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環(huán)月
(河南師范大學 河南 新鄉(xiāng) 453000)
淺談八大山人以書入畫
——中鋒、禿筆的應用
王環(huán)月
(河南師范大學 河南 新鄉(xiāng) 453000)
繪畫與書法的關系,是中國藝術史上一直關注的話題。他們有相同的表現(xiàn)工具,有相同的文化內涵,縱然是兩種不同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但其中必有相互交融之處。八大山人正是這樣一位才華橫溢的書畫大家,他善書善畫,且常常以書法之道運用于繪畫,或者以繪畫之理施加于書法,創(chuàng)造出了無數(shù)絕美的畫境和奇逸的書境,本文主要以八大山人晚年在書法創(chuàng)作中中鋒、禿筆的筆法在其繪畫當中的應用為論點進行論述,進而分析八大山人以書入畫的具體表現(xiàn)。
八大山人;書法;繪畫;筆法
八大山人,本名朱耷,明天啟六年(1626年)生,約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卒,是我國藝術史上著名的書畫家。其別號很多,有傳肇、個山、個山驢、驢屋、雪個等等,“八大山人”是其晚年書畫落款最常用的別號。明朝滅亡后,為躲避清朝統(tǒng)治者的迫害,隱姓埋名,遁跡山林,寄情于書畫。在中國書法史上,八大山人是一道奇特的景觀,因為他創(chuàng)立了迥異于他人的個性書風。
八大山人書畫作品的演變和風格的形成是一個很值得探索的過程。胡光華在《八大山人》一書中將其分為三個時期“一,轉益多師,六書具備;二,衰年變法一一遺貌取神;三,書法兼之畫法一一‘八大體’的老辣風骨”其書法風格的形成,經(jīng)歷了一個陶冶百家的演化過程。55歲以前是多元化的從古之路,尤其是歐陽詢、董其昌、米芾和黃庭堅等書法,對其影響極為深遠。55歲至65歲屬于其變法階段,受王寵、李北海等書法啟發(fā),通過對狂草空間語言的探索、方切側勢用筆的選擇、奇異章法的組合等多方努力,于59歲左右初步呈現(xiàn)個性書法面貌;在他69歲左右曾集中精力練習了一段時間篆書,篆書的訓練使得八大的用筆更圓潤飽滿,蒼茫雄奇,這些特點在他后來的書法及繪畫作品中一直保留,對他自身藝術風格的形成也起了很大的作用。70歲前的作品用筆搖蕩善變、奇崛肆意,而70一80歲之間則圓厚凝重、內斂雄渾。八大山人藝術風格的發(fā)展是其返璞歸真的心境的象征和映射。
董其昌云:“以草隸奇字之法為之,樹如屈鐵,山如畫沙,絕去甜俗蹊徑,乃為士氣?!贝颂帲洳岢隽艘詴氘嫷闹鲝?。八大山人“畫法兼之書法”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將書法的用筆用線融入繪畫造型之中,造就了奇特瑰麗的書法線條美。
(一)中鋒篆筆、淡墨禿筆的形質
《八大山人全集》第二集刊印八大山人臨寫的《石鼓文》《禹土碑文》充分印證了八大山人成熟期的書法是以中鋒為主的用筆方式,體現(xiàn)了作品的空靈圓轉、亦行亦草、篆楷互用、藏鋒含蓄的風格。更為重要的是,八大山人將其豐富的書法線條和書寫精神運用到了的繪畫當中,從他的畫作中可以明顯的感受出他運用草書筆法的線條的應用,他的繪畫線條不僅具有書法的因素,更具有物象的精、氣、神,這種形、神和點、線又比單純的書法線條豐富、多變。而隨著書法的變化,點線的形式也越來越多,相應的繪畫里的線條表現(xiàn)形式也越來越多樣。
