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晶晶
【摘 要】小學語文教學離不開大量的朗讀訓練,因為朗讀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發(fā)展學生的智力,幫助學生理解課文,提高學生的審美情操,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所以,《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朗讀其實就是學生把文本語言轉換為聲音語言的過程,是人體各個器官協(xié)同作用的一種創(chuàng)造性活動。強化學生的朗讀訓練,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
【關鍵詞】朗讀訓練;語文教學;語文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7)06-0101-02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通過古人的這句警示語就能看出在歷史上語文教學中非常重視朗讀訓練這一教學方法,繼承和發(fā)揚這一歷史優(yōu)良教學傳統(tǒng),對于推進今天的新課程改革,促進學生素質教育的有效實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小學語文教學離不開大量的朗讀訓練,因為朗讀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發(fā)展學生的智力,幫助學生理解課文,提高學生的審美情操,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所以,《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朗讀其實就是學生把文本語言轉換為聲音語言的過程,是人體各個器官協(xié)同作用的一種創(chuàng)造性活動。強化學生的朗讀訓練,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
一、朗讀訓練對語文教學的影響
1. 朗讀訓練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傳統(tǒng)意義上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師占主體,學生只是單一的聽教師講解課文、分析課文,像是在電影院看電影一樣,只是調動了學生的感官,沒有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參與不到課堂中來,主要是教師自身的定位錯誤。時間久了,學生就會失去對語文課的興趣,遠離語文這門學科。但是語文教學中有了朗讀訓練以后,就能改變這一狀況。當學生抑揚頓挫的聲調給自己悅耳的感受時,當聲情并茂的朗讀訓練把學生帶入課文使學生身臨其境時,當富有韻律的朗讀訓練和學生的心靈互相撞擊時,難道我們的學生還能在語文課堂上無動于衷?我們的學生還不會躍躍欲試?筆者曾經(jīng)聽過一位教師的語文示范課,在講《老山界》這篇課文的紅軍連夜登山這一段的時候,老師并沒有去細細分析登山路段如何陡峭、如何險峻、“之”字形和“S”行道路的作用。這位教師只是引導學生朗讀文中描述山路陡險的句子,然后反復放聲朗讀紅軍的話。這樣,學生的積極性一下子就被調動起來了,都積極主動地要求展示自己的能力,尤其的那句“我們頂著天了!”展現(xiàn)出紅軍豪邁的藐視艱難困苦的情懷。教師沒有講解,學生就能通過反復的朗讀訓練體會到紅軍戰(zhàn)士大無畏的革命樂觀精神??粗@些學生興奮的臉龐和閃亮的眼神,筆者從心底里為這位老師喝彩。由此可見,朗讀訓練在語文課堂上對學生興趣的培養(yǎng)是顯而易見的。
2. 朗讀可以發(fā)展學生的智力
朗讀訓練不僅能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能力,還能訓練學生的思維。因為朗讀訓練要求學生不間斷地讀一段文字或者不間斷地讀一篇課文,做到不掉字、不誤讀、不添字,這不僅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注意力,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訓練學生的分配能力和注意的廣度。朗讀訓練的輕重、停頓、快慢和升降,都需要學生根據(jù)上下文的關系和內在的聯(lián)系做出符合課文要求的表達反應,這就虛擬爛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敏捷性。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yǎng),就是在促進學生智力的發(fā)展。朗讀訓練要感動人就必須深入文章的意境,進行藝術的二次創(chuàng)造,這樣的練習又豐富了學生的想象力。我們作為教師會發(fā)現(xiàn),班內語言縝密、言談熟練的學生,大多數(shù)是思維活躍的學生,相反,那些說話吞吞吐吐,詞不達意的學生,大多數(shù)是反應遲鈍的學生。
3. 朗讀訓練有助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語文教學中學生學習課文的一個主要目的是領悟課文所表達的情感,學生只有對文本有了一定程度的體會以后,才會感悟到文章的靈魂,達到理解課文的真實目的,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關鍵是引導學生感悟文章的節(jié)奏,引領學生從文本世界走向聲音的世界,實現(xiàn)和作者神情相通的效果。葉圣陶先生說:“吟誦的時候,對于討究所得的不僅理智的理解,而且親切的體會。不知不覺之間,內容與理法化為讀者自己的東西了,這是最可貴的一種境界。”文章在被學生朗讀的時候,就是把書面的語言轉化為有聲的語言,等于代替作者發(fā)表了自己的見解。反復地閱讀,學生把文章讀得越熟練,就越能更好地體會到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并且越能為之感染。朗讀課文就像導游向游客介紹景點,引導著游客欣賞景點的風光秀美。筆者在執(zhí)教《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課文時,就讓學生反復大聲地朗讀“不必說……”那一段。學生在朗讀的時候,有的學生邊讀邊笑,這大概是學生從文中讀出了自己兒時的美好回憶的緣故吧。他們也許又看到了“碧綠的菜畦”,聽到了“鳴蟬的長吟”,嘗到了“又酸又甜的覆盆子”了。因此,語文教學并不需要教師費盡口舌的講解,書讀百遍,其義自現(xiàn),因為兒童喜愛大自然是他們的天性。
