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國茶文化形成的過程中,佛教尤其是禪宗有著不可磨滅的促進作用。寺院的僧人們對飲茶的重視與嗜好,引起人們的爭相效仿,直接推動了飲茶之風的盛行,并逐步對茶葉的生產(chǎn)水平的提高、茶詩文化以及茶道文化的形成產(chǎn)生重要的影響,從而促使唐代茶文化的興起與繁榮。
【關鍵詞】唐代;佛教;茶文化;影響
我國是茶的故鄉(xiāng),茶是國飲,同時也是佛門的瑰寶,茶與佛門有著水乳交融的密切關系,結緣已久。中國茶文化形成于唐朝,唐朝茶飲之風極盛,遍及社會各階層,這與佛教的繁榮有密切的關系。唐朝佛教尤其是禪宗的興盛對茶文化的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并逐步形成了包涵佛教特色的茶文化。唐朝佛教對茶文化形成的影響主要體現(xiàn)在茶葉的生產(chǎn)尤其是茶葉的生產(chǎn)、茶詩文化以及茶道等方面。
一、唐朝佛教對唐朝茶葉生產(chǎn)的影響
佛教在我國唐朝時期得到了極大的發(fā)展,僧侶眾多,且多好茶。而自古以來,我國也有“名山藏名寺,名寺育名茶”之說,佛教與茶密不可分,我國的許多名茶都出自寺院,佛教僧侶在茶的栽培、飲茶等方面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唐朝時佛門寺廟大多建在深山古林之中,山中雨量充沛、云霧多、陽光漫射、土地肥沃,自然條件優(yōu)越,極利于茶樹的生長,因而寺院周圍茶樹遍布,為寺院僧人們能生產(chǎn)出大量的茶奠定了很好的基礎。僧侶們在坐禪時飲茶可以起到消食、提神的功效,所以僧侶們充分利用寺院地理位置的優(yōu)勢廣種茶樹。同時,寺廟都有一定數(shù)量的田產(chǎn),僧人們多不參加生產(chǎn)勞動,他們有條件和時間來種茶、研究茶。中唐以后,南方寺廟幾乎是無廟不種茶、無僧不茶。由此,茶葉生產(chǎn)在寺院快速發(fā)展的帶動下,民間的茶葉種植也得到了壯大,使得茶葉成為全國普遍種植的經(jīng)濟作物。
在唐代,佛教不僅促進了茶葉生產(chǎn)的普及,而且還推動了飲茶風氣的形成。在唐代的寺廟中,不僅專門設置茶僧一職,專司種茶制茶之事,還專門設有招待貴賓香客的茶寮或茶室,世俗社會的人們紛紛效仿。據(jù)封演《封氏聞見記》記載:“開元中,泰山靈巖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學禪,務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笨梢哉f佛教尤其是禪宗在很大程度上推進了茶葉生產(chǎn)的發(fā)達,寺院茶的廣泛種植、飲用極大的促進了唐朝種茶、飲茶的發(fā)展與傳播。
二、唐朝佛教對唐朝茶詩的影響
茶詩是唐朝茶文化的表現(xiàn)形式之一。茶詩在唐朝不斷興盛的佛教的推動下出現(xiàn),并逐步走向繁榮。因盛唐前,文人飲茶未形成普遍風尚,所以茶與詩結合基本上是盛唐以后的事。據(jù)統(tǒng)計,到唐中期以作茶詩蔚然成風,共有58人寫了158首茶詩,而到了唐朝后期,共有55人寫了233首,茶詩的數(shù)量急劇增加。其中,寺院里的詩僧以及與佛教聯(lián)系密切的文人為此做出了重要貢獻。
中唐時期出現(xiàn)了一個特殊的文人階層——詩僧。唐代僧人詩的風格大致可分為兩大類,一是通俗派,以王梵志、寒山等為代表;二是清境派,以皎然、靈澈等為代表。其中以皎然為茶詩創(chuàng)作的杰出代表。皎然是唐朝時著名的詩僧,曾與陸羽等同居于湖州柕山妙喜寺。皎然與茶圣陸羽是莫逆之交,他一生寫了許多茶詩,與陸羽有關的就有十幾首。在茶文化史上,皎然影響最大的茶詩是《飲茶歌·誚崔石使君》:“一飲滌昏寐,情來朗爽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飲酒徒自欺。愁看畢卓甕間夜,笑向陶潛籬下時。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驚人耳。熟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這首詩是皎然與其友人崔刺史品越州茶時即興所作,他倡導以茶代酒,在品茶的過程中追求飲茶的藝術境界,但這首詩最大的貢獻在于它提出了飲茶的三個層次,即:滌寐、清神、悟道,認為品茗的最高層次是把飲茶作為一種精神享受,并最早明確提出“茶道”一詞,使茶道蒙上濃厚的宗教色彩,在茶文化和茶道的發(fā)展史上具有重大的意義。
