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建華
【人物簡介】
趙春琳女士,香港中文大學專業(yè)進修學院聲樂導師,香港黃自演繹學院副院長,香港嘉應商會會董,香港僑友社副會長,香港僑友社藝術(shù)團團長,旅港萬隆校友會副會長,廣東省僑聯(lián)名譽委員,僑友社合唱團藝術(shù)總監(jiān),將軍澳合唱團藝術(shù)總監(jiān)兼指揮。
她是唯一參加1962年全印度尼西亞藝術(shù)歌曲比賽榮獲冠軍的華人選手,因而被譽為“印度尼西亞之鶯”,她的歌舞就像一件能給人帶來持久美感享受的藝術(shù)品一樣,在藝術(shù)的天空綻放著璀璨的光芒,用半個多世紀的演繹,訴說著藝術(shù)生命的不朽與傳奇。她就是傑出的歌唱家和舞蹈家——趙春琳女士。
中印孕育的花朵
她,因是唯一的華人選手參加1962年全印度尼西亞藝術(shù)歌曲比賽榮獲冠軍,而被譽為“印度尼西亞之鶯”;她,因在《回春之曲》中的出色表演,而被稱為“梅娘”;她,因在歌劇《茶花女》中聲情並茂地演活了茶花女,而被稱為“茶花女”。她,就是趙春琳女士,傑出的歌唱家和舞蹈家,在群星薈萃、星光璀璨的藝術(shù)天空閃耀了半個多世紀。
上世紀30年代,趙春琳女士的父母舉家漂洋過海到了印度尼西亞,她就出生於印度尼西亞萬隆這座曾被旅行家們稱為“東方巴黎”的魅力之城。萬隆四面群峰環(huán)繞,植物繁茂,景色秀麗,清靜幽雅,素有“爪哇的巴黎”“印度尼西亞最美麗的城市”之稱。趙春琳女士的天生麗質(zhì)與這里的物華天寶,仿佛默契天成,注定了一個東方女子與它的不解之緣,無怪乎印度尼西亞前領(lǐng)導人蘇加諾總統(tǒng),將其塑造為印度尼西亞的“國家形象”。
上世紀70年代,趙春琳女士移居香港,她以新一代舞蹈家的身份歸來。趙春琳女士本系趙宋王朝宋末皇族一支的一員,因山河破碎、躲避戰(zhàn)亂而遷徙至廣東梅縣。貴族的血統(tǒng)和後天的培養(yǎng),中華文化的熏染和舞曲的風姿,給予了她內(nèi)在的涵養(yǎng)和高貴的氣質(zhì)。或許,中國和印度尼西亞都是她藝術(shù)的搖籃,都是她吸取營養(yǎng)的母體,趙春琳女士是中印共同孕育出來的花朵。難怪蘇加諾總統(tǒng)對周恩來總理說:“她是您的女兒啊!”周恩來總理又笑著對蘇加諾總統(tǒng)說:“她生長在印度尼西亞,也是您的女兒啊!”趙春琳女士是中國和印度尼西亞兩國的女兒,是中印共同的驕傲!此後,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十四周年,定於1963年9月30日下午七時,在人民大會堂宴會廳舉行招待會,周恩來總理親自發(fā)邀請函給趙春琳女士。至今,她仍保留著這份邀請函,這是對她藝術(shù)人生的肯定,也是一種紀念,更是一種榮幸。
這些或許都已經(jīng)過去了,這些也已經(jīng)成為歷史了。現(xiàn)在的趙春琳女士談笑風生地說:“我之前是跳舞的,芭蕾舞、民族舞都跳,七歲開始學習,跳到了四十歲。”趙春琳女士曾跟隨法國舞蹈家霞格學習芭蕾,後因不俗的舞技,得西爪哇省文化部相關(guān)人士,推薦給印度尼西亞國寶級宮廷舞師索曼德利,名師出高徒,趙春琳女士很快便贏取了自己的觀眾。四十歲之後,趙春琳女士的重心轉(zhuǎn)移到了音樂方面,現(xiàn)在她生活的重心則是以教育為主,致力於培養(yǎng)下一代,傳播和推廣優(yōu)秀的作品。趙春琳女士在藝術(shù)上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績,觀眾的掌聲是對她辛勤耕耘的回饋,業(yè)內(nèi)人士的讚揚更是一種鼓勵。中國現(xiàn)代戲劇奠基人田漢曾發(fā)賀電祝她新年快樂,中國戲劇家協(xié)會曾盛情邀請她……觀眾和前輩的肯定使趙春琳女士更加堅定自己的藝術(shù)人生。
採訪過程中,趙春琳女士一直都面帶笑容,平易近人。她說:“當時萬隆歌唱家很少,要找老師自然很難,後來我就去教堂學唱歌,他們幫忙推薦老師,我還曾到荷蘭音樂學院專門學習過聲樂。以前我是唱花腔的,後來隨著年齡的增長就改唱抒情女高音了。上世紀60年代,我隨歌舞團到中國演出,中央音樂學院著名的聲樂老師喻宜萱女士叫我留下來,說她來教我,於是我就留在了中國,跟隨喻老師學習了兩年,這是在演出前完全沒有想到的?!弊鳛橹袊魳方绲臋?quán)威泰斗,喻宜萱教授是從不輕易收授學生的,但看到趙春琳女士在歌唱上天賦過人,遂主動將其納為門下學子。如今師者已故,在通過歌聲寄託哀思的同時,趙春琳女士更堅定決心,像自己敬愛的老師一樣,哺育桃李,將中華民族的音樂精神一代代傳承下去。
