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 雪,龐桂甲
(山西農(nóng)業(yè)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山西 太谷 030801)
?
近代師生關系管窺*
——以山西銘賢學校為中心的考察
梅 雪,龐桂甲
(山西農(nóng)業(yè)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山西 太谷 030801)
山西銘賢學校順應了中國近代教育轉型的歷史趨勢,尊重學生主體性,致力于構建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同時,銘賢學校并不簡單地拋棄傳統(tǒng)的教育理念,而是大力提倡傳統(tǒng)教育中尊師重教的理念;最終,在四十多年的教育實踐中構建了民主平等、尊師重道、親如家人的良性師生關系。比較合理地處理傳統(tǒng)文化與西方近代教育思想的關系是銘賢學校構建良性師生關系的基礎,這對于今天構建良性師生關系具有啟示意義。
銘賢學校;師生關系;民主平等;尊師愛生
師生關系是指學校教師和學生在教育過程中所形成的相互關系,是對一定歷史階段社會關系的反映。近代西方教育理念的廣泛傳入,強有力地沖擊了中國傳統(tǒng)教育背景下的師生關系。位于山西省太谷縣的銘賢學校誕生于近代社會的轉型時期,為了避免傳統(tǒng)教育與現(xiàn)代教育沖突引發(fā)師生關系緊張的局面,通過中西教育思想的融合和家庭化校園氛圍的感召,重構了新型師生關系。銘賢學校在順應教育現(xiàn)代化的過程中構建了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避免了傳統(tǒng)教育的不平等師生關系對學生個性的抹殺;在揚棄傳統(tǒng)教育過程中推崇尊師重道的師生關系,避免了現(xiàn)代教育對老師權威的過度打壓;在家庭化的校園氛圍中形成了親如一家的師生關系,緩解了教育轉型背景下學校師生彼此隔離的冷漠狀態(tài)。
中國傳統(tǒng)教育特別強調(diào)師道尊嚴,重視老師在教育過程中的權威性。“天地君親師”,師與天地、君親處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國將衰,必賤師而輕傅”[1],老師對于興國安邦具有重要作用。由此可見,在封建宗法等級社會中,老師擁有很高的社會地位,倍受尊重。師道尊嚴從積極意義上講有利于形成尊師重道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體現(xiàn)了學生對老師淵博知識的崇敬和對其認真?zhèn)鹘痰木粗?。但是,由于受封建等級社會關系的影響,師道尊嚴過度強調(diào)老師的專制地位和學生的絕對順從,造成了師尊生卑的局面。不平等的師生關系壓抑了學生的主體性和創(chuàng)造性,不利于其身心健康。
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新式教育體制的建立,民主平等的現(xiàn)代教育思想逐漸走上歷史舞臺,呼吁教育要以學生為中心,重視學生的個性發(fā)展,打破老師的專制局面,改變傳統(tǒng)教育中不平等的師生關系。自辛亥革命以后,民主共和制度取代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社會性質(zhì)發(fā)生了巨大改變。在新的社會背景下,受教育者不再是卑躬屈膝的臣民,而是具有獨立平等人格的公民。為社會培養(yǎng)具有獨立人格的有用之才成為很多近代教育家的教育宗旨。
曾留學美國的孔祥熙,在目睹了中國與西方的巨大差距后,認為“一個國家民族的富強,以及能否適存于現(xiàn)實之世界,是以文明程度是否發(fā)達為衡。而文明之啟發(fā),則系于教育之振興,故教育實為國家民族生命之根本”[2]618。于是在歐柏林大學的資助下,孔祥熙回到家鄉(xiāng)太谷創(chuàng)辦了銘賢學校。面對封建社會向民主共和社會轉型的歷史演變,銘賢學校順應時代發(fā)展潮流,致力于培養(yǎng)具有獨立平等人格的公民。為了實現(xiàn)培養(yǎng)學生健全人格的教育目的,學校不僅需要向學生傳授豐富的理論知識,還要搭建認知與情感之間的橋梁?!敖逃哪康模褪且谷酥詾槿酥?。人非生而知之者,要培養(yǎng)一個完善的人,須經(jīng)過相當?shù)难?,教學相長,師友浸潤,歷經(jīng)誘掖琢磨,方可有成?!盵2]555當老師用自己全部的心血教育學生,用自己的優(yōu)秀品質(zhì)塑造學生的美好心靈時,學生也會投桃報李,利用所學知識回報社會。因此,銘賢學校堅持以學生為本,倡導循循善誘的教育方法,極力反對“對學生動輒就是打”[2]557,充分彰顯學生的個性和自由,改變了傳統(tǒng)教育中師生之間的不平等關系,構建了民主平等的新關系。