我們看八大山人畫的《荷花水鳥》,其用線將運動的力度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畫中墨荷的柄莖,行筆“不方不圓、若行若飛、勢若凌云、若鴻鵲群游,駱騷遷延”,充溢著八大草書體用線的精華,線條若現(xiàn)若隱,卻筆力千鈞,同時墨色有濃淡變化,富有韻味。畫面下方正中的一只墨鴨,浮游伸頸、白眼向天,垂直水面的脖子和一根根狀似“負重千鈞”的荷桿倔強不屈地直指青天。八大山人正是通過書法的力道塑造出壯美的畫境,傳達出不屈不饒的遺民精神。
(二)朗潤渾厚、圓和含蓄的內在
八大山人作品之《安晚冊十三》中,那幾條荷花的柄莖以修長、流暢而不顯輕浮的墨線寫出,具有明顯的篆書筆意,顯得既穩(wěn)重又活潑,同時又不失力度,這些行筆用線甚至當做中鋒圓潤而行筆流暢的篆書用筆來觀賞也可算得上上品,難怪張庚贊譽八大山人的筆墨“蒼勁圓晬”,這是對八大書畫筆墨美的極高評價,“勁”當然是指行筆有力,給人“筆力扛鼎”之感;“蒼”乃“老辣”,“蒼勁”是一種有蘊藏、有積蓄的內勁,而“圓晬”是形容八大筆墨之形態(tài)美的,“圓”側重于筆墨的形式,“晬”側重于筆墨的意態(tài),“圓晬”即豐滿、圓潤、不單薄、有生氣。“蒼勁圓晬”之美是力度美和量感美的統(tǒng)一,是形態(tài)美和意蘊美的結合。細看《安晚冊十三》中的荷花莖桿,山人以中鋒圓筆寫出,筆鋒內斂,筆法如篆如糟,一筆成之卻頗具立體感,荷桿如圓柱體般渾厚圓潤。
八大山人精于石鼓文,常以篆書筆法入書、入畫,行筆圓筆中鋒,頗具鐘、王之氣、晉人之韻,氣韻超凡,他畫作中筆墨到晚年,就越顯得朗潤渾厚,這得益于他將篆書含蓄有力、剛柔相濟的筆法融入了國畫之中。山人六十四歲所作的《魚鴨圖軸》筆觸圓和,六十五歲時作的《荷塘戲禽圖卷》以中鋒來表現(xiàn)石壁的質感,六十六歲時,《鳥石雜畫冊》筆觸渾厚,七十二歲時八大所寫之《河上花圖卷》則更加顯露出明顯的篆書筆意?!逗渗唸D軸》是八大山人于1696年所作,山人時年七十一歲,畫中的荷花莖桿、花葉、危石的線條皆以朗潤秀麗、力透紙背的篆書筆法寫出,的確是書畫合一的精品之作。
“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師法傳統(tǒng),即師法古人,這一最基礎的途徑,幾乎是書畫學習登堂入室的必經(jīng)之路。和所有成功的大家一樣,立足傳統(tǒng)進行創(chuàng)新,是八大山人個性書風的靈魂。師法古人貫穿于八大山人個性書風形成的全過程,尤其是早期在繼承前人書法圖式上下了很大苦功,并取得了卓越成效。這種對前人圖式的把握在后來八大山人書風形成中起到了無法估量的作用。與繪畫而言,當然也是起到了直接的作用。書法的變法和創(chuàng)新,永遠離不開傳統(tǒng)經(jīng)典的滋養(yǎng)。如何在不同的階段采取不同的師古方式,又是我們每個書法人都要解決的重要課題。八大山人個性書風的形成歷程,對其畫風的直接影響以及其汲取傳統(tǒng)養(yǎng)分之獨特手段,給了我們重要的啟發(fā)。
作為一名書法專業(yè)的研究生,八大山人的學書歷程尤為值得我們深思。書法藝術作為傳統(tǒng)的藝術形式,不同的時代會賦予其不同的內涵,我們師法傳統(tǒng),但不可因循守舊、固步自封。作為當代的書法人,我們理應有所擔當,追溯中國書法的根脈,把握書法傳承和發(fā)展的方向,將書法的修悟融入生命,努力形成個人的書法風貌,用我們的全部身心去繼承和弘揚書法藝術,創(chuàng)作出具有生命意蘊的書法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