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國香
(黃山學院建筑工程學院 安徽 黃山 245041)
大學生應急能力培養(yǎng)對策研究
——以自然災害應對為視角
馬國香
(黃山學院建筑工程學院 安徽 黃山 245041)
大學生防災減災意識淡薄,應急能力亟待加強。本文在分析大學生應急能力缺失的原因的基礎上,借鑒域外自然災害應對經驗,提出大學生應急能力培養(yǎng)的對策,促進全民應急體系建設。
大學生;應急能力;對策;自然災害
由于自然的變異和人類對自然的過度開發(fā)與掠奪,近年來,地震、臺風、海嘯、干旱、洪水、暴雨、冰雹、雪災、火災、泥石流、沙塵暴、山體滑坡等自然災害日益頻繁、復雜和嚴重。在災難面前人類的生命如此脆弱,不堪一擊。從某種程度上說,我國每年災害損失較大的原因主要是民眾防災、減災意識的淡薄和應急能力的不足。
“明者防禍于未萌,智者圖患于將來?!贝髮W生是國家、民族的未來和棟梁,是社會最具活力和生機的力量,肩負著推動社會發(fā)展的歷史重任。這必然要求其能夠具備災害風險意識,防災減災的知識及應對災害的思想準備、心理素質和應急處置能力。
調查研究顯示,很多大學生對災害事件、消防設施、逃生路線的關注程度不夠;對災害知識的了解相對欠缺;對應急救護知識、技能如初步判斷的技能、心肺復蘇、簡單醫(yī)療器具和藥物的掌握和使用等不容樂觀;對自身的應災能力盲目樂觀,應急處置能力明顯不足。一旦發(fā)生重大災害,后果不堪想象。
同時,令人欣喜的是大學生對防災減災知識和應急能力的培養(yǎng)抱有系統(tǒng)學習和培訓的強烈意愿。
盡管多項法律法規(guī),如《國家突發(fā)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fā)事件應對法》、《教育系統(tǒng)突發(fā)公共事件應急預案》等都強調了應急教育的重要性,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fā)事件應對法》第二章第三十條明確規(guī)定 “各級各類學校應當把應急知識教育納入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應急知識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安全意識和自救與互救能力。教育主管部門應當對學校開展應急知識教育進行指導和監(jiān)督?!钡蛭磳Ω骷壐黝悓W校的應急教育作出具體硬性規(guī)定,應急教育效果還是普遍存在問題,需要進一步加快法律法規(guī)、制度的落實。
實踐中,大學生應急能力缺失的現(xiàn)狀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這已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現(xiàn)階段大學生多為95后,絕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對于家庭的依賴性比較強。而絕大多數家長都將關注的焦點放在子女的學業(yè)成績與升學上,加之本身也沒有接受過系統(tǒng)的應急教育,缺乏防災減災意識,也就導致應急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缺位。
中小學階段的應急教育沒有自身的科學體系、沒有專業(yè)的師資力量、沒有統(tǒng)一的實施途徑和模式。應急教育停留于教師和學生的個人行為上,往往敷衍了事,流于形式。
大學階段,大部分高校缺乏應急教育機構和應急教育系列教材,對于學生的災害教育、磨難教育、挫折教育、生命教育等普遍忽視,災害事件的心理訓練和實踐演練更是少之又少,導致學生在災害事件面前無法做到臨危不亂、理性思考和從容應對。
社會對于災害應急能力的教育宣傳總體還沒有引起高度的重視,還沒有充分調動社會各界防災減災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缺乏系統(tǒng)的聯(lián)合應急協(xié)調機制,缺少足夠的人、財、物力來提高大學生的應急能力。
大學生防災減災意識、應急能力的培養(yǎng)迫在眉睫,勢在必行。這不僅關系到大學生自身的安全,家庭的安寧幸福和校園的平安和諧,更是經濟社會發(fā)展水平和文明建設程度的重要體現(xiàn)。