唐朝中后期,社會動蕩,許多文人向往寧靜舒適的隱逸生活,部分文人與佛教聯(lián)系日益密切,他們的思想傾向佛性,行動信仰佛教,詩歌中更是仿照佛語。在盛唐和中唐時期的詩人中,大多與禪僧過從甚密,品茶、吟詩是他們溝通的重要方式。如篤信佛教,傾心禪宗的王維、孟浩然、柳宗元、韋應物等等。如柳宗元,據(jù)孫昌武先生統(tǒng)計,柳宗元《柳河東集》中釋教碑占兩卷,記祠廟、贈僧侶的文章各近一卷。一百四十多首詩中,與僧贈答或宣揚佛理的有二十多首??梢娏谠c佛教的關系甚為密切。白居易是唐朝作茶詩最多的人,他平生與華嚴宗、律宗、凈土宗的僧人來往頻繁,受佛教思想的影響很深。他在《早服云母散》中寫道:“藥銷日宴三匙飯,酒渴春深一碗茶。每夜坐禪觀水月,有時行醉玩風花。凈名事理人難解,身不出家心出家?!边@首詩描繪了他以茶解酒渴,每天坐禪悟道,雖然身未出家,但心卻已經(jīng)出家了,這體現(xiàn)了禪與茶早已融入他的生活之中。此外,顏真卿、李商隱、皮日休、溫庭筠和薛能等都曾結交禪師。這些文人們在和寺院僧侶們的交往中,多以飲茶方式敘聊,因佛而茶而詩,不斷推動茶詩文化的發(fā)展。
三、唐朝佛教對唐朝茶道的影響
今天茶道文化主要盛行于日本,但卻最早形成于中國的唐代。最先提出“茶道”這個詞的是唐代著名僧人皎然。他對茶文化有許多獨特的見解,把禪宗“靜心”、“自悟”的宗旨貫穿到茶道之中,使茶道與佛理結合起來。茶中有道,悟茶也就是悟道,把飲茶從藝術的欣賞提高到精神的享受。
茶道包括茶藝、茶禮、茶德等內容,茶禮是茶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茶道精神的一種體現(xiàn)。唐朝時期,隨著僧人種茶、飲茶日益增多,僧人們便以茶助禪,以茶禮佛,在品味茶的苦寂時,將佛教的“清凈”思想融入飲茶之中,在飲茶之中悟道,并制定了嚴格的飲茶程序,形成獨特的一套寺院茶禮,茶禮成為禪事活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禪宗懷海禪師制定的《百丈清規(guī)》中有關于寺院茶禮的規(guī)定。如“新命辭眾上堂茶湯”、“受請人辭眾升座茶湯”、“山門特為新命茶湯”等,詳細的規(guī)定了不同場合的茶禮。北宋時宗賾曾根據(jù)該清規(guī)編纂了《禪苑清規(guī)》對寺院行茶之禮有如下描述:“院門特為茶湯,禮教殷重。受請之人……須知先赴某處,次赴某處,后赴某處,聞鼓版聲及時先到,明記坐位照牌,免致倉惶錯亂。如赴堂頭茶湯……侍者問訊請入,隨首座,依位而立……乃收袈裟,安祥就座。棄鞋不得參差,收足不得令椅子作聲,正身端坐,不得背靠椅子……吃茶不得吹茶,不得掉盞,不得呼呻作聲。取收盞橐,不得敲磕。如先放盞者,盤后安之,以次挨排,不得錯亂?!睆闹胁浑y看出禪院茶禮的繁雜和程序的嚴格。唐朝佛教詳盡、嚴格的茶禮是唐朝茶道的重要內容,促進了唐朝茶道的形成。
綜上所述,茶文化在我國經(jīng)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發(fā)展時期,在唐朝時逐漸形成并不斷走向興盛。茶文化興盛于唐代有其復雜而深刻的歷史原因,除當時的經(jīng)濟、文化因素外,唐代佛教尤其是禪宗的興盛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佛教與茶的結合,對茶文化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造成了很大的影響,而且還使更多深刻的佛教文化內涵融入茶文化中。唐代佛教對茶文化產(chǎn)生了至關重要的影響,也進一步深刻影響了后世及海外的茶文化。
【參考文獻】
[1] 陳宗懋. 中國茶經(jīng)[M]. 上海: 上海文化出版社, 1992.
[2] 陳文華. 中國茶文化學[M]. 北京: 中國農業(yè)出版社, 2006:281.
[3] ﹝唐﹞封 演. 封氏聞見記[M]. 北京: 中華書局, 1985.
[4] 懷海禪師. 百丈清規(guī)[M]. 北京線裝書局, 2008(04):12-13.
[5] ﹝宋﹞宗 賾, 著. 蘇 軍, 點校. 禪苑清規(guī)[M]. 鄭州: 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1(10):13.
[6] 呂維新. 唐朝禪宗對茶文化的杰出貢獻[J]. 茶葉通訊, 2004(02):45.
[7] 趙睿才. 中晚唐茶、詩關系發(fā)微[J]. 文史哲, 2003(04):140.
[8] 孫昌武. 試論柳宗元的統(tǒng)合儒釋思想[J]. 中國哲學史研究輯刊, 1980(01):34.
【作者簡介】
吳瑩(1991—),女,江西瑞昌人,江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中國史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區(qū)域社會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