銘賢學校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使學生可以在課堂里自由地與老師探討學問,課后與老師一起娛樂玩耍,其樂融融。教師們在各門課程的講授過程中,注重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根據(jù)學生各自特點因材施教,讓學生可以大膽與教師溝通。由于歐柏林大學每年都會派至少兩名志愿者來銘賢學校任教,所以學生有機會接觸外教,并且在與外教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培養(yǎng)了深厚友誼。有些美國志愿者剛來的時候不會講漢語,在課堂英語教學過程中與學生溝通困難。為了讓學生能夠盡快掌握英語這門語言,外教們并沒有用特別嚴苛和強硬灌輸?shù)姆绞?,而是采取了許多方法。如外教老師經(jīng)常帶領學生進行實物教學,通過認識校園的花草樹木、建筑物等使其掌握相關英語詞匯,還用英文歌曲增加學生學習英語的樂趣。除此之外,師生之間還會經(jīng)?;ラ_玩笑,氣氛活潑。像學生陳志斌在回憶自己的英語老師云達樂時,依舊清晰地記得當時給他起的外號“云娃”,老師不僅不生氣還非常滿意。云達樂老師是加拿大人,喜歡與學生交流。當新來的外校學生對英語直接講授感覺非常吃力時,云老師會把學生安排到宿舍一對一地認真講解,直到學生完全明白。學生張一諾回憶英語外教朱老師上課曾穿了一件花紅色的連衣裙,被其學生立刻歡呼“Beautiful”,朱老師雖面露羞澀可并不生氣。每年“愚人節(jié)”的時候,有些外教老師則會借此娛樂自己的學生。學生邵靖宇回憶英語教師Seely曾突然要當堂測驗,弄得大家都不知所措時便大笑道“今天是愚人節(jié)”。
隨著社會關系的改變和西式教育思潮的影響,學生的主體性和獨立性大大提高。但是,經(jīng)過了過度打壓老師權威和過分張揚學生個性的極端發(fā)展后,近代師生關系出現(xiàn)危機,老師與學生日漸疏遠甚至走向對立。五四精神領袖陳獨秀面對此種情景也曾感慨道:“你說要打破偶像,他就連學行值得崇拜的良師益友也蔑視了,你說學生要有自動精神,自制能力,他就不受紀律不受訓練了?!盵3]
為了化解傳統(tǒng)教育與現(xiàn)代教育碰撞下的師生危機,銘賢學校并沒有簡單地拋棄傳統(tǒng)教育理念,而是大膽吸收了傳統(tǒng)教育理念中比較合理的部分。這主要體現(xiàn)在銘賢學校并沒有把師道尊嚴和尊重學生主體性對立起來,而是仍然提倡師道尊嚴。針對當時一些學校廢除學生學習中國傳統(tǒng)經(jīng)典文獻的做法,孔祥熙不以為然,認為這是“絕大錯誤”。他說:“要知道這些固有道德和教訓,是我們民族精神所寄托。”[2]3-4銘賢學校對傳統(tǒng)文化并沒有簡單地拋棄,而是采取了比較合理的態(tài)度。學校除了開設西學課程外,還保留了儒學、歷史學等傳統(tǒng)課程,向學生講述歷史上的賢豪之人,傳授仁義禮智信的儒學思想。學校希望通過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既讓老師能夠保持高尚德行,做到為人師表,又使學生能夠懂得尊敬師長,虛心求教。對傳統(tǒng)文化比較合理的態(tài)度影響了銘賢學校師生關系的構建,有效化解了師生矛盾,重構了尊師重道的師生關系。
首先,教師的高尚品行和淵博學識是贏得他人尊重的前提條件。由于銘賢學校的生源基本上是尚未成年的中小學生,所以老師需要肩負傳授知識和關愛照顧的雙重任務,需處處以身作則,反對“有些學校的老師,除了上課講書以外,不負其他責任。甚至私人行為不自檢點,以為這與學生毫無關系”[2]556的錯誤思想。由于家長“把子弟交托學校,不僅是要教他求智識,更要教訓他們成為完善的人”[2]564,所以老師自身高尚的德行修養(yǎng)便是學生效仿學習最好的榜樣。銘賢學校聘請的老師不僅教學認真,講課深入淺出,不厭其煩,而且治學嚴謹、作風正派,處處為人師表。他們嚴于律己,甘于奉獻,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塑造學生的高尚品格。因此,銘賢學校老師的高深學問和高尚人格讓學生受益匪淺。
其次,學校的重視和學生的敬重是保障尊師重道的堅實后盾。在新式學堂里,老師與學校之間形成了雇傭關系。許多學校對待老師非常冷淡,僅將其視為用于學校教學的雇員。但是,銘賢學校非常敬重老師,認為他們對辦學質(zhì)量具有決定性的作用,校舍的龐大規(guī)模和設備的先進完善都無法與之媲美。老師的待遇比較優(yōu)厚,學有專長者還會被延聘,很受尊重,所以吸引了很多專家學者前來應聘。雖然社會轉型時期師道尊嚴日漸式微,但是銘賢學生受到學校尊師重教校園風氣的熏陶,十分敬重老師。學生在校碰見老師,總會規(guī)規(guī)矩矩地向其鞠躬直到老師離開,彬彬有禮、親切自然。“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傳統(tǒng)理念始終教導著學生,使其能夠虛心求教,敬重師長。對于老師的關懷呵護,學生也非常感激。即使他們成為耄耋老人,還依然難以忘懷學校那份永恒的師生情誼。愛是教育的橋梁,正是因為老師對學生的關愛,才使得學生把老師當成最可信賴的人。師生之間便心心相印,情理交融,讓教育走進了學生的內(nèi)心。