大學生具備一定的應急避險知識和救護技能是其應對災害事件的重要基礎,不僅能提高大學生的自我保護能力,而且有助于其在救護他人生命的過程中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應急能力的培養(yǎng)是大學生的人生成長中不可或缺的能力。
國家防災減災政策的落實,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民眾的良好的應急避險意識和積極參與的態(tài)度。如果能夠有效地調動大學生的主動性,他們就有可能成為應對災害事件的得力幫手,對穩(wěn)定民心,促進社會和諧,維護國家安全做出應有的貢獻。[1]51
一定的防災減災知識和急救技能,代表了一個國家民眾的綜合素質,同時也反映著一個國家現(xiàn)代應急保障體系的完備程度。大學生畢業(yè)后要走向社會各個領域和行業(yè),培養(yǎng)大學生的應急能力,將有力的推動社會民眾的災害意識和應對能力,體現(xiàn)災害中的人文關懷。
自然災害是人類共同面對的重大問題。許多國家都十分重視民眾的災害教育,將應急的重要性上升到國家法律和戰(zhàn)略的高度,并在現(xiàn)實的教育教學中將災害知識作為一項系統(tǒng)的內容來對待,貫穿于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中,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在日本,孩子們從幼兒園到中學階段都有嚴格的安全教育與應急培訓。除了相關課程的開設和定期的防災演習,還配有防災心理輔導員,甚至還要求家長與孩子們一起接受危機教育,學習基本的逃生技巧。
在智利,國家緊急事件辦公室專門有一項“學校安全計劃”,該計劃要求各類學校都要成立安全委員會,其委員一般由校長、安全監(jiān)察員、教師代表、高年級學生代表、附近的警察、消防、醫(yī)院代表、家長代表等組成,平時訓練老師和學生的安全防范能力,突發(fā)事件發(fā)生后則負責指揮應對。[2]169
斯里蘭卡注重培養(yǎng)教師的社會仁愛精神,并對老師進行急救、搜尋和援救能力的培訓。要求教師把相應簡單容易接受的知識教給學生,定期對學生進行模擬演習來增強學生的危機意識,提高他們危機處理的能力。[3]15
秘魯通過減災方面的課程、班會,辯論賽以及模擬訓練等方式來增強師生的防災減災意識和應急技能。
其他,如美國、荷蘭、瑞士、挪威、新加坡、澳大利亞等國家也都非常重視災害教育與應急能力的培養(yǎng),在教育內容的廣度和深度發(fā)展方面不斷擴展和延伸。
世界各國每年也都會舉行各類防災減災的相關會議,一些權威的國際組織所制定的發(fā)展綱要也廣為世界各國所接受。
借鑒他山之石,結合我國國情,大學生通過廣播、電視、報刊、雜志、講座、報告會、手機短信、網絡等媒介獲得的防災減災知識和應急技能畢竟還是不全面、不系統(tǒng)的。
“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贝髮W生的災害知識和應對災害事件的能力,需要長時間的、系統(tǒng)的引導、教育和培訓。
調查顯示,災害憂患意識越強,越有利于災害知識和應急技能的學習與掌握,越能夠保持個體在行為中的努力程度與積極性。當代大學生身處和平年代,長期的安逸使他們失去了對災害的警惕之心。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災害憂患意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合理的信念能引起人們對事物的適度的情緒反應。對災害事件正確、合理的信念和態(tài)度能帶來適當的行為和情緒反應。要注意幫助大學生樹立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這樣,在面對災害事件時,大學生就能有頑強的意志和積極的情緒體驗。
心理承受力包括災害事件發(fā)生時的情緒控制和理性判斷,是應對災害事件心理反應能力的重要指標。
敏銳的觀察力、良好的自控力和果斷的處置能力是面對災害事件必須具備的心理素質。大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調適能力因個體不同會有一定的差異,需要不斷增強。
身體素質在應對災害事件時所起的作用得到了廣泛的認可。只有具備優(yōu)良的身體素質,才能更有效的躲避危險,擺脫困境,實現(xiàn)自救互救和救他。
而目前的應試教育嚴重忽視了學生身體的鍛煉,導致學生身體素質不斷下降,很多學生的體能測試結果不夠理想。
