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原
(蘭州城市學院 文史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云水趣味 松柏氣節(jié)—論陶淵明最大的“政績”
高 原
(蘭州城市學院 文史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陶淵明對中國官場文化有兩點“政績”:一是云水趣味,即為官時的高情雅趣,二是松柏氣節(jié),即不能為官、不愿為官時可以獨立存在、自由存在的勇氣與超越姿態(tài)。陶淵明創(chuàng)示并引領了一種中國士人經典的風雅情懷與超越精神。
陶淵明;政績;風雅情懷;超越精神;中國官場文化
公元403年,陶淵明寫了《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二首》,其中有句“即理愧通識,所保詎乃淺”[1]177,意謂不能像一些人那樣“通達”隨波逐流貪戀官位,如此,所保全者豈是微不足道?周振甫先生認為“淵明這時已經看到桓玄在政治上的危機,認為離開他正可以保全自己”[2]。然此說有偏,因為如果陶淵明僅僅是保全自己,所保的確是淺陋不足論,其詩之格調境界亦無可觀,陶淵明“所保”者非僅如肉體之命,還有精神與生命之真。如龔斌先生注“所?!痹唬骸啊!洌骸肚f子?列御寇》:‘善哉觀乎!女處己,人將保女矣?!笞ⅲ骸U撸凼刂^也。’《淮南子?氾論訓》:‘循性保真,無變乎己?!瘜O楚《樂毅論》:‘棲遲一丘,以保皓素。‘按,陶淵明所保,當是隱居保生、樂道保真之類?!盵1]180就是說,不是簡單的“隱居保生”,而是“樂道保真”才是陶淵明之為陶淵明的價值?!凹蠢砝⑼ㄗR”二句,是陶淵明以正言若反的方式表達對不能持守“樂道保真”而求變通以至喪失氣節(jié)、節(jié)操者的批判。
類似的志意,還表現在陶淵明《癸卯歲十二月中作與從弟敬遠》一詩中:“平津茍不由,棲遲詎為拙!”[1]184漢代公孫弘封平津侯,為接引賢者,他特意打開東閣門。陶淵明此句意為如果沒有機會被當作賢者賞識,那么隱居歸田也就不是笨拙無能的選擇,表達了自己傲然的志節(jié)與對自己隱居歸田意義與價值的自信。
陶淵明的勇氣與智慧主要表現在能決然、淡然地回到田園,從正當的渠道解決自己的吃飯問題開始獨立超越之路。雖然這個“解決”由于種種原因并沒有完全“解決”,依然經常處于困窘狀態(tài),但他最終不僅并不后悔這種解決之路,反而替中國士人解決了一個巨大的精神問題。就是說,陶淵明對中國文化的意義與價值在于他所構建的“精神桃花源”或“精神的巢”對后世的士大夫影響巨大、影響深遠。對此,當代有兩部較有影響的中國文學史評述如下:
不依靠束縛他身心自由的官場獲取物質生活資料,而完全依靠自己雙手的勞作獲得精神世界的平和。故后來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的時候,往往回歸到陶淵明,從他身上尋找精神的歸宿,包括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骨氣、精神自由的淡遠,對于后世的士大夫來說,就是精神的桃花源。[3]
他的清高耿介、灑脫恬淡、質樸真率、淳厚善良,他對人生所作的哲學思考,連同他的作品一起,為后世的士大夫筑了一個“巢”,一個精神的家園。一方面可以掩護他們與虛偽、丑惡劃清界限,另一方面也可使他們得以休息和逃避。他們對陶淵明的強烈認同感,使陶淵明成為一個令人永不生厭的話題。[4]
因此,可以說,陶淵明正是從“即理愧通識,所保詎乃淺”“平津茍不由,棲遲詎為拙”這種傲然的志節(jié)與對自己隱居歸田意義與價值的自信,以及由此而構建的“精神桃花源”或“精神的巢”中,開啟、創(chuàng)示并引領了一種中國士人經典的風雅情懷與超越精神。陶淵明的意義在于他所構建的“精神桃花源”或“精神的巢”,讓后世的中國士大夫或知識分子省去了自己探索精神家園的力氣,直接有了一個參照與范本。何況當后世者如果智慧不足、精神力欠缺時,即便自己探索這樣的一個真淳樸美的精神桃花源,也未必就能探求成功。
