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姜青青
兵船改冰船,韓世忠“特快專遞”送清涼
文姜青青
《風在坊間云在巷——南宋京城臨安地名故事》為文史研究者姜青青先生的新作。該書結合“京城四圖”的復原研究成果,以文獻記載為依據(jù),以講故事的方式再現(xiàn)了20則南宋臨安的逸聞軼事,讓人大致可以窺風云京城之一斑,了解京城主流社會、精英階層的“核心價值觀”,并以此來體驗臨安城的味道,感悟一個時代的文化特質。本刊“史話”欄目將陸續(xù)選登該書的內容,與讀者分享……
(一)
“親!有冰可售嗎?”“親!冰的價格不是問題哦!”在夏季藏冰賣方市場上,負責皇帝消夏用冰的采購員全用的是這個腔調,滿世界搜索寶貝??蛇@些采購員很努力了,整個臨安城包括郊縣,就是找不到收藏這樣寶貝的店鋪,一家都沒有。為什么?那時江南地區(qū)既沒有藏冰習慣,也沒有藏冰技術,當然無冰可供。
而趙構皇帝這時已經熱得有點吃不消了!這臨安杭州的暑天,人就仿佛掉進了太上老君的爐灶里,烘烤悶蒸,熱得七葷八素,走投無路。怎么辦?還能怎么辦,有關部門都匯報好幾次了,實在找不出什么好辦法來防暑降溫。
真沒辦法,誰叫你趙構是北方人啊,臨安城的夏天向來就是這樣的。當然,也不能怪高宗這么不耐熱,查閱一下他初來咋到南方的“履歷”,就可以知道他根本沒有做好思想準備?!奥臍v”大致如下:
繼承父兄兩位皇帝的“家產”后,高宗很長一段時間都住在江北揚州。但是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初,五百金軍騎兵突然長途奔襲揚州,對他采取了“斬首行動”。高宗緊急大逃亡,搶渡長江,到了鎮(zhèn)江又一路南下,在二月十三日抵達杭州。還沒喘上口氣,三月份突發(fā)的“苗劉兵變”差點要了他的命。四月份高宗“復辟”,到五月份天剛熱起來時,便離開杭州北上建康府(今江蘇南京),以示抗金決心。七月,升杭州為臨安府。十月初八,高宗又回到臨安。但住了七天,因為聽說金軍已經過江南下,尾隨而來,他便急忙渡過錢塘江,向浙東逃亡。十二月,金軍在兀朮的率領下攻破臨安城。次年,建炎四年(1130年)二月金軍自臨安北撤。四月,高宗還駐越州(今浙江紹興)。此后他在越州住了差不多兩年,因為漕運不便等問題,在紹興二年(1132年)正月四日自越州回到了臨安城。
由上可見,高宗初到江南,因為行蹤始終不定,所以并未真正領教到杭州的炎夏酷暑天氣。
高宗回到臨安時,正值一股強冷空氣南下,雨雪霏霏緊跟著大雪紛飛,然后一片天寒地凍。他從鎮(zhèn)江過來第一次到杭州時,執(zhí)政葉夢得就提醒他說,杭州以及江南地區(qū)潮濕多雨,盛夏如蒸,非京師(東京)可比,需要重視。高宗對葉夢得的提醒應該是有印象的,加上這次回臨安他是打算長住的,而且在越州也領教過江南夏天的滋味,所以他想趁此大寒機會未雨綢繆,便叫人張羅起藏冰度夏的事情。北宋朝廷原有專門負責藏冰的部門叫“冰井務”,在冬天收藏冰塊,夏天拿出來用于三個方面:一是用在宗廟祭祀活動中,因為祭品一定要保鮮,否則臭烘烘的那是對祖宗的大不敬。二是用在皇帝及其嬪妃、太子皇子等人的生活消費上,避暑消夏喝冷飲,這在大內夏天生活中不可或缺。三是用于邦交活動時,暑熱天氣如有友邦使臣來訪,端給一杯冰水作為見面禮,絕對是增進傳統(tǒng)友誼的。除此之外,對一些經常加班加點揮汗工作的大臣,根據(jù)有關獎勵規(guī)定,給些冰塊也等同于獎金分配。
