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定水
育人為本,德為先。現(xiàn)代教育學原理認為:德育在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與發(fā)展中起著主導作用。為此,教師在向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能的同時,還要塑造學生良好的個性、健全的人格。
一、利用教材課文所塑造的人物形象,進行德育教育
語文教材為進行德育教育,提供了豐富的材料。其中有不少文質兼優(yōu)、思想性和藝術性統(tǒng)一的典范文章。教材中一些課文,塑造了許多優(yōu)秀人物形象。他們作為社會道德的化身,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通過對他們一言一行作具體、細致地分析及對其內心世界的剖析,教師充分挖掘出他們身上所具備的高尚品質和可貴精神,去感染學生、打動學生、凈化學生的心靈。例如課文《最后一課》,本身就是一首愛國主義教育的詩篇。作品所塑造的主人公是一個平平常常的老師韓麥爾先生和一個小學生小弗郎士。文中通過描寫他們的情感,來反映法國人民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尤其是課文最后一部分,寫韓麥爾在“最后一課”結束時的悲壯和不屈的精神。當鐘聲宣告最后一課結束時,韓麥爾先生此時此刻的悲憤和痛苦難以形容。他“臉色慘白”,剛到嘴邊的話卻哽住了。于是他“使出全身的力量”,寫下了“法蘭西萬歲”這振奮人心而又含義深刻的幾個大字。一個愛國者的高大形象頓時躍然紙上。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著重剖析這個人物形象,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激勵學生要發(fā)憤圖強,將來報效祖國。
二、利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啟迪學生的思想
唐朝大文學家韓愈在他的《師說》一文中明確地提出:“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边@里的“傳道”,就是我們講的德育教育??v觀現(xiàn)行的語文課本,有不少名人名言,格言警句以及富有哲理的話語。這些都是作家、偉人(名人)的思想精髓,蘊含哲理,感染力大。教學中,教師不妨信手拈來,引導、啟發(fā)學生去認真詠讀、品味,從中獲得思想啟迪。例如詠讀曹操寫的告古傳誦的詩句:“老驥伏櫪,志在千里?!苯逃龑W生從小樹雄心、立壯志,要始終保持昂揚樂觀的進取精神。品味毛主席的“數(shù)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激發(fā)學生勇于開拓,建功立業(yè)的豪情壯志。
此外,像吳晗《談骨氣》里面“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文天祥《過零丁洋》里的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及孔子的名言“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钡让跃洌疾皇檫M行德育教育的生動教材。
三、讓學生在作文中學會做人
作文教學過程中,也可融進德育教育。教師利用作文教學,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前途理想、意志情感等方面的教育。既作文,又育人,讓學生在作文中學會做人。
四、延伸、拓展德育
所謂延伸,就是將教材所顯示的內容推及生活的廣闊天地,進而深化和加強教材因素的教育深度和力度。因此,語文教師在滲透德育教育過程中,必要時將課堂推向生活或將生活之水引進課堂教學園地。實踐證明:這種做法效果不同凡響,例如教學散文《生命、生命》,教師引導學生去感受臺灣女作家杏林子強烈的生命意識、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學習她珍惜生命、堅毅勇敢的精神。課堂上,教師趁機向學生發(fā)問:同學們,讀了這篇文章后,對生命和人生有什么新的理解呢?我們生活中有沒有輕視生命的現(xiàn)象?一石激起千層浪,全班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其中有個學生靈機一動,聯(lián)想到2001年1月23日,在天安門廣場發(fā)生的“法輪功”癡迷者自焚事件。于是,教師因勢利導,教育學生:崇尚科學,拒絕邪教,珍惜生命,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五、德育要言傳,更須身教
語文教學滲透德育主要通過顯性的“言傳”和潛性的“身教”。“言傳”即向學生傳播思想觀念、道德原則及有關知識;“身教”則是以身作則,以德宣教。著名的語文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得好:“身教就是為人師表,就是一言一行都足以為受教育者的模范?!币虼耍Z文教師要以自己的豐富的學識、嚴謹?shù)慕田L、文明的舉止、端莊的儀表、高雅的談吐和寬容的胸懷等去熏陶、感染學生。簡言之,以德育人。
總之,在平時教育教學中,作為一名農村初中語文教師,必須結合所教的語文這門學科,不失時機地滲透德育教育,寓德育教育于語文教學當中,讓自己的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從而,收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作者單位: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qū)展坪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