在我們的印象中,陶淵明沒有過蘇東坡的蘇堤、白居易的白堤這樣物化有形的政績,從現存關于陶淵明的史料中,也幾乎找不到有關于他的具體政績的相關記載。然而,陶淵明的“政績”是無形的、精神性的,因為他的“政績”應該就是為所有的中國士人樹立了“保真”的精神旗幟,當士人們身處官場或生活的污泥濁水時,可以將心靈與精神投向這面旗幟,從而得到超拔的智慧與力量。“淵明之詩和而傲,其人然,其詩亦然,真也?!盵1]576
陶淵明《連雨獨飲》曰:“云鶴有奇翼,八表須臾還?!盵1]111此詩喻托自己有特異的遠大志向,但是如果所飛之處與自己的志向有違,瞬息之間就飛回,因此十三年里他一直在為官和歸田之間徘徊。當然,我們不能否認陶淵明從骨子里、天性上就對為官有抵觸,對此,《始作鎮(zhèn)軍參軍經曲阿作》一詩有充分的表現:“弱齡寄事外,委懷在琴書。被褐欣自得,屢空常晏如。時來茍冥會,宛轡憩通衢。投策命晨裝,暫與園田疏。眇眇孤舟逝,綿綿歸思紆。我行豈不遙,登降千里余。目倦川途異,心念山澤居。望云慚高鳥,臨水愧游魚。真想初在襟,誰謂形跡拘。聊且憑化遷,終返班生廬?!盵1]158請看這首詩的“節(jié)奏”:他弱齡事外,委懷琴書;他被褐自得,屢空晏如;哪怕時來冥會、宛轡通衢、投策命裝、暫疏園田,他也是綿綿歸思,心念山居,望云慚鳥,臨水愧魚。給人的感覺是,他一路上幾乎是把心與目光一直向后投向園田與山澤居,簡直就是在無限留戀園田與山澤居中十分勉強地挪向鎮(zhèn)軍參軍這一職位。
李劍鋒先生指出:“從總的接受情況看,讀者用得最多的陶典是‘桃源’、‘五柳’、‘籬菊’和‘飲酒’,它們成為一種高雅脫俗、自由曠達的隱居生活或環(huán)境的象征?!盵5]32誠然,在陶淵明接受史上,所謂“桃源”“五柳”“籬菊”和“飲酒”等超逸情趣與脫俗格調是讀者所用最多的陶典,但影響最大、最現實的“接受”當屬陶淵明在人生進退出處間的自由姿態(tài)。他有自己生命的主宰,故能超然退隱田園。特別是陶淵明將一種自然的趣味成功地引入了中國的傳統(tǒng)官場文化,這或許是他為政之后最大的“政績”。高雅閑逸的情趣在官場彌散時,有力地引領了官場趣味、清潔了官場精神,鎮(zhèn)貪敦俗之功不可沒。當我們的官員常懷“長林豐草”之志時,除將會對其內在精神到外在的氣質產生根本性的影響外,還將對良好的官場風氣起到凈化作用。這就是文化的力量,被一種文化所化的人,其精神狀態(tài)與行為模式必然會深受其浸潤以至改變。
深受道家及陶淵明自然精神影響的中國官場,自東晉以后便推崇一種在“三槐”與“三徑”、“五侯”與“五柳”之間的平衡的為官生活。南朝蕭繹《全德志論》曰:“物我俱忘,無貶廊廟之器;動寂同遣,何累經綸之才。雖坐三槐,不妨家有三徑;但接五侯,不妨門垂五柳?!盵6]從唐朝開始,陶淵明高情雅趣、高雅脫俗及回歸田園、自由獨立精神的影響就已有擴大化的傾向,由隱者、處士到官僚,并向整個士人群體輻射:“唐人推指的具有陶淵明氣息的人并不限于隱者、處士,而擴大到官僚,特別是與陶淵明同一級別的縣令。從創(chuàng)作主體的目的看,這是借陶淵明推崇一種與建功立業(yè)的社會價值相對的高雅脫俗的精神價值,由于這一精神價值與山水田園等自然物象相聯,以超越對社會名利的追求為特點,我們不妨稱之為自然價值。自然價值在初唐已非僅僅是個人自我標榜的精神價值,而是群體的共識。即高雅脫俗的精神價值同建功立業(yè)一樣成為社會上具有普遍性的精神價值追求,是大唐時代精神的另一面。從接受者的角度講,陶淵明開始擺脫六朝時期作為一個單純的隱者、征士的形象,開始向具有普遍意義的士人形象轉變,他既有隱逸的一面,又有作官(而不累于俗物名利)的一面。他的場所開始由隱逸之所(田園山林)向社會(宮廷官場)輻射。而他高雅脫俗、融于自然田園山水、獨立自由的精神追求卻是始終不變的,這一獨具個性的不變的精神追求也由個人的范圍向士人群體輻射。”[5]130