但南宋朝廷有些不一樣,因為高宗在逃亡時要跑得快、跑得遠,冰井務之類不涉及日常生活需要的后勤部門就被精簡掉了。所以現(xiàn)在藏冰的任務只好分派給了“三衙”:殿前都指揮司、侍衛(wèi)親軍馬軍司、侍衛(wèi)親軍步軍司?!叭谩倍际钦乒芙姷牟块T,如今敵我緊張局勢緩和多了,皇帝也安居下來了,保衛(wèi)皇上的任務輕了很多,閑著也是閑著,就兼職去修幾個冰窖,認真搞好藏冰工作,也免得無事生非。好在這些部門的主要從業(yè)者也都是北方人,藏冰這件事或多或少也有些實踐經驗,就這樣搞定了。
(二)
南宋皇城圖 (陳鳴樓/著)
這年端午節(jié),臨安的天氣已很熱了。于是,“三衙”長官紛紛取出自己部門的藏冰,供奉皇帝一家人歡度端午。真是節(jié)日快樂,皇帝很高興,皇帝一家人都很高興。于是,這年的藏冰就算正式啟用了。然而,他們這些北方人知道臨安的炎夏很熱,但不知道會那么熱。沒多久,臨安城氣溫爆表,暑氣節(jié)節(jié)攀升,“三衙”藏冰的供應量也隨之急劇攀升,終于在大暑還未來臨時,藏冰全部告罄。
不過,高宗的運氣也實在好,正當他快要熱得不行的時候,居然有人將藏冰大老遠地送上門來了。誰那么叫得應?是韓世忠。韓世忠當時駐防的鎮(zhèn)江,算是國防重鎮(zhèn),所以他和朝廷之間保持著熱線聯(lián)系,所以很快就得到了臨安城處于水深火熱之中、皇帝都快要逼瘋的消息。不怕!咱老韓知道哪有藏冰。哪有啊?順著咱老韓手指方向看,就在鎮(zhèn)江西邊不遠處的建康府!那有藏冰?咱老韓在這里可以負責任地告訴你,那里藏冰多多——把那個“建康府境圖”拿過來,呶,行宮的冰窖在城東門外(皇帝早兩年不是剛去那個行宮住過嘛),安撫司和都統(tǒng)司的幾個冰窖都在城北門外,防江軍的冰窖在雞籠山之側,看到了沒有?
好了,藏冰終于找到了,庫存量也足夠大,而且還“包郵”呢!可接下來物流怎么個走法?靠什么“神行太保”加上板車載運,速度上肯定不靠譜??矿A站郵政的驛馬快遞,速度是靠譜的,可那是送送信函用的,超大物流根本沒那個運力。還是老韓拿主意,拍板這單物流直接走水路。那走水路能靠譜嗎?
老韓雖說也是北方人(老家陜西延安綏德),但對于水軍運用、艦船知識極有心得。建炎三年“苗劉兵變”后,韓世忠率兵勤王,從平江(今江蘇蘇州)沿運河直下杭州,史載“舟行載甲士,綿亙三十里”,最后以水軍破敵進城,解救了高宗。建炎四年金兀朮率軍從臨安北撤,到鎮(zhèn)江黃天蕩一帶時,與韓世忠水軍遭遇。老韓的八千水軍數(shù)次大敗金兵,愣是在江上扛了四十八天,差一點將金兀朮的十萬大軍困死在黃天蕩。所以,老韓近幾年的“履歷”足以表明,去臨安走水路他很專業(yè),駕輕就熟,還熟門熟路。
專業(yè)的人做專業(yè)的事,韓世忠大膽開辟了一條水上運冰“特快專遞”通道:調派的水軍船頭上,全部插上寫有“進冰船”的旗標,作為開道警示,提醒過往船只及時避讓;“進冰船”由水軍健士掌舵劃槳,遇有水閘,也由健士牽挽過閘?!斑M冰船”到建康府取冰、包裝、搬運、封倉妥當后,順江下鎮(zhèn)江,然后再沿運河直奔臨安。這樣晝夜兼程,船運遠比車載要快,而相比驛站馬馱,船運的平穩(wěn)性要高得多,從而極大地避免了馬顛車震極易造成的碎冰和融冰現(xiàn)象,大大減少了運輸中的耗損,運載量更是遠遠高出了車馬,保證了效益最大化??磥恚瑢@趟“特快專遞”現(xiàn)在可以下結論了,這絕對是一項正確的、性價比最高的決策,應該給“好評”的!
