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人們就感受到古埃及所散發(fā)出的魅力。希臘人和羅馬人總是把它作為更古老的文明一再提及,他們認為埃及的紀念碑和文字作令人費解又非常神奇。埃及文化似乎一出現(xiàn)就非常成熟,并且?guī)缀跏窃谕蝗恢g就又消失了,但是這段3000年的輝煌歷史投下了長長的陰影,甚至在今天,我們依然能夠感覺到它的召喚。
傳統(tǒng)認知告訴我們,對法老土地的現(xiàn)代迷戀是從文藝復(fù)興時期開始形成的。這要追溯到羅馬時代,征服埃及的古羅馬人帶回到意大利的戰(zhàn)利品,被重新發(fā)現(xiàn)之后,激起了人文主義者的興趣。18世紀末,拿破侖對埃及的短暫占領(lǐng),更是激發(fā)了歐洲人對埃及的濃厚興趣。給歐洲社會帶來了裝飾性藝術(shù)的流行潮流和“東方”味道的紀念性建筑。
以埃及為靈感,產(chǎn)生了許多鼓舞人心的歌劇,如威爾第的《阿依達》。像拜倫之類的貴族都有身著東方服飾的,徐志摩曾經(jīng)寫過,作客山中的妙處,學一個太平軍的頭目,或是拜倫那埃及裝的姿態(tài)。埃及狂熱癥成為東方主義的一個分支。
埃及狂熱癥(Egyptomania)在19世紀的歐洲迅速蔓延。對這股潮流推波助瀾的既有劫掠?xùn)|方財寶的探險家,也有尋找異域刺激的旅游者,還有“探求藝術(shù)靈感”的騷人墨客,從美國總統(tǒng)到法國作家都在尼羅河上泛舟。比如美國第十八任總統(tǒng)尤利塞斯·辛普森·格蘭特和福樓拜。
福樓拜和攝影師朋友馬爾西姆·杜·坎普于1849年11月來到埃及,他們飽覽尼羅河流兩岸的美麗風光,參觀金字塔,謁訪清真寺,下館子抽水煙,到沙漠中探險打獵,欣賞當?shù)厝怂:锿嫔?。并結(jié)識了一位有名的交際花——庫丘珂·哈娜姆??财帐状芜\用照相技術(shù)拍攝下了令人嘆為觀止的古埃及風景照。 “這個銷魂之夜令人終生難忘”。福樓拜后來的創(chuàng)作總是把東方的神秘同東方的女性編織在一起,風情萬種的舞女庫楚克“無疑是福樓拜好幾部小說中女性人物的原型”。
維多利亞時期的上流社會會舉行木乃伊解封會來滿足自己的詭異愛好。派對主人會從拍賣會上競拍木乃伊,也有人通過特殊渠道直接從埃及 “進貨”。木乃伊準備好后,邀請函也會隨之發(fā)出。這是典型的 “埃及狂熱癥”的表現(xiàn)。 外科醫(yī)生托馬斯·佩蒂格魯操刀的解封活動曾吸引了近3000人參加,盡管他不是第一個解封木乃伊的人,但他卻是將這項活動用演出形式展現(xiàn)的先驅(qū)。
盡管明令禁止不得對木乃伊輕舉妄動,大量的埃及動物和人類木乃伊仍然被販賣被作為蒸汽機燃料、作物肥料以及美術(shù)材料。自十六世紀晚期到20世紀初,一種由木乃伊化人類遺體所制成的顏料,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德拉克洛瓦等歐洲藝術(shù)家們的調(diào)色盤上。畫家們將這種能繪出濃厚且具穿透感陰影的顏料稱為木乃伊棕。
將木乃伊制成顏料的起源或許是另一種更古怪的用途──藥方。在中世紀早期,歐洲人便搜集木乃伊用來治療各種疾病,像是癲癇和腸胃疾病等。箇中原因仍是個謎,也可能只是認為這些被加工保存的遺體具有神奇力量。然而到了20世紀初,用來制作顏料的木乃伊出現(xiàn)供貨短缺。一則1904年的《每日郵報》刊登的廣告中寫著買家將會提供“”令人滿意的價格“”以期獲取一具木乃伊;還寫著“兩千年前古埃及法老的木乃伊將會被用于國會上等壁畫… 不會侵犯到往生者的靈魂及其后代?!?/p>
如此一來,無數(shù)的古埃及人死后于畫布上重生,在世界各地的藝廊、美術(shù)館中默默地為人欣賞著。像哥特式教堂或中國塔,埃及藝術(shù)被歐洲人當作具有異域風情的風格被接受但是,不像哥特式和希臘復(fù)興,埃及樣式缺乏持續(xù)的力量。埃及狂熱癥在歐洲慢慢的消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