4. 朗讀訓練有助于學生情操的陶冶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對學生進行情感熏陶的有效手段。學生在朗讀課文的時候,帶著作者的思緒,通過語調的高低和語速的快慢,會形成婉轉優(yōu)美的境界,調動學生的聽覺和視覺,最大限度地觸動學生的靈魂深處的東西,和作者產(chǎn)生強烈的共鳴,促使學生或得到美的享受。文中所要表達的情感也會通過閱讀向學生釋放出來,潤物無聲,春風化雨,促使學生感受到真善美、假惡丑。朗讀《愛蓮說》,會更加堅守君子的出淤泥而不染,朗讀《甜甜的泥土》,就會感受母愛如水;朗讀文天祥的《正氣歌》就會感悟到浩然正氣,朗讀屈原的《離騷》,就能感悟到拳拳愛國之心,朗讀《背影》,才能感悟到父愛如山。
二、朗讀訓練對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影響
1. 學生語言能力的提高離不開朗讀訓練
語文教學中朗讀和講解都是重要的課堂形式。強化學生的朗讀訓練,學生的語感才能得到培養(yǎng),語言表達能力才能得到提高。學生帶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主要是帶著作者所要表達的感情進行閱讀,這其實是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見解和作者對話,學習作者的語言、學習作者的表達方式、學習作者的精神,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學生只有通過大量的閱讀,才能讀出文中優(yōu)美的詞句,動人的語感和嚴謹?shù)慕Y構,甚至會給自己留下一定的口語習慣。學生通過反復的閱讀把作者的語言轉化為自己的語言,這種轉化就是一種知識的儲備,更是一種財富。有了這些財富,學生寫起作文來,才能得心應手、信手拈來,講起話來才能滔滔不絕、構思嚴謹。因此,語文教師要著重培養(yǎng)孩子的閱讀能力,借此提升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在語文教學中,要建立學生讀、說為主線的教學模式。讀是閱讀教學中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通常采用讀寫結合的方式,引導學生把大量的語言積累起來。例如,我們的語文教材就有很多的美文,筆者所教的學生多數(shù)來自外地,語文基礎參差不齊,口語表達不強,平日羞于開口說話。基于這個基本狀況,筆者有意識地在課堂上激發(fā)學生的朗讀興趣,指導他們有情感地朗讀課文,先是自由讀,再分組讀,然后小組互評。每個小組推選出優(yōu)秀的組員在班內朗讀,經(jīng)過一次次聲情并茂的練習,文章中優(yōu)美的句子就會存在學生的腦子里了,也就實現(xiàn)了語言積累的目標,學生的表達能力也會隨之提高。朗讀有感知語言、積累語言、理解語言、掌握語言的作用。多年的教學實踐充分證實:教師引導學生慢慢地朗讀、理解性記憶,聲情并茂地朗讀,學生閱讀的積極性才能得到充分的調動,學生的記憶力得到加強。學生的朗讀能力提高了,語言積累的豐富了,在經(jīng)過自身的內化吸收,在今后的寫作中就會得心應手,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當然,在閱讀的時候,還要教給學生一些閱讀的技巧,注重朗讀的停頓、輕重和緩急,把書面上沒法用語言表達的思想通過朗讀充分表達出來,引導學生感悟到語言的優(yōu)美,領會到語言的魅力,在潛移默化中達到發(fā)展語言的目的。
2. 學生聽讀能力的提升離不開有效的朗讀訓練
朗讀是把寫在書本上的文字用聲音展現(xiàn)出來,承載讀者的思想,承載讀者對文章的理解,加強了文章的感知性。學生通過反反復復的朗讀多次和課文接觸,才能在深層次感悟到字里行間所表達出的韻律,感悟到文章的情感,從而使自己被這種情感所吸引。朗讀也是一個口、腦、手、眼相互協(xié)調的過程,學生在朗讀的時候,耳朵所聽到的聲音,眼睛所感知到的文字,然后同時送達人的神經(jīng)中樞,刺激大腦皮層,大大強化了學生對語言的感悟和理解。正如看電影比看劇本印象深刻。教師生情并茂的朗讀,對學生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學生在感受語言魅力的同時,會發(fā)揮出對言語的直觀判斷,也就是語感,產(chǎn)生出強烈的情感共鳴。產(chǎn)生不用教師講解學生就能明白理解文章的意思,甚至連文章的主題思想也能表達出來。所以,引導學生朗讀課文就是培養(yǎng)孩子的語感,就能提升學生的聽讀水平。課文經(jīng)過學生的反復朗讀,就會起到感染學生心靈、陶冶學生思想情操的目的。這要比簡單的講解課文、分析課文強很多倍,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少講語文基礎知識,少分析課文,多朗讀,學生在反復的朗讀中就會自然而然地感悟到文章的內涵,提高學生的聽說水平。我們的語文教材中大多的是白話文,字面意思簡單,字里行間蘊含的意思有時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通過朗讀,學生就能心領神會;對于文言文,學生也能通過朗讀體會到其中的含義。
三、結論
綜上所述,朗讀對于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聲音動用能力和自我調節(jié)能力的培養(yǎng),同樣會起到積極的作用。但是在我們的實踐教學過程中,朗讀訓練并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注。這就需要作為語文教師的我們,從思想上認識到朗讀訓練的重要性和朗讀訓練對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積極作用,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加強對朗讀訓練技巧的培訓,促使學生從朗讀中感悟到語言的魅力,真正發(fā)揮朗讀的應有作用。
參考文獻:
[1] 劉明鴿.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加強朗讀訓練[J].學周刊,2017,(2).
[2] 李成娥.回歸閱讀,還語文課堂的“亮點”——淺談有效的小學語文閱讀指導[J].快樂閱讀,2016,(16).
[3] 陳敏.優(yōu)化課文朗讀,提升語文實效——小學語文朗讀訓練的技巧[J].作文成功之路(上),2016,(3).
[4] 劉媛.小學生的朗讀訓練之我見[J].課程教育研究,2013,(33).
(編輯:張 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