初唐人開始把陶淵明裝扮成一個“吏隱”的形象。所謂“吏隱”就是為官時有超越于官場的高情雅趣,在官而有隱士之懷,這是魏晉風度的遺風,而經陶淵明得到了大大強化與正式播揚?!霸诔跆迫说睦硐胫?,這種并不排斥自然山水精神的一面正是初唐人不排斥陶淵明的根本原因。而建功立業(yè)偏于用世的一面又使他們把陶淵明引向官場,于是便出現了一位在官而有山水清思、脫俗雅趣的吏隱的陶淵明形象。”[5]134
初唐時,楊炯《唐昭武校尉曹君神道碑》有“歸我田廬,功成不居”[7]865句,融陶淵明精神與老子思想為一句。其《庭菊賦》云:“憑南軒以長嘯,坐東籬而盈把?!盵7]847顯然,楊炯十分嫻熟地使用了陶淵明的經典典故“南軒寄傲”“東籬采菊”。休假中的盧照鄰《山林休日田家》則吟詠道:“還思北窗下,高臥偃羲皇。”[8]135依然是陶淵明的經典典故:北窗高臥。
由于老莊道家的“功成不居”理念,以及陶淵明影響而形成的“吏隱”文化,它們共同構造了較為清潔的自魏晉以來的官場文化的一個新的維度,這個維度有效地緩解了無數為官者的精神焦慮,不僅由此使為官者較易精神健康、心態(tài)陽光,而且還能精神超拔、趣味高逸。唐朝吳筠的《高士詠序》云:“《易》稱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蓋出而語者,所以佐時致理。處而默者,所以居靜鎮(zhèn)躁,故雖無言,亦幾于利物,豈獨善其身而已哉?!盵8]2090“居靜鎮(zhèn)躁”的隱士十分像是這個浮躁、浮華世界的鎮(zhèn)紙,其社會影響已超出自身的獨善。
可以說,陶淵明對中國官場文化有兩點政績:一是為官時的高情雅趣、云水趣味,即如王勃《平臺秘略論?藝文》所言“身存魏闕之下”時,能“心存江海之上”[7]818。二是不能為官、不愿為官時可以獨立存在、自由存在的勇氣與超越,擁有松柏氣節(jié),即如蘇東坡所云:“功名一破甑,棄置何用顧。更憑陶靖節(jié),往問征夫路。”[9]
甚至可以說,如果沒有陶淵明,大多數中國士人們還需要在人生進退的黑暗中摸索,在出處的痛苦中彷徨。陶淵明由此成為中國文化中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更成為一面精神的旗幟,在他的麾下聚攏了無數為官的士人。由于他超逸自由的精神清潔了這些為官士人的精神,也從而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清潔中國古代官場風氣的作用。雖然不能完全用陶淵明取代監(jiān)察御史、紀委書記,但其所起的作用,卻是無法估量的。在中國古代,詩歌所起的反腐敗作用如日月之昭昭。中國古代的很多詩人尤其是一些重要詩人其主要身份是官員,由于以詩賦取士的科舉考試傳統(tǒng),使這些為官者能詩又能賦,如果不是有陶淵明的旗幟在先,講究高情雅趣的中國官員們的詩賦則或會少太多的逸趣雅興。筆者曾撰文《用詩歌反腐敗—試論具有“泛宗教”性的中國性文化的反貪腐作用》[10],力陳中國文學史在世界文學史上的一大奇觀,即中國文學史上的創(chuàng)作主體由各級官員組成,在中國一、二流大詩人中,從未做官者鳳毛麟角、屈指可數。既然用詩歌反腐敗曾是歷史事實,那么現代社會適當用陶淵明這面旗幟“反腐敗”也就是可行的。有了陶淵明這個前輩,后來的中國為官者們在面對世間之進退、人世之榮利的態(tài)度不但會少許多糾結,更能夠有一定的自由與超越的表現。比如唐代的白居易在其《新制布裘》詩中云:“丈夫貴兼濟,豈獨善一身?安得萬里裘,蓋裹四周垠?!盵11]24崇尚兼濟,輕視獨善,然而他終究還是瀟灑地說:“歸來五柳下,還以酒養(yǎng)真;人間榮與利,擺落如泥塵?!保ā缎諠擉w詩十六首》)[11]107若沒有陶淵明這個前輩榜樣,很難想象白居易能如此輕松地脫口說出“人間榮與利,擺落如泥塵”。盡管陶淵明之后,許多士人可能實際上并不一定能像陶淵明那樣真正去操作浮云富貴、脫屣軒冕,但能在嘴巴上過一過“超榮越利”的癮也是極有意義的,這至少會讓他們面對富貴、身處軒冕時少些齷齪、少些不堪的表現。
