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露鋒
歷史劇《大秦帝國之崛起》在央視熱播,將人們的視線,再度帶回到兩千多年前那段金戈鐵馬、縱橫捭闔的崢嶸歲月之中。大秦崛起,橫掃六國,其過程跌宕起伏,驚心動魄。而弱國操縱強國之手段,也令人印象深刻。當時國力最弱的燕國,竟把強大的齊國,玩弄于股掌之中,最后差點滅了齊。其中玄機何在?
燕與齊是鄰國,燕弱而齊強。公元前314 年,齊宣王乘燕國內(nèi)亂大舉發(fā)動進攻,燕軍幾乎覆滅。燕昭王即位后,處心積慮要報深仇大恨。他采用縱橫家蘇秦“謀齊”的策略,派蘇出使齊國。
這時候的齊國,由湣王執(zhí)政,同趙國保持著密切的盟友關(guān)系。故此,燕昭王授予蘇秦活動的戰(zhàn)略方針,就是“大者使齊毋謀燕,次可惡齊趙之交”,使得齊國不再將戰(zhàn)略矛頭指向燕國。蘇秦到齊之后,第一步棋便是破壞齊、趙之間的關(guān)系;第二步棋,便是使齊國“西勞于宋,南疲于楚”,使齊國在攻打楚國的過程中逐步削弱自己,并在攻打宋國的過程中,得罪其他幾個對宋國虎視眈眈的大國,在四面樹敵的同時,使得齊國陷入危難的敗局。
在蘇秦極力慫恿下,齊王攻打宋國。宋地處大國夾縫之中,牽動著各方的利益。齊與秦、楚等國關(guān)系越來越差。這時的齊王,被蘇秦的“好話”和眼前的利益牽著鼻子,在一條通往深淵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齊國終于同秦國全面交惡。蘇秦告訴齊王,應(yīng)當乘勝拿下宋國,如果把大家都發(fā)動起來,興許就把秦國給滅掉了。齊王派蘇秦以齊使臣的身份,前往燕、趙、魏、韓,說服他們組織一個五國聯(lián)軍,共同伐秦。蘇秦明地里似乎在為五國謀秦做準備,暗地里又為聯(lián)合趙魏反齊做著籌劃。眼看攻秦聯(lián)軍初步成形,齊王乘機加緊了對宋的進攻。宋國的滅亡,引起了諸侯的一片恐慌,秦、楚、趙、魏、韓等國聯(lián)軍反齊。結(jié)果,齊軍大敗,都城臨淄被占,齊湣王被殺。
燕國之所以能借他國之力報仇雪恨,關(guān)鍵在于以利誘之,利用齊王貪婪和稱霸的野心,唆使其不斷征戰(zhàn),削弱自身國力;同時誘惑齊王攻占眾人眼中之肥肉,引起公憤。其它強國當然不會甘心宋國被齊國獨吞。于是,齊也好,秦也罷,都掉進了燕國設(shè)置的“復仇陷阱”。引起強國之間爭斗,坐收漁翁之利,是弱小國家貫用的生存策略。
這種策略到當年韓國統(tǒng)治者李承晚身上,變成了赤裸裸的勒索。當時朝鮮戰(zhàn)爭結(jié)束后,李承晚表示,如果美國不支持他在韓國建立的“專制政權(quán)”,那么這個國家就要垮臺,而美國人在朝鮮半島的態(tài)勢,就會比繼續(xù)支持他的效果更差。美國人為了維持在朝鮮半島的影響力,不得不支持李承晚。如此一來,李承晚有了一份雙邊安全條約,還有一份來自華盛頓的承諾,即為了確保韓國的安全,美國軍隊可以根據(jù)需要在那里駐軍。這就意味著美國保衛(wèi)著一個“獨裁政府”,因為李承晚對于“民主化”毫無興趣。韓國就成為了李承晚而非美國所希望的韓國。李承晚發(fā)明了一種“勒索模式”,可以為所欲為:如果你對我太過施壓,我的政府就會垮臺,而你會為此感到后悔。當然,美國甘愿被勒索,是希望李承晚能夠成為其在該地區(qū)的利益代理人。
后來,南越“獨裁者”吳庭艷也如法炮制,當他意識到支持者美國很可能不足為信的時候,便循李承晚之例,警告說如果美國人不增加支持,那么他的政權(quán)將要垮臺。面對吳艷庭的不斷勒索,美國終于忍無可忍,聯(lián)合一些青年軍官推翻了這位南越總統(tǒng),吳艷庭還因此喪命。
弱者操縱強者的勒索模式,在冷戰(zhàn)時期并不少見?;蛞虻鼐墤?zhàn)略利益,或因意識形態(tài)關(guān)系,大國視小國為盟友。而某些小國正是利用這種關(guān)系勒索大國,把這種模式奉為圭臬,乃至得寸進尺,變本加厲。這種畸形關(guān)系不可能持久。在國際政治中,維護本國利益為最高原則,如果得不償失,大國便會棄小國如敝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