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曉[外交學院,北京100037]
《四海升平》與馬戛爾尼覲見乾隆
⊙王春曉[外交學院,北京100037]
《四海升平》是乾隆時期萬壽慶典承應戲的典型代表。在內容思想上,此劇以頌圣祝壽為根本旨歸,鋪演神怪,但求無所觸忌。在表演上,《四海升平》場面熱鬧,極盡綺華。乾隆五十八年,英使馬戛爾尼來華覲見乾隆皇帝,期間適逢高宗八十三歲萬壽,他在熱河避暑山莊觀賞專為他改編的《四海升平》,之后在日記中對當天的活動進行了詳細記載。可以說,《四海升平》見證并記錄了大清與大英兩個帝國的首次正式接觸,藝術性地表現(xiàn)了乾隆皇帝眼中的世界圖景。
《四海升平》乾隆內廷承應戲馬戛爾尼
乾隆時期是有清一代國勢最為強盛的時期。乾隆帝好大喜功,以宮廷為主導的各類慶典活動繁多且極盡熱鬧華奢,其中又以皇帝及皇太后的萬壽慶典最受重視?;侍蟮牧⑵呤?、八十壽誕與皇帝的六十、七十、八十壽誕都曾舉行過規(guī)模盛大的慶?;顒??;侍蠹盎实廴f壽節(jié)的慶?;顒油鶗掷m(xù)十天左右,期間會專門編演大量戲曲以供承宮廷應演出之需,這些戲曲一般被籠統(tǒng)地稱為內廷慶典承應戲。高宗時期的各類慶典除了有皇室成員及重要臣公參與其事之外,還會邀請外國王公、使節(jié)參加各類典禮活動,承應的戲曲中有時亦會因觀演對象的不同相應做出一些調整修改。
乾隆五十八年(1793),英使馬戛爾尼來華覲見乾隆皇帝,開啟了大清與大英兩大亞歐帝國之間的首次正式接觸。這期間,馬戛爾尼不僅參加了高宗的萬壽慶典,還在熱河(今承德)避暑山莊觀賞了慶典承應戲的演出。在馬戛爾尼的日記中,曾詳細記錄了一出讓他印象最深的承應戲,這出戲便是《四海升平》?!端暮I健肥窃~臣及內伶專為高宗萬壽慶典創(chuàng)制并排演的,因為五十八年馬戛爾尼的來華,在該年的萬壽慶典演出中特意進行了內容調整。于此劇中不僅可見當時內廷承應戲曲之熱鬧喧闐,亦可窺知乾隆皇帝在內政、外交方面的核心主張??梢哉f,《四海升平》不僅具有較高的文學與文藝學研究價值,還是了解清中葉中國與英國甚至其他各國關系的重要范本。
1793年6月15日,馬戛爾尼乘坐“獅子號”從交趾多倫海灣出發(fā),當月20日抵達中國。最初,清廷上下對英國使臣的到來非常歡迎:“乾隆皇帝亦以為己身克享遐齡,以古稀天子之身,至政幕將閉之候,而猶得以遠國如吾英吉利者,使使萬里東來,共敦睦誼,則其畢生之威名榮譽,至是益增矣。因通令全國各海口,凡有吾英皇帝筆下所屬之船只抵埠者,當以至敬之儀禮迎接云?!瘪R戛爾尼隨后沿海路北上,8月11日晨抵達天津,在清廷官員的堅持下,未及多作休憩即經內陸趕往北京。9月15日在熱河行宮覲見高宗后,馬戛爾尼又參加了17日(陰歷八月十三)的乾隆萬壽慶典。在馬戛爾尼的日記中,他還記錄了乾隆五十八年八月十四,乾隆帝壽誕的第二天其熱河行宮全部日程,其中的重要部分便是觀看承應戲曲演出:
18日禮拜三。先是余得華官通告,謂皇帝萬壽之慶祝典禮,雖已于昨日舉行,而今日宮中尚有戲劇及各種娛樂之品為皇帝上壽,皇帝亦備有珍品多種,親賜群臣,且將以禮物贈諸貴使,貴使可于晨間進宮,一觀其盛。至今日晨間,余如言與隨從各員入宮。至八時許,戲劇開場,演至正午而止。演時,皇帝自就戲場之前設一御座坐之。其戲場較地面略低,與普通戲場高出地面者相反。戲場之兩旁則為廂位,群臣及吾輩坐之;廂位之后有較高之座位,用紗簾障于其前者乃是女席,宮眷等坐之,取其可以觀劇,而不至為人所觀也?!瓐鲋兴莞鲬驎r時變更,有戲劇,有悲劇,雖屬接演不停,而情節(jié)并不連貫。……至最后一折則為大神怪戲,不特情節(jié)詼詭頗堪寓目,即就理想而論,亦可當出人意表之譽,蓋所演者為大地與海洋結婚之故事?!挛缫粫r,晨會以畢,余等退。