當后世的士人面對出處進退、榮辱得失等等時,能夠糞土榮名、浮云富貴、脫屣軒冕、遺落仕宦的陶淵明便成為他們最現實也最有力的前輩榜樣。在官場上有高懷雅趣、閑情逸趣正是一種“獨善”。白居易《與元九書》中直陳閑適與獨善的關系:“又或退公獨處,或移病閑居,知足保和,吟玩情性者一百首,謂之‘閑適詩’。……謂之‘閑適詩’,獨善之義也?!盵11]964
陶云愛吾廬,吾亦愛吾屋。(《春日閑居三首》)[11]813
吾亦愛吾廬,廬中樂吾道。前松后修竹,偃臥可終老。(《玩松竹二首》之一)[11]225
孟夏愛吾廬,陶潛語不虛?;ㄩ罪h落酒,風案展開書。(《寄皇甫七》)[11]527
誰能讎校閑,解帶臥吾廬。(《常樂里閑居,偶題十六韻》[11]91
履道西門有弊居,池塘竹樹繞吾廬。(《履道西門二首》之一)[11]831出府歸吾廬,靜然安且逸。(《詠興五首?出府歸吾廬》)[11]655
白居易公務之余,沒有去K歌,沒有去私人會所,而是偃臥于十分具有陶氏風味的“吾廬”中享受一種典型的中國式風雅生活意趣。白居易太喜歡陶淵明的“吾亦愛吾廬”的風雅閑適意趣了,所以在詩中反復念叨嘀咕“吾廬”“吾廬”……。有類于白居易的是宋代改革激進人士王安石,則不停地嘀咕“歸去來”“歸去來”:“彭澤陶潛歸去來,素風千歲出塵埃。”(《題儀真致政孫學士歸來亭》)[12]244“野性豈堪比,廬山歸去來?!保ā洞惥霸獣谔粚m道院壁》)[12]301“功名富貴何足道,且賦淵明《歸去來》?!保ā端蛥秋@道五首》之四)[12]388
有陶淵明存在于前,許多中國古代官員在官場遭遇挫敗時,自然就成為接受、認同他的契機,比如蘇軾就是典型之例:“縱觀蘇軾接受陶淵明的歷程,‘烏臺詩案’的沉重打擊和緊隨其后的黃州貶謫是蘇軾接受陶淵明的轉折點,也是最直接的現實動因。”[5]314當代學者余秋雨寫過《蘇東坡的突圍》,如果沒有陶淵明這個前輩的鼓勵與引領,雖不能說蘇東坡將不能完全“突圍”自己的境遇,超越自己的境遇,但蘇東坡的曠達與灑脫的程度估計會打較大的折扣,應該是個不錯的判斷吧。
陶淵明的獨善是為了養(yǎng)真。之后,“養(yǎng)真衡茅下”的養(yǎng)真意趣廣泛流行于官場,成為千年不衰的時尚,也讓中國古代的官員更多地保持了一份為人之真趣與真氣,也即一種良好的人性。人們“尚想其德”“愛嗜其文” (蕭統(tǒng)《陶淵明集序》)[1]470的結果便是,許多人可因此能夠盡力避免自己被官場污濁之氣薰染成無情無趣之人,甚至成為殘忍狠戾之人。
若不能兼濟天下,便選擇獨善其身,這在陶淵明之前主要是一種理論。并且除了老子莊子這些圣賢外,在一般的士人中幾乎還沒有踐行成功的現實例子,還沒有產生過著名的并且可效仿的、有可操作性的榜樣。而陶淵明在體制外為士人們真實地實踐了那個以前只是在傳說中的“獨善”的生活方式,并且成為歷史上“獨善”最成功的典型,他是一位獨善英雄。
“貞志不休,安道苦節(jié),不以躬耕為恥,不以無財為病,自非大賢篤志,與道汙隆,孰能如此者乎?”(蕭統(tǒng)《陶淵明集序》)[1]470仕途蹭蹬坎坷之際,或仕宦違己交病之時,陶淵明歸田的獨善選擇,給無數中國士人以現實的榜樣。面對生死榮辱、得失進退這些人生根本問題,陶淵明的瀟灑成為無數士人可以學習并有可操作性的自由,這才是陶淵明在中國文化史上真正的意義與價值所在。他對其后幾乎所有的中國士人都產生了影響,因為他較為理想也更為現實地解決了所有的士人都會遇到的進退出處問題。歸隱也好,歸田也罷,都只是個表面行為,其深層的意義則是一個士人,特別是一個為官者,在官宦體制外能否獨立地存在、尊嚴地存在甚至自由愉快地存在的問題。當士人個體的人生意義及存在方式只有為官一途時,獨善幾乎就只能是理論上的一種概念性存在,而不會成為可以現實地行走的人生之路。陶淵明的榜樣,應該說,大大減少了此后中國士子們在不能兼濟亦無法獨善時的茍且選擇,更撫慰了士子們于進退出處間心靈上的依違痛苦。因為不得志于為官時,還可以另有一種體制外的十分具有現實可操作性的高級追求:樂道。蘇軾《續(xù)歐陽子朋黨論》中說:“不得志則奉身而退,樂道不仕?!盵13]