高宗也點贊了,冷飲一口,冰爽透心,這下他真的爽歪歪了!
(三)
這以后,臨安府鑒于這次“冰荒”的深刻教訓,要求所轄各縣十分重視冰窖的營造。他們聘請深諳冰窖建法的北方人作為工程師,燒出一塊塊地,建起了一座座密閉不透風的藏冰地窖。因為重視,后來營造技術還得到了升級,出現(xiàn)了“雪窨”,藏冰之外還可以藏雪,包括冷藏酒水和蔗梨橘柚等水果。長久冷藏的水果在夏天取出食用時,色澤光彩“燦然如新”,而冰酒自然尤為香冽,迷醉酒徒。臨安城的雪窨大多建造在城東地區(qū),為這里的蔬菜生產和副食品供應提供了必要的支持,臨安人那時就享受到了品質生活。而建康府的那些冰窖后來也全升級成為雪窨了。
生活品質提高了,皇帝開心了,相關大臣也被評為先進獲得嘉獎了??稍诤荛L時間里,太廟祭祖的祭品保鮮冷藏工作,基本沒人關心,大家似乎都忘了這件說起來是最重要的事情。直到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八月,太常少卿王普終于站出來說話了,他說“三衙”現(xiàn)在的藏冰量多了去了,可太廟的祭祀活動卻一直沒人提供必需的冰雪,希望朝廷能夠形成制度,自今以后像在東京祭祖時那樣,規(guī)定專門部門負責供應冰雪。估計高宗聽到王普這個建議后,一定暗叫慚愧。因為這事確實大,必須做好,它關系到你為黎民百姓樹立的是一個什么樣的榜樣。
藏冰藏雪之法后來很快在江南得到了廣泛應用,讓詩人楊萬里也將這事寫進了作品里,譬如《走筆謝張功父送似酴醿》有云:“西湖野僧夸藏冰,半年化作真水精。南湖詩人笑渠拙,不如儂家解干雪。藏冰窨子山之幽,镵透九地山鬼愁……人間雪脆那可藏?天上雪落何曾香?三月盡頭四月首,南湖香雪今誰有?分似誠齋老詩叟,碎挼玉花泛春酒,一飲一石更五斗?!彼摹独笾Ω琛酚殖溃骸啊比吮┳魃?,冰雪一窖活一家。帝城六月日卓午,市人如炊汗如雨。賣冰一聲隔水來,行人未吃心眼開。甘霜甜雪如壓蔗,年年窨子南山下。去年藏冰減工夫,山鬼失守嬉西湖……北人藏冰天奪之,卻與南人銷暑氣?!?/p>
瞧瞧,夏天有冰雪的京城,讓人感到多么美好!冰鎮(zhèn)的鮮果冰鎮(zhèn)的酒,連街頭巷尾都出現(xiàn)冷飲攤了,怎不叫人感慨良多。當然,窖藏冰雪也多有失敗的時候,雖然詩人說藏雪易成藏冰難,但在那時,兩者其實都是極難掌握的高難度技術活兒。
回頭再補述一下韓世忠后來的情況。老韓晚年學著文人的樣兒,自取了個文縐縐的雅號叫“清涼居士”。這與他當年為高宗送清涼很有些干系,畢竟那活兒干得漂亮,他驕傲啊。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他去世后,還要葬到清涼峰下(其墓在今臨安市清涼峰鎮(zhèn)義干村韓墳山),真是清涼到永遠。
名垂青史的宋朝抗金將領/韓世忠怒斥秦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