清高宗乾隆皇帝的壽辰在八月十三日,除壽誕當日之外,往往與中秋節(jié)一起慶祝;承應戲曲是萬壽節(jié)期間典禮的重要內容,一般會前后連續(xù)演戲十天;每天的演出從早晨八時許至下午一時許,演出以各類慶典折子戲為主要內容時會連演多種。其中最重要的往往作為壓軸最后搬演,馬戛爾尼所述大地與海洋結婚的故事,便是當年特意改編過的大軸子《四海升平》。
萬壽節(jié)的戲曲承應是內廷戲曲演出的重中之重。乾隆時期開始,演出往往使用專門建造的三層戲臺,參演角色眾多,切末道具繁復,場面極盡熱鬧、華麗。作為大神怪戲,《四海升平》在演出方式上具備了皇帝萬壽承應戲的所有特征。首先,《四海升平》是特意以三層戲臺作為演出場所加以編寫的。其科介說明中多次明確標注了地井、天井及戲臺各層的使用方法,如要求扮演十六水云的演員從地井上場,扮演文昌帝君的演員要何時上云板等。根據(jù)日記記載可以推知,馬戛爾尼當天觀戲的場所應為熱河避暑山莊內的暢音閣三層大戲樓。其次,《四海升平》登場表演的角色眾多。據(jù)其劇本及《故宮珍本叢刊·四海升平題綱串頭》所載各種角色人數(shù)加以統(tǒng)計,初步可得出《四海升平》中固定角色的演員有:文昌帝君及眾星神37人、金童玉女2人、云使8人、水云16人、水怪9人、龍王4人、雷公等天神12人、劉海9人,共計97人;其他幕后演出人員當不少于登場表演者。最后,《四海升平》的切末繁復華麗,場面極為熱鬧。演出中使用了很多形制巨大的切末道具,較重要的比如:換場后中場立的海島形切末、海龜精現(xiàn)出原形后的海龜形切末(其上至少可站1人)、可供多人乘坐的大云板、供單人乘坐的小型云兜、福慶大寶瓶一座、彩掛寶蓋、四海升平字樣等。為了配合演出,完美呈現(xiàn)海戰(zhàn)場景,幕后還會制造出“海島中水聲”“海潮聲”等音響效果,力求逼真。
馬戛爾尼在日記中還特意詳細描述《四海升平》的演出場景:
開場時,乾宅坤宅各夸其富,先由大地氏出所藏寶物示眾,其中有龍,有象,有虎,有鷹,有鴕鳥,均屬動物;有橡樹,有松樹以及一切奇花異草,均屬植物。大地氏夸富未已,海洋氏已出盡其寶藏,除船只、巖石、介蛤、珊瑚等常見之物外,有鯨魚,有海豚,有海狗,有鱷魚以及無數(shù)奇形之海怪,均系優(yōu)伶所扮,舉動神情,頗能酷肖。
兩氏所藏寶物既盡暴于戲場之中,乃就左右兩面各自繞場三匝。俄而金鼓大作,兩方寶物混而為一,同至戲場之前方盤旋有時,后分為左右兩部,而以鯨魚為其統(tǒng)帶官員立于中央,向皇帝行禮。行禮時口中噴水,有數(shù)噸之多。以戲場地板建造合法,水一至地即由板隙流去,不至涌積。此時觀者大加嘆賞,中有大老數(shù)人,座與吾近,恐吾不知其妙,故高其聲曰:“好呀!好呀!”余以不可負其盛意亦強學華語,連呼“好,好”以答之。
《四海升平》又名《慶安瀾四海升平》《四海承平文星朝絳闕》。它的主要故事框架為:文昌帝君率眾星神前往熱河避暑山莊晉賀皇帝萬壽圣誕,途中遇到巨型海龜精率領一干水怪興瀾阻擾,眾星神與龍王、河伯等神仙一起擒獲巨龜,同至御前祝壽。從故事的敘事模式而言,它與明清以來的內廷慶典雜劇、戲曲極為類似。采用了神怪題材,蓋因“神仙鬼怪之類,取其荒誕不經,無所觸忌,且可憑空點綴,排引多人,離奇變詭作大觀也”。但是《四海升平》又與普通的宮廷慶典承應戲有所不同:作為專門為高宗乾隆皇帝萬壽誕辰編演的重要折子大戲,劇中集合了對最高權力者的極致頌揚祝福,又增入了英使航海來華“朝貢”的內容。