所以,后世許多閑人只看到了陶淵明歸田表面上的閑適,而不知這種閑適背后的來自儒道兩家的超越的智慧與巨大的勇氣。正是自由瀟灑的道家智慧、道家精神,使陶淵明的閑適自由具有濃厚的文化的意味以及樂道的精神,是一種文化的力量與精神所致。而固窮節(jié)的儒家精神,又使陶淵明的影響體現在激貪勵俗上。早在南朝的蕭統(tǒng)《陶淵明集序》中就指出了陶淵明詩文的激貪勵俗功能:“嘗謂有能讀淵明之文者,馳競之情遣,鄙吝之意祛,貪夫可以廉,懦夫可以立,豈止仁義可蹈,亦乃爵祿可辭!不勞復旁游太華,遠求柱史,此亦有助于風教爾?!盵1]470有“獨善”這個維度的健康存在,將有助于政治在陽光下良性運行,因為“獨善”的超越精神會讓士人的心態(tài)保持相對的健康。
“這是‘明哲保身’,也是‘高蹈獨善’。這種選擇如果變成了矢志不移的人生追求,在世時可以使‘世罷虛禮,州壤推風’,去世時可以使‘遠識悲悼,近士傷情’。其效果可以激貪勵俗,淳化世風,有益于天下,必當垂名后世。這也就是陶潛所謂‘養(yǎng)真衡茅下,庶以善自名’(《辛丑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涂口》)。可見,陶淵明的‘明哲保身’不是茍且偷生,而是以對社會、歷史的深刻認識和負責為前提的,它立足于個體自我,又超越了自我?!盵5]54
陶淵明創(chuàng)示了一種中國士人經典的自由超越、風雅高潔情懷。直到近世,我們還可以隨處發(fā)現這種影響的深遠事例。不說別人,只說吳昌碩、黃賓虹這兩個也曾入仕的畫家的兩件逸事即可管窺其一:“五十三歲時,他(吳昌碩)還希望仕途有發(fā)展,借錢湊了二千兩銀捐了知縣,由同鄉(xiāng)丁蘭保舉任江蘇安東縣(現為漣水縣)知縣。但吳昌碩畢竟不是做官的材料,做了一個月就辭去。所以他的自刻印中有‘一月安東令’‘棄官先彭澤令五十日’等印?!盵14]36“黃賓虹二十二歲赴揚州就任兩淮鹽運使署錄事,任錄事不到一年,因看不慣官場黑暗,辭職回鄉(xiāng)。在他六十左右《述懷》詩中有‘揚州小錄事,拂袖歸去來’句,即指此事?!盵14]100
陶淵明給我們的啟示是:一個人未來在社會上的官職無論大小,都應清醒地知道,那不可能是我們永恒的位置,我們還應有一個相對獨立于官職的社會位置、精神位置,一個無論什么風都吹不倒、怎樣的雨都打不濕的位置。只有這樣,進退才能自如、上下方可自由。人生最不自由的是我們除了為官,啥本事都沒有;活著最無趣的是除了為官,啥興趣愛好都沒有;生命最失敗的是除了為官,什么精神依靠都沒有。一旦無官可為,就只剩下惶惶不可終日、無所措手足,生命完全沒有寄托。這種狼狽最好不要出現在我們的生活里,特別是曾有過一個偉大的榜樣陶淵明之后,這種狼狽只能說明我們沒有進步。當我們有機會在某個職位上服務社會時,可以傾心傾情地服務。但永遠應該知道自己是可以隨時離開那個位置的。有了這個意識,當我們離開時,才不會感到剝皮抽筋般的不適應。在做官之外,必須另外有一個像樣且舒心的追求,當不做官時,這個像樣的追求會保證你繼續(xù)活得像樣并持續(xù)舒心,避免了蠅營狗茍式的茍且存在、不堪存在。
所有為官者,一定需要確立一個安身立命與尊嚴所在的位置。秉承莊子的傳統(tǒng),陶淵明提升了中國士人精神海拔的高度,這份超越姿態(tài),這份自由的精神氣度,長久沾溉著中國士人的生命,使他們在人生職位的“進”之外,確立了一個可以自由地“退”的有可操作性的精神與現實的領地。這份榜樣的力量自然是無窮的,當后世的士子志意難抒,或為官不下去,或為人的尊嚴在為官中堅守不住時,他便可以很自然地想到前輩陶淵明的選擇,陶淵明的選擇便給他提供了現實的力量,省去了獨自掙扎彷徨的痛苦過程,只需要抉擇是否“歸去來”。
總之,陶淵明在中國文化史上乃至人類文化史的偉大意義,或者說他最大的“政績”在于,他對權力有一個清潔與瀟灑的態(tài)度。他為我們留下的精神遺產主要是:不戀棧,即不貪戀官位這樣一種云水趣味,而這正是陶淵明最大的“政績”。這種云水趣味能保證我們有本事看見東籬下的菊開菊落,有能力悠然賞觀生活的水逝云飛……
