zhuǎn)變,出現(xiàn)意生言外的藝術效果。課堂教學片段如下。
師(板書“魯迅”):關于魯迅,同學們知道多少?
生:魯迅原名周樹人……魯迅以筆為武器,戰(zhàn)斗了一生,被譽為“民族魂”。毛澤東評價他是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
師(板書“先生”):請同學們齊讀——“魯迅先生”。這是人們對他的“尊稱”。(板書:“敬”)
師(板書“我的伯父”):請讀——“我的伯父”。感覺到了什么?
生:親切。(板書:“親”)
整個課題板書成:18.(親)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敬)
師(指著板書):從這個課題中你們悟到了什么?
……
以上片段教學的成功,在于教師巧妙地引導學生咀嚼詞語,進而關注他們之間的超常組合,觸摸深藏在“我”心底的那份極不尋常的言外之情——對伯父的“親切”“尊敬”之情,形象地感知語言的“弦外之音”。
二、關注語言的含義變異,傳遞“言外之力”
文學語言的“言外之意”可以理解成語言的多義性,但這種多義并非曖昧含糊,而是豐富含蓄的。在《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中有一段寫魯迅先生與“我”談讀書的內(nèi)容。當魯迅先生跟“我”談起《水滸傳》里的故事與人物時,“我”由于讀書是不認真,只好“張冠李戴地亂說一氣”,此時,“魯迅先生摸著胡子,笑了笑,說:‘哈哈!還是我的記性好?!边@里的“哈哈!還是我的記性好”表面上是風趣地表揚自己,言外之意是在婉轉(zhuǎn)地教育“我”讀書要認真,不能囫圇吞棗。這是利用語義變異來傳達含蓄之義,寄托言外之意。為了讓學生能更好地感受語言的深意,筆者在學生惟妙惟肖地模仿伯父的樣子讀了句子后進行了引導:現(xiàn)實生活中,若是我們這樣讀書,大人們通常會怎么說?學生們十分自然地還原生活中人們的常態(tài)言語:“讀書囫圇吞棗,這不是在浪費自己的時間嗎?”“這不在胡扯蛋嗎?有你這樣讀書的嗎?”經(jīng)過這樣的還原,句子的言外深意不言自明。但是,教學環(huán)節(jié)并沒有因此結(jié)束,教師出示課文原句:“那天臨走的時候,伯父送我兩本書,一本是《表》,一本是《小約翰》。伯父已經(jīng)去世多年了,這兩本書我還保存著。”然后問道:“從中,你悟到了什么?”學生眾說紛紜,對于句子的言外之意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與感悟。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之簡潔出人意料,但從課堂實際情況看,學生對于語言深意的感知,言外之意的傳遞又是那樣到位。這一切源自于教師對言外之意的關注以及教育規(guī)律的把握。
三、關聯(lián)語言的臨時賦義,品味“味外之旨”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中,還有一處精彩的對話描寫,即在伯父家里,大伙兒圍著一張桌子吃晚飯時,“我”與伯父的對話?!澳阆?,四周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哦!”我恍然大悟,“墻壁當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來。伯父結(jié)合自己的遭遇臨時賦予“四周黑洞洞”“碰壁”以特殊的含義。相反,年幼的“我”卻天真直白地道出它們的本意。小學生的年齡與“我”相仿,要真正理解““四周黑洞洞的”“碰壁”的“味外之旨”有一定難度。此時的教學可以運用丹·斯珀伯和迪爾德尼·威爾遜在合著的《關聯(lián)性:交際與認知》一書中提出的“關聯(lián)理論”。這個理論從心理學的認知角度研究人們對語言的言外之意的理解,將人們對語言的理解過程看作一個明示——推理的心理過程。他們認為讀者可以根據(jù)語言的內(nèi)容、語境以及各種暗含,對話語產(chǎn)生理解。教學中,教師借助信息化手段,出示介紹舊社會的文字、圖片及影像資料,讓學生深刻認識魯迅先生當時處境,然后向?qū)W生們解釋魯迅言中的“碰壁”的實際含義。進而關聯(lián)“我”的年齡、閱歷等因素,讓學生明白“我”言中的“碰壁”。相比之下,更顯“我”的天真可愛,伯父的風趣從容。如此教學,讓語言的“味外之旨”大放異彩。
四、聚焦語言的特寫效果,分享“韻外之致”
古人說得好:“泰山不拒細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語言特寫是平凡的,如沙礫一樣微不足道,很容易被忽視,但卻不可輕視它?!段业牟隔斞赶壬分杏羞@么一句話:“他沒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頭上,半天沒動,最后深深地嘆了一口氣?!庇行牡淖x者都不會忽視“半天沒動”“深深地嘆了一口氣”這兩處的語言特寫。因為,略加咀嚼,即可讀懂此時此刻魯迅先生內(nèi)心的沉重與復雜。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這個句子,教師出示“腳上沒穿鞋”“飽經(jīng)風霜的臉”,接著啟發(fā)道:“當時,魯迅先生腦海里可能會想些什么?”記得一位學生是這樣回答的:“那張飽經(jīng)風霜的臉、那對沒穿鞋的腳深深地烙印在魯迅先生的腦海里,驅(qū)之不離,揮之不去。天底下,又有多少張那樣的臉,又有多少只那樣的腳。窮苦的同胞們,我何時才能完成我的使命呢?”學生的答案震撼人心。反思時,有絲遺憾,感覺自己的課似乎上得過于沉重;又有絲驚喜,正是此處的沉重才恰恰證明聚焦語言特寫的精妙。忽略這個了細節(jié),錯過的也許正是作者蘊含在作品中的精妙之處。
(作者單位:福建省福清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