現(xiàn)代教育背景下的新式學堂,雖然能夠仿效西方的教育制度,注重學生主體地位,打破不平等的師生關系,但是無形之中又會拉遠師生之間的距離。老師與學生漸漸演化為彼此獨立的群體,只有在課堂講授過程中老師才與學生見面,課后生活聯(lián)系并不緊密,師生關系日趨疏遠。雖然師生之間的課堂關系可以滿足學生知識學習的需求,卻忽視了成長時期學生的情感訴求,不利于培養(yǎng)他們的完善人格。為了增加師生情誼和培養(yǎng)學生的健全人格,銘賢學校利用師生同住的客觀優(yōu)勢,營造出了充滿關愛的家庭化校園氛圍。
賈麟炳校長曾經(jīng)提道:“吾校成立至今三十七年。其所以日益滋長蔚為大觀者,端賴當年,孔氏手創(chuàng)母校,艱苦備嘗,循循善誘之感召,與乎倡導學以致用,實現(xiàn)家庭化情感精神之結果。”[4]382校長楊蔚則將“精神家庭化”概括為銘賢學校的校風特點之一,用此形容尊師愛生、其樂融融的校園氛圍?!熬窦彝セ笔侵搞戀t學校關注認知與情感之間的緊密聯(lián)系,讓學校成為一個充滿關愛的大家庭,成為全校師生共同的精神家園。師生同住是銘賢學校形成家庭化和諧氛圍的首要前提。銘賢學校雖然是私立學校,可是學費并不比公立學校高多少,一般收入的家庭基本可以負擔得起,并且設有獎學金,所以許多農(nóng)家子弟也會在此求學。這些學生大部分離家較遠,來回奔波過于勞累,需要住校。同時,銘賢學校從外省聘請的教職人員和來自歐柏林大學的外教人員等,為方便完成日常的教學任務也會在校居住。共同住校的廣大師生,課余時間就一起玩球、下棋、打橋牌或者到學校附近散步,漸漸地產(chǎn)生類似家人的情感。共同生活能消除師生之間的隔閡,更好地了解和認識對方,讓異地他鄉(xiāng)的彼此都能獲得一份新的親情和寄托。
銘賢學校為培養(yǎng)師生之間的親情關系創(chuàng)造了很多人性化的條件。一方面,雖然學生的家庭條件貧富懸殊,但是銘賢學校都會平等對待,堅持以學生為本,尤其特別關心那些家庭出身貧寒的學生。每逢春節(jié),考慮到很多學生并未離校,為了緩解他們的相思之苦,學校便會安排留校學生到各教師家過年。老師則在家中準備茶點,熱情招待,與學生一起玩耍游戲。戰(zhàn)爭年代,物價飛漲讓許多家境貧寒學子生活難以為繼,學校則會組織老師通過捐款捐物幫助貧寒學子渡過難關。另一方面,由于銘賢學校的學生大都年紀較小,正處于體質(zhì)發(fā)展和人格塑造的關鍵期,所以老師需要盡力擔負類似父母的管教職責,防止學生形成不良的習慣和品行。學校在學生宿舍實現(xiàn)舍監(jiān)制,讓老師與學生同住一起,嚴格控制學生的作息時間,做到按時熄燈就寢。為了讓學生從小養(yǎng)成節(jié)約的好習慣,防止零花錢和伙食費丟失,學校規(guī)定學生暫時不需要的零花錢由指定老師保管。當學生向老師提出用錢時,須表明用錢去向并由老師加以記錄。學校的人性化舉措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讓每位學生都能在校園里體會到學校和老師賦予的家庭般溫暖。
銘賢學校良性師生關系的構建離不開學校教師崇高的職業(yè)精神和精神境界?!皭凵缱印笔倾戀t學校老師的職業(yè)信念。這種信念表明老師不僅是知識傳授者,更是肩負學生全面成長責任的家長。銘賢學校老師對待學生就像對待自己的孩子,在學習上循循善誘、用心教學,在生活上無微不至地關懷,關心學生的健康成長。學生也把老師當成自己的父母,非常信任老師,愿意與老師親密接觸。久而久之,銘賢學校的師生之間情誼融融、親如一家,與當時諸多學校師生之間的冷漠關系形成鮮明對比。曾任山西農(nóng)業(yè)大學副校長的呂效吾先生在回憶銘賢學校時說:“我所以今日能夠成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飲水思泉,不忘師恩?!盵4]142由于師生之間的真情互動和情感交流,學生才能真正懂得愛的意義,將老師給予自己的愛衍生為對整個社會和國家的愛。
良性的師生關系不僅有助于師生之間教學相長,提高學校的教學質(zhì)量和效果,還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健全人格和服務社會的精神,實現(xiàn)為國家培養(yǎng)人才的辦學宗旨。情誼融融的師生關系助力銘賢學校名師薈萃、桃李芬芳,獲得了三晉名校、私立典范的美譽。身處于近代傳統(tǒng)教育向現(xiàn)代教育轉型的歷史潮流之中,銘賢學校在與時俱進的過程中借鑒了西方師生平等、關愛學生的教育思想,形成了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在繼承傳統(tǒng)中保留了尊師重教的優(yōu)良作風,極大地提高老師的尊嚴和地位;在師生同住的家庭化校園氛圍里,營造了師生之間親如一家的和諧關系。因此,銘賢學校在妥善處理傳統(tǒng)教育與西方現(xiàn)代教育關系的基礎上,構建了民主平等、尊師重道、親如家人的良性的師生關系,為近代學校構建師