除了仙怪斗爭情節(jié)之外,《四海升平》通篇貫穿核心思想的是頌圣、祝壽,這在劇本的首、末兩端最為集中。文昌帝君開場白:
即便取材自神仙鬼怪,天神文昌帝君等在面見人間帝王時亦如臣子般“感悚”,恭敬、恭維之余,體現(xiàn)的是清代中葉的乾隆時期皇權統(tǒng)治對舉國上下的強力控制:劇中的“文昌帝君”更像上是天下文士的表征,他口中的恭敬也便是大清舉國儒生對主政者的無條件順從。乾隆帝好大喜功,在治國理政中遵循太宗皇太極“以武功戡戰(zhàn)亂,以文教佐太平”的基本綱領,文治上在編輯《四庫全書》的同時大興文字獄,武功上追求所謂“十全”,力求維持內外穩(wěn)定?!端暮I健分羞B篇累牘的頌圣之辭看似枯燥寡味,事實上卻是立足時事的刻意粉飾,詞臣用心之深,于此可見一斑。
除了對乾隆帝仁孝至德、文治武功的贊揚之外,《四海升平》值得關注之處還在于:故事內容中雖涉及海龜怪與四海龍王等與海有關的神怪,但其中所講的“四海”并不是泛稱或純粹的神話故事地域概念,而是有著非常明確的指向性,這便是以大清國為絕對核心的萬國共球、以我為中。因為萬壽慶典的觀禮對象不限于皇室、重臣及蒙回諸王,往往有朝鮮、緬甸等國家的使節(jié)參與,在戲曲演出中適時地展現(xiàn)外交原則與成果,也就成了這類承應戲肩負的重要職能。五十八年因馬戛爾尼的到來對《四海升平》進行的修改,尤可證之(該抄本現(xiàn)存故宮博物院,現(xiàn)據(jù)王政堯《清代戲劇文化考辯》轉引)。在修改本中,文昌帝君的開場賓白被增飾如下:
《四海升平》是典型的清代中葉乾隆盛世的文藝再現(xiàn),它頌圣賀壽,恢奇熱鬧,大肆鋪排仙怪題材,但求迎合君主嗜好又能無所觸忌。然而在公元1793年,因為英使馬戛爾尼的到來,《四海升平》具備了與眾不同的特質。它見證并記錄了大清帝國與大英帝國的首次正式接觸,藝術性地表達了清廷視野中的世界圖景:歐西雖遠,不外四夷;萬國共球,天朝統(tǒng)馭。但是,乾隆時期萬壽慶典的種種華奢,顯然是建立在當時國力尚屬隆盛的基礎上的,而種種太平景象又不免有刻意粉飾的成分。乾隆帝好大喜功,對內酷厲鎮(zhèn)壓,對外閉關鎖國,已為帝國的衰微埋下伏筆。大清帝國這艘繁華戰(zhàn)艦已經老舊,缺乏新的前進動力。因此可以認為,《四海升平》演出的其實是乾隆皇帝心中的“四?!迸c“升平”,這種“四海升平”與當時世界發(fā)展的潮流并不相合。
①②③馬戛爾尼著,劉半農譯:《1793乾隆英使覲見記》,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頁,第126—129頁,第127—128頁。
⑤故宮博物院編:《故宮珍本叢刊·第661冊》,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第308頁。
⑥圖海、勒德洪:《大清太宗文皇帝實錄》,中國國家圖書館館藏,編號A01218。
⑦王政堯:《清代戲劇文化考辨》,北京燕山出版社2014年版,第54頁。
⑧《清實錄·高宗純皇帝實錄》,中華書局1986年版,卷一四三五。
作者:王春曉,文學博士,外交學院基礎教學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
編輯:杜碧媛E-mail:dubiyuan@163.com
本文系2014年度北京市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青年項目“萬歷、乾隆內廷承應戲曲比較研究”(編號:14WYC061)階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