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野 閆秀娟
(山西財經大學 山西 太原 030000)
基于工作搜尋理論的大學生就業(yè)問題研究綜述
袁 野 閆秀娟
(山西財經大學 山西 太原 030000)
近年來,大學生的就業(yè)問題成為日益突出的社會問題,引起了社會、政府和學術界的普遍關注。本文通過對工作搜尋理論的產生和發(fā)展、基本假設、基于工作搜尋理論的大學生就業(yè)問題的實證研究進行回顧和總結,進一步從理論和實踐上認識和理解大學生的就業(yè)問題。
大學生就業(yè);工作搜尋理論
作為勞動力市場上的供需雙方,雇主和勞動者的行為與勞動力供需雙方在勞動力市場上的具體行為有關,其中就包括勞動者的工作搜尋行為,工作搜尋理論在解釋大學生就業(yè)過程中的工作搜尋行為具有重要作用。
工作搜尋的思想發(fā)端于施蒂格勒(Stigler,1961)兩篇關于“搜尋理論”的文章,這兩篇文章是關于一般商品的信息搜尋,他認為,購買者根據最小化的預期價格和搜索成本進行報價,模型僅涉及商品領域,并沒有涉及有關勞動力市場的問題。麥考克(McCall,1965)提出了序列尋訪模型,最先把搜尋理論應用于分析初次進入勞動力市場的工作搜尋行為,這一模型后來得到廣泛應用和長足發(fā)展。費爾普斯(Phelps,1970)提出了職業(yè)搜尋理論,認為各用人單位對勞動的報酬是不同的,在信息不充分的條件下,搜尋者通過搜尋活動來逐漸了解工資分布,通過比較工作搜尋的邊際成本和可能獲得的邊際收益來決定是否繼續(xù)搜尋。巴特(Butter,1977)在研究市場摩擦問題時,提出了匹配函數的研究方法?;魻?Hall,1979)采用這種方法來研究企業(yè)如何從求職者當中挑選員工的問題。皮薩里德斯(Pissarides,1979)分析了當存在兩種工作搜尋途徑時勞動力市場的搜尋、匹配結果,得出了有不變規(guī)模報酬的工作匹配函數。羅格(Roger,1980)提出了“雇傭函數”概念,利用它研究了勞動力市場搜尋過程中空閑職位與失業(yè)人員并存現象的演化過程。[1]
(1)勞動力市場提供的信息是不完全的,不同的企業(yè)為求職者提供的報酬是存在差異的,求職者為獲得優(yōu)厚的報酬待遇,必須以其預先設定的保留工資為基準,在勞動力市場上進行工作搜尋,當搜尋到高于其保留工資的工作崗位時,搜尋工作停止;否則,繼續(xù)進行搜尋。
(2)求職者因工作搜尋會造成一定時間的失業(yè),失業(yè)時間越長,找到報酬較為優(yōu)厚的工作概率越大。但隨著搜尋時間逐漸達到臨界值,工作崗位報酬的提高幅度即邊際報酬會隨著時間的進一步延長而出現遞減的趨勢。
(3)求職者在進行工作搜尋時,需要付出一定的代價,即存在工作搜尋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兩部分。這兩部分成本也叫工作搜尋機會成本。隨著搜尋時間的延長,工作搜尋成本會不斷增加,并且其邊際成本呈遞增趨勢。
(4)求職者的決策標準就是對比工作搜尋的收益與成本,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當工作搜尋收益大于搜尋成本時,求職者繼續(xù)進行工作搜尋就是有利可圖的,當工作搜尋的邊際收益等于邊際成本時,求職者的利益實現了最大化。達到了最優(yōu)的工作搜尋時間,在這之前的時間內求職者使自己處于失業(yè)狀態(tài)往往是一種較為理性的選擇。
(一)關于大學生工作搜尋行為的研究
基于個體心理差異特征,王廣慧(2013)[2]檢驗了兩個心理變量(工作搜尋自我效能和對工作搜尋結果的感知控制)、三個工作搜尋行為(工作搜尋時間、工作搜尋頻率、對未來工作的思考)和就業(yè)狀態(tài)之間的關系。結果表明:工作搜尋自我效能可以預測工作搜尋時間及其對未來工作的思考行為,對工作搜尋結果的感知控制可以預測工作搜尋時間和工作搜尋頻率,但是兩者都不能預測大學生畢業(yè)時的就業(yè)狀態(tài)。在三個工作搜尋行為中,工作搜尋時間和工作搜尋頻率可以預測大學生畢業(yè)時的就業(yè)狀態(tài),但是兩者對其產生的皆是負面影響,其原因一方面可能來自于個體差異,另一方面可能來自于大學生工作搜尋能力。