[1] 龔斌.陶淵明集校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2] 周振甫.陶淵明和他的詩賦[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24.
[3] 方銘.中國文學史: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卷[M].長春:長春出版社,2013:32.
[4] 袁行霈.中國文學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9.
[5] 李劍鋒.元前陶淵明接受史[M].濟南:齊魯書社,2002.
[6] 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第7冊[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183.
[7] 全唐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8] 全唐詩[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9] 蘇軾.與周長官、李秀才游徑山,二君先以詩見寄,次其韻二首(其一)[M]//蘇軾詩集.北京:中華書局,1982:473.
[10] 高原,荊江.用詩歌反腐敗—試論具有“泛宗教”性的中國詩性文化的反貪腐作用[J].甘肅高師學報,2012,17(3):8-11.
[11] 白居易.白居易集[M].北京:中華書局,1979.
[12] 王安石.臨川先生文集[M].北京:中華書局,1959.
[13] 蘇軾.蘇東坡全集[M].北京:中國書店,1986:245.
[14] 何懷碩.大師的心靈[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6.
(責任編輯:劉中文)
Ref i ned Taste and Moral Integrity: On Tao Yuanming’s Most Important “Bureaucratic Achievements”
GAO Yuan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History, Lanzhou City University, Lanzhou 730070, China)
Tao Yuanming contributed to the Chinese bureaucratic culture in two aspects. The fi rst one is ref i ned taste, which means the pursuit of elegance when a man holds a government off i ce. The second one is moral integrity, which means the courage for independence and freedom, and a transcendent posture when one is unable or reluctant to be in off i ce. Tao Yuanming created, demonstrated and led the classic literary feelings and transcendent spirit of the Chinese scholars.
Tao Yuanming; bureaucratic achievements; literary feelings; transcendent spirit; bureaucratic culture in China
I206.2
A
1008-7931(2017)01-0036-06
10.16217/j.cnki.szxbsk.2017.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