生關系積累了成功的歷史經(jīng)驗。這些歷史經(jīng)驗啟示我們,處理好現(xiàn)代教育與傳統(tǒng)文化的關系是構建良性師生關系的前提,不要簡單地把傳統(tǒng)文化和現(xiàn)代教育對立起來,更不要簡單地把尊重學生主體性與尊師重道對立起來。
[1] 楊柳橋.荀子詁譯[M].濟南:齊魯書社,1985:791.
[2] 劉振東.孔庸之先生講演集[M].臺北:文海出版社,1972.
[3] 陳獨秀.青年的誤會[J].新青年,9(2):23.
[4] 信德儉,溫永峰,方亮,等.學以事人 真知力行:山西銘賢學校辦學評述[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The Personal View of the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in Modern Times——AcasestudycenteringaroundOberlinShansiMemorialSchool
MEI Xue,PANG Guijia
(SchoolofMarxism,ShanxiAgriculturalUniversity,Taigu030801,China)
OberlinShansi Memorial School conformed to the historical trend of Chinese education transformation in modern times, respected students′ subjectivity, and devoted to building democratic equ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t the same time, instead of simply discarding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 concept, it strongly advocated the concept of respecting teachers and valuing education in traditional education. Finally, OberlinShansi Memorial School constructed the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its over 40-year educational practice. To reasonably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modern western education thought was the foundation of the good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OberlinShansi Memorial School, which has implications for our present building of a positive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OberlinShansi Memorial School;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democracy and equality;respecting teachers and loving students
*2016年度山西農(nóng)業(yè)大學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銘賢學校的隱性教育研究”(ZXSK2016011)之階段性成果。
2017-03-07
梅 雪(1992-),女,安徽蕪湖人,山西農(nóng)業(yè)大學教師,碩士。研究方向:中國近現(xiàn)代史與思想政治教育。 龐桂甲(1986-),男,安徽廬江人,山西農(nóng)業(yè)大學講師,博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哲學和思想政治教育。
10.16396/j.cnki.sxgxskxb.2017.05.019
G529;G645
A
1008-6285(2017)05-008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