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麗 劉興邦
一、當代審美語境中的馬尾繡困境
馬尾繡是2006年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現(xiàn)著水族先民樸素而濃郁的原始審美觀。當代新的審美思想和審美意境使得審美大眾化、娛樂化、通俗化、時尚化、快餐化、個性化、商品化。傳統(tǒng)馬尾繡不可避免地受到時代浪潮的沖擊,成功保護的背后卻是傳承的危機:這種古老工藝與當下生活具有較大的距離,出現(xiàn)了擺脫原始功能和原始審美后的發(fā)展瓶頸,具有當代審美價值的馬尾繡創(chuàng)新產品極其缺乏。雖然馬尾繡有著濃郁的黔東南少數民族特色,但仍能提煉出和梳理出鮮明的當代藝術特征。
二、世俗化和個性化的馬尾繡題材與圖案
圖案是馬尾繡中最具特色的藝術語言之一。馬尾繡的眾多圖案題材分為源于水族歷史神話、自然和水書這三大類,通過象征、寓意和比擬手法賦予圖案造型世俗化的思想。在變化多端的流行中,帶著強烈民族特色的馬尾繡圖案,如能自然巧妙地融于現(xiàn)代設計賦予新的時尚含義,大眾化的審美必然通過馬尾繡題材的通俗化得到釋放和表達。
馬尾繡圖案造型經過簡化和夸張的藝術處理后顯得單薄,常在主體圖案上,增添一種或多種其他圖案,所以馬尾繡圖案往往由植物、動物、幾何及文字等多種形式的紋樣共同構成。作為創(chuàng)作主體的繡娘,在馬尾繡作品中根據個人思想情感和個人喜好,選擇不同的圖案組合,形成不同的寓意,人們對此產生情感和審美的共鳴和呼應,滿足審美個性化的心理需求。
三、密不透風和錯落有致的馬尾繡形式構成
馬尾繡在完成盤繡圖案輪廓后,必須運用打籽繡等刺繡工藝把輪廓內全部添繡,否則當地繡娘認為“不好看”。這種滿地布局的基本型形狀相同或近似,面積細小,數量多,在大小、方向上有一定的變化。多種單元圖案連續(xù)穿插,密集而流暢,整體感強,追求密而不亂,造成視覺上的張力。這種熱烈擁擠、密不透風的布局與中國傳統(tǒng)繪畫講究“留白”是兩種相反的意境,卻與當代娛樂性、快餐化審美要求強烈的視覺沖擊力不謀而合。
馬尾繡工藝繁復,除了小件馬尾繡物品外,只能有針對性地進行繡制,并不進行通篇繡制,且大量的馬尾繡也容易形成視覺審美疲勞,所以在大件服裝中采用組合布局,傳統(tǒng)水族女上衣領口、袖口、門襟、下擺、側衩等邊緣反復運用馬尾繡,呈現(xiàn)連續(xù)的、由各種單元圖案組成的適形和邊隅紋樣,整體圖案布局相互呼應、層次分明、錯落有致,形成視線的流動和節(jié)奏的變化。這種結構總體看起來基本一樣,但是細看變化豐富,符合嚴密整齊而又活潑多變的審美趣味。
四、雅致細膩或濃郁高亢的馬尾繡色彩
不難發(fā)現(xiàn)市面上馬尾繡商品大部分濃墨重彩,但三都水族人民穿著的傳統(tǒng)服飾中,馬尾繡色彩清麗中帶著華麗。這說明馬尾繡用色隱含著兩種類型:傳統(tǒng)馬尾繡色彩內斂含蓄,是水族人民長期建立的藍綠紫冷調用色。而使用紅、黃等暖色時,則降低明度和純度,多為中明度中純度,弱化色彩對比,配合整體雅致細膩的風格,形成和諧融洽的視覺效果。馬尾繡的色彩分布不均勻,規(guī)律不明顯,不呈現(xiàn)大面積色塊,這種雜糅色彩給人以點彩畫感覺,圖案融在色彩中,成為色彩的配角。
商業(yè)化的馬尾繡色彩厚重濃麗,對比強烈,具有典型的西南少數民族民間藝術特征。選用純度較高的色彩,暖色調為主,紅、綠、黃、紫搭配,用色鮮明,顯得喜氣醒目。同一繡品中經常會選擇六種以上的色彩進行搭配。在色彩豐富而飽和度高的情況下,白色馬尾輪廓線起到了緩和色彩的視覺刺激感。這種大膽、明亮、喜氣的用色,配合生動夸張的造型和對稱均衡的構圖,與濃郁高亢的民間年畫感覺類似(圖1)。
上述兩種馬尾繡色彩效果中,色彩和圖案并不存在自然界固有的對應關系,魚可以是紫色、紅色,這種色彩對圖案的解構,是顛覆傳統(tǒng)審美的極好形式。色彩也是水族馬尾繡繡娘表達情意的語言,不同的繡娘能為同樣的圖案配出不同的色彩,通過個性化配色將馬尾繡繡娘的個人情感傳遞給他人,映射出現(xiàn)代個性化審美。
五、獨一無二的馬尾繡材料與工藝
馬尾繡是用馬尾為原料進行的刺繡。馬尾材質的唯一性和不可復制性,極易滿足當代審美觀追求新、奇、特的趣味。馬尾繡另一個特殊材料是形似古代錢幣的小銅片,黃豆大小,以紅線固定在馬尾繡片上,具有裝飾和驅邪避兇的功能。在繡片上添加金屬的裝飾手法,在印度刺繡中常見,容易取得審美認同,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其審美的國際化。
馬尾繡特殊的工藝是纏馬尾,以紡制過的白線纏住3-5根馬尾,形成預制馬尾繡花線,用暗線釘法固定在圖案輪廓。這些工藝不著痕跡、針腳精細,耐心細膩溫和,表達風土人情和兒女情長等情感。在流行講故事講情懷的今天,進一步增加和豐富了以情動人的審美內涵(圖2)。
六、結語
在當代審美西化的時代,水族馬尾繡已經開始應用于現(xiàn)代設計,但是簡單復制、直接移用和硬性植入導致了重復和僵化。進一步推進馬尾繡創(chuàng)新性保護理論的實驗和探索,必須鑒別厘清當代審美語境及其特點,理性思考馬尾繡和當下審美的關聯(lián)性,挖掘馬尾繡與現(xiàn)代審美和生活可以產生共鳴的藝術語言。這是對馬尾繡發(fā)展瓶頸的一種解決嘗試,同時也給當代設計與民族精神文化的結合帶來了契機。
基金項目:深圳職業(yè)技術學院重點科研項目(項目編號:601522S25008)
曾麗:深圳職業(yè)技術學院副教授
劉興邦:深圳職業(yè)技術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