大學生需要通過循序漸進、長期不懈地體育鍛煉,不斷地促進身體各器官系統(tǒng)的發(fā)育,增強人體基本活動能力,如耐受力、靈敏度、力量、速度等,這對學生而言,具有現(xiàn)實和長遠的重要意義。
在應急課程或思政、體育課程中,運用案例分析、討論、實踐演練等方法,對大學生進行災害知識、救護知識和技能的教育培訓,強調人類活動與自然災害之間的關系,增強大學生的環(huán)境保護意識和生態(tài)意識。
災害教育內容繁雜多樣,涉及多門學科,如地理、物理、化學、體育、生物學、醫(yī)藥學、教育學、社會學、法學、心理學等學科。教師擁有多學科的知識是進行應急教育的首要前提,這直接關系應急教育的質量。高校要重視應急教育師資的建設和培訓,建立一支高素質的專門的應急教育師資隊伍,或者也可以因地制宜,結合當地和本校實際情況,將思政教師、體育教師、實驗課教師、專兼職輔導員、保衛(wèi)處人員和醫(yī)護工作者等納入應急教育師資隊伍中。通過定期邀請災害專家學者、民警、公安、消防、醫(yī)生護士等實務人員或聯(lián)合紅十字會,舉辦應急教育師資培訓班、應急救護教學技能大賽等,不斷增進教師的災害教育知識和應急操作技能。其他學科的任課教師也應該在課堂上結合課程教學,有意識的進行應急教育內容的滲透。
大學生應急操作技能教育培訓最重要和有效的形式是進行持續(xù)的、有針對性的模擬演練。這樣,能讓應急課程更有感官沖擊,增強學生的興趣和記憶點,培養(yǎng)和開發(fā)大學生的戰(zhàn)略觀念、決策能力、分析判斷能力和應急潛能,提高逃生和救災效率。
在演練中,要注意應急預案的完整性和實操性;其次,危機情境設計必須有助于檢測學生應付危機的反應能力和應急教育的效果;演練應當有廣泛的人群參與,參與人員應當認真對待;演練結束后,要對演練過程進行評估,并根據評估結果修改預案,評定應急教育的實施情況。[4]25
防災減災氛圍的營造需要充分調動廣大師生員工的積極性與參與性,發(fā)揮其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高校學生會、社團、志愿服務隊、興趣小組可開展各類防災減災宣傳教育活動,如開設專欄、圖片展,發(fā)放相關知識手冊,舉辦各種急救知識競賽,急救技能觀摩活動,播出相關專題片和影視節(jié)目等,促進學生對生命價值的理解,在學習過程中努力主動掌握災害防范知識。
高校也可開設專門的防災減災宣傳網頁和微信公眾號等,定期發(fā)布各種防災減災科普知識、急救常識,以拓展防災減災教育的時間和空間,方便學生自主學習交流,也為大學生同伴間教育幫助提供渠道。
高校還可與當地地震局、氣象局、科技館等單位合作,建立防災減災科普實踐基地,搭建互動平臺,通過組織學生到實踐基地開展體驗和科技教育活動,激發(fā)大學生對防災減災科學的興趣,培養(yǎng)并提升學生防災減災素養(yǎng)和能力。[5]72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大學生應對災害的能力培養(yǎng)是一項復雜的系統(tǒng)性工程,需要個體、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共同努力,建立長效機制。如此,方能不斷提升全民災害意識和應急處置能力,促進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
[1]宋勇.淺論大學生突發(fā)事件應急教育[J].黔南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08(5).
[2]熊敏.淺析高校如何應對突發(fā)自然災害[J].中小企業(yè)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10(7).
[3]趙有軍,張敏敏.構建應對重大自然災害的校園危機管理體系[J].教學與管理,2010(6).
[4]廖天凡,林葦晴.我國大學生應急教育現(xiàn)狀與發(fā)展分析[J].才智,2011(14).
[5]陳光軍,何光芬.大學生應對災害能力的培養(yǎng)研究[J].決策咨詢,2014(2).
G642.0
A
2095-7327(2017)-10-0073-02
安徽省高等教育振興計劃名師工作室(輔導員)項目(Szzgjh1-2-2017-22)。
馬國香(1979—),女,安徽和縣人,黃山學院建筑工程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民商法、學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