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文月,姜磊,梁彥林
1.甘肅省慶陽市環(huán)縣人民醫(yī)院骨科,甘肅慶陽 745700;2.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研究生院 黑龍江哈爾濱 150040
脛腓骨骨折是常見的下肢骨折類型,當前臨床多采用內固定手術治療,治療效果相對較好。但是,脛腓骨骨折內固定術后仍存在較高的并發(fā)癥風險,其中術后感染較為嚴重和棘手,也是影響患者骨折預后的重要危險因素,需盡早采取正確治療措施[1]。清創(chuàng)后負壓封閉引流結合外固定器治療是脛腓骨折內固定術后感染的常用治療措施,為進一步探明其臨床治療效果,該次研究選擇2014年9月—2016年6月期間該院收治的54例脛腓骨骨折術后感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比分析了該療法與常規(guī)清創(chuàng)換藥治療的臨床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選擇該院收治的54例脛腓骨骨折術后感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26例)和觀察組(28例)。兩組患者均行脛腓骨骨折內固定術治療,術后感染入院X線檢查顯示骨折未愈合。觀察組中,男18例,女 10 例,年齡 25 ~61 歲,平均(43.08±18.12)歲,術后感染時間 14~62 d,平均(38.19±24.16)d,其中 15 例開放性骨折,13例閉合性骨折,左側11例,右側17例。對照組中,男 17例,女 9例,年齡 26~61歲,平均(43.43±17.62)歲,術后感染時間 16~62 d,平均(9.03±23.12)d,其中14例開放性骨折,12例閉合性骨折,左側11例,右側15例。兩組患者在術后感染時間、骨折情況等一般資料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患者術前均取創(chuàng)口深部分泌物常規(guī)行細菌培養(yǎng)、鑒定及藥敏試驗等檢查。觀察組患者采用封閉負壓引流+外固定器治療:采取硬膜外麻醉,抬高患肢3 min后上止血帶,徹底清除病灶,沿原始手術切口進行擴創(chuàng),仔細清除局部炎性肉芽組織,尤其要清理存在的生物膜樣物質,切除炎性組織和竇道后,以大量雙氧水、生理鹽水等交替沖洗或脈沖沖洗,顯露內固定裝置并取出,慶大霉素鹽水浸泡創(chuàng)面 10 min左右;隨后實施外固定手術,重新鋪無菌單,更換相關手術材料,更換為單邊外固定支架固定,外固定器配套骨針安裝完成后調整至固定滿意;沿固定裝置旁平行放置兩根多側孔的硅膠引流管,分別作為沖洗進水管和引流出水管入的進水管,必須在無張力狀態(tài)下縫合關閉切口,否則需保持切口開放,隨后實施封閉負壓引流,需使敷料與創(chuàng)面接觸完全,不留死腔,聯(lián)通病床頭中心負壓以及引流管,實施全天候負壓吸引,定時更換敷料,采用肝素抗凝,常規(guī)使用抗菌藥物;患者局部紅腫熱痛消失,且引流液透明且沒有組織碎片可停止引流。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清創(chuàng)+局部換藥治療:手術清除感染灶膿液、炎性組織和壞死組織后,局部覆蓋慶大霉素浸濕的紗布,根據(jù)傷口膿液情況及時換藥,并根據(jù)藥敏試驗結果采用對于抗菌藥物治療。
兩組患者治療后隨訪6~18個月,評估臨床療效[2]:顯效,局部感染癥狀消失,切口愈合良好,骨折愈合;有效,局部感染癥狀消失,切口愈合良好,骨折對位線基本正常;無效,感染未控制者;總有效率=(樣本數(shù)-無效)/樣本數(shù)。同時,觀察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情況,創(chuàng)面閉合率、換藥次數(shù)、骨折愈合時間。
該次研究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所有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s)采用 t檢驗;采用 χ2檢驗計數(shù)資料[n(%)],P<0.05 認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治療后顯效18例,有效9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6.43%(27/28)。對照組治療后顯效9例,有效10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為73.08%(19/26)。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6.43%)顯著高于對照組(73.08%),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這意義(P<0.05)。對照組7例患者感染控制不佳,轉為封閉負壓引流結合外固定器治療獲得感染控制,兩組患者最終均獲得骨性愈合,無畸形愈合等并發(fā)癥。
觀察組換藥次數(shù)為 (3.89±1.05)次,對照組為(16.25±4.96)次,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創(chuàng)面閉合率為96.43%(27/28),對照組為69.23%(18/26),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骨折愈合時間為(5.48±1.39)個月,對照組為(7.05±1.98)個月,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當前,脛腓骨骨折內固定術式較為成熟,但是受開放性骨折、局部解剖學結構等因素影響,易發(fā)生術后感染等并發(fā)癥,若不及時治療可導致骨外露、畸形愈合、骨髓炎等嚴重后果。對于脛腓骨骨折,臨床多主張盡早治療,及時發(fā)現(xiàn)和干預早期感染征象,是改善患者預后的關鍵,但是在治療方法方面尚存在一定爭議。傳統(tǒng)清創(chuàng)結合換藥治療,僅在早期感染治療中效果較佳,難以保證良好的感染控制效果,而近年來負壓封閉引流技術逐漸成熟,并在各種類型創(chuàng)面感染治療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為脛腓骨骨折內固定術后感染治療提供了新的途徑[3]。脛腓骨骨折術后感染相關臨床文獻研究報道顯示,嚴格清創(chuàng)加深部置管負壓封閉引流治療,可迅速控制感染灶,并提供可靠屏障防止細菌再次入侵,且負壓引流更加徹底,與傳統(tǒng)清創(chuàng)結合換藥治療相比,優(yōu)勢明顯[4-5]。該次研究對比傳統(tǒng)療法和封閉負壓引流+外固定器治療臨床效果發(fā)現(xiàn),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 (96.43%)顯著高于對照組(73.08%),且觀察組換藥次數(shù)為(3.89±1.05)次、創(chuàng)面閉合率為 96.43%(27/28)、骨折愈合時間為(5.48±1.39)月,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16.25±4.96)次、 69.23%、(7.05±1.98)月],可知封閉負壓引流+外固定器治療效果更為可靠,該治療模式將感染灶局部轉變?yōu)檠h(huán)良好有活力的環(huán)境,促進了患者創(chuàng)面和骨折愈合,故臨床療效良好。
綜上所述,脛腓骨骨折術后感染積極采用封閉負壓引流+外固定器治療,可有效控制感染,促進創(chuàng)面及骨折有效愈合,臨床應用效果可靠。
[1]許運堅,邵浩枰,鐘杰華.封閉負壓結合外固定器引流治療脛腓骨骨折術后感染的臨床療效觀察[J].醫(yī)學理論與實踐,2016,29(14):1905-1906.
[2]魏世雋,蔡賢華,李明.負壓封閉引流技術治療脛腓骨骨折內固定術后感染分析[J].局解手術學雜志,2012,21(2):162-163.
[3]高巍,張文龍,徐柏平.外固定器結合封閉負壓引流技術治療脛腓骨骨折術后感染[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4,24(10):2523-2524,2527.
[4]胡浩,曹開學,王景,等.負壓封閉引流技術治療脛腓骨骨折內固定術后感染16例療效分析[J].臨床急診雜志,2015,16(6):451-453.
[5]陳國富,王威,梁軍波,等.外固定器聯(lián)合封閉負壓引流技術對脛腓骨骨折患者術后感染的有效性評價[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6,26(1):134-135,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