運用實驗經濟學的方法,董占奎等(2014)[3]研究了失業(yè)補貼、搜尋成本與搜尋個體期望工資水平、工作搜尋時間、搜尋實際收益之間的關系,結果顯示:失業(yè)補貼、搜尋成本能夠顯著地提高搜尋個體的心理期望工資水平;對搜尋時間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但不夠顯著;此外,失業(yè)補貼能夠顯著地增加搜尋的實際收益。在存在失業(yè)補貼的前提下,個體行為與理論預期保持一致;在需要支付搜尋成本的情況下,個體行為表現與理論結論截然相反。提高信息傳遞效率、降低搜尋成本將有利于就業(yè)率的提升和市場效率的提高。
(二)基于工作搜尋理論的大學生就業(yè)影響因素研究
羅冰等(2013)[4]分析了影響大學畢業(yè)生工作搜尋的諸多因素,包括信息獲取途徑、保留工資、搜尋成本、歧視、社會資本、政治政策與社會環(huán)境、勞動力市場上的供需情況、經濟體制、文化傳統、求職者的個人特征等;并用因素群來涵蓋對工作搜尋起到影響的一切因素,因素群內諸因素之間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情況下存在的。文章認為大學畢業(yè)生的工作搜尋是對因素群的主動適應性行為,只有因素群處于良性狀態(tài)下,才能順利實現就業(yè)。
王勇(2014)[5]認為在諸多影響大學畢業(yè)生工作搜尋績效的因素中,雇主招聘渠道選擇偏好和畢業(yè)生工作搜尋渠道選擇偏好的異質性、雇主和畢業(yè)生對各種影響因素認知偏好異質性是重要因素之一,且雇主在招聘過程中對知識因素和心理因素重要性的認知大于大學畢業(yè)生在工作搜尋過程中對二者的認知,其中對心理因素重要性的認知大于對知識因素重要性的認知;而無論是雇主還是大學畢業(yè)生對招聘(工作搜尋)渠道重要性的認知的差異并不明顯。
經過近些年的發(fā)展,工作搜尋理論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研究的領域也不斷擴大,更為深入地闡釋了勞動力市場中的工作搜尋行為和現象。目前大學生“就業(yè)難”的市場環(huán)境,使得工作搜尋變得更加必要。要解決這一問題,可從三方面著手:第一,大學生可以降低自己的“保留工資”水平,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以及就業(yè)地的工資水平來設定合理的“保留工資”;第二,高校應不斷加強大學生的就業(yè)指導工作,比如引進人才招聘會到校園,以及幫助大學生進行網絡招聘等;第三,政府相關部門要加強監(jiān)督,規(guī)范用人單位的招聘信息,禁止用人單位在發(fā)布的招聘信息中出現一些模糊性語言以及不確定的信息等。
[1]何亦名、張炳申,國外工作搜尋理論研究評述[J],外國經濟與管理,2006,28(2):15-29
[2]王廣慧,大學畢業(yè)生心理特征和工作搜尋行為對其就業(yè)狀態(tài)的影響[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3,(9):101-106
[3]董占奎、黃登仕、韓正婷,工作搜尋行為研究—基于中國被試的實驗檢驗[J],系統管理學報,2014,23(4):565-571
[4]羅冰、石美遐,關于工作搜尋視角下影響大學生就業(yè)因素的分析[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3,29(1):103-107
[5]王勇、蔡娟,大學畢業(yè)生工作搜尋促進策略的實證分析—基于勞動力供需偏好異質性耦合視角[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4,(9):123-126
袁野(1992-),女,漢族,山西晉中人,經濟學碩士在讀,山西財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勞動經濟學專業(yè),研究方向:人力資源開發(fā)與管理;閆秀娟(1993-),女,漢族,山西忻州人,管理學碩士在讀,山西財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行政管理專業(yè),研究方向:公共政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