播種音樂的根苗
在時間的沉淀中,洗盡鉛華呈素姿的趙春琳女士,不再那麼熱衷於登臺演出的繁華了,儘管歲月的利刃,沒有侵蝕她的如玉容顏,過盡千帆,她的心思早已集中在了培育後輩上。她深知,自己能有今天的榮耀,單憑天資和勤奮是不足夠的,她的成功凝聚了前一輩老藝術(shù)家們太多的心血和付出。如今,自己也應該承擔起傳幫帶的作用,這既是不辜負前輩們的深切厚望,更是為這個社會帶來更多美好的舞曲,同樣也是延長自己的藝術(shù)生命。
趙春琳女士現(xiàn)在兼任香港中文大學專業(yè)進修學院聲樂導師,香港黃自演繹學院副院長,香港僑友社藝術(shù)團團長,僑友社合唱團藝術(shù)總監(jiān),將軍澳合唱團藝術(shù)總監(jiān)兼指揮等眾多職務,且每一個都與音樂相關(guān),都與音樂的推廣與傳承相關(guān)。與舞蹈和音樂相伴了這麼久,舞蹈和音樂已經(jīng)成為了她的代言,她深有感觸地說:“年輕的時候,喜歡登臺演出,唱完歌就去跳舞,跳完舞就趕著唱歌,臺上臺下忙得不亦樂乎?,F(xiàn)在年紀大了,就喜歡教學,培養(yǎng)後代,在學校上課,在合唱團教隊員,在校友會教會員,在私下教弟子。這是我的四部分教學任務,每天都好忙的,四處都有課?!壁w春琳女士一邊說著,一邊就笑了,好像在細數(shù)時光時,發(fā)現(xiàn)了歲月的寶藏,因而歡欣鼓舞。
時光老人似乎對認真的人格外厚愛,趙春琳女士如今依然活躍在各個舞臺、社團和講臺之上。舞臺上的她舞姿婀娜百態(tài),歌聲如泣如訴,音韻如清泉滴水,風情萬種;社團活動中的她,盡心盡責,不遺餘力;講臺之上的她,和藹可親,是學生的良師益友。趙春琳女士每天都比較忙,要教學生,要組織活動,要開會,也要排練。在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活動上,她就組織了一百人的大合唱,精心準備了很久,爭取把最好最精彩的一面呈現(xiàn)給觀眾。此外,將軍澳合唱團在比賽中,連續(xù)六年奪得冠軍。一百人的大合唱,六連冠,趙春琳女士投入了多少精力不言而喻,而她所做的只是想把最美的音樂之聲傳達給更多的人,讓他們享受音樂帶來的快樂。
2009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之際,趙春琳女士也同樣積極籌備國慶節(jié)目,慶賀祖國新歲。在僑界社團聯(lián)會上,她更義不容辭地獻歌獻舞……這些活動,不僅可以促進文化藝術(shù)的交流,擴大聲樂的影響力,同樣也反映了趙春琳女士愛國愛港的情懷。她說:“看到大家友好交流,為繁榮獻歌共同努力,我很開心?!?/p>
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在亞洲電視臺,教過藝員訓練班的聲樂老師的趙春琳女士,如今教育事業(yè)早已成為了她工作的中心,她最開心的就是看到自己的學生有所進步,取得更好的成績。她高興地說:“我有許多優(yōu)秀的學生,尤其是遇到天分極好的學生我就更開心了?,F(xiàn)在的學生很辛苦,家長對他們的要求很嚴格,每天都要學許多東西。我希望自己的學生,可以更好地發(fā)展自己的特長,不論是古典音樂、現(xiàn)代音樂等等。我現(xiàn)在只想好好地教學生,讓音樂事業(yè)傳承下去。”
身為一個老師,最大的快樂就是看到學生學有所成,趙春琳女士曾在舞臺上展現(xiàn)了最美的身姿,如今在教育事業(yè)上,她也是盡心盡責,全力以赴,栽培音樂的根苗。
難忘家鄉(xiāng)的土地
“為什麼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痹娙税噫告傅纴?,說出了許多故土情深人士的心聲。趙春琳女士雖然出生於印度尼西亞萬隆,後定居香港,但也常聽父母說起家鄉(xiāng)梅州,與梅州千絲萬縷的聯(lián)繫,隱隱約約的故土情早已深埋心底。
她深情款款地說:“梅州是我的家鄉(xiāng),但自己卻沒有機會?;丶铱纯?,小時候只是常聽父母談起,關(guān)於家鄉(xiāng)的一切,陌生又熟悉。後來回去過兩次,家鄉(xiāng)的影子才慢慢變得清晰了一些?!甭稄慕褚拱?,月是故鄉(xiāng)明,無論身處何方,割捨不斷的,是中華兒女們始終如一的故土情思。
梅州教育發(fā)達,客家山歌流行,素有“文化之鄉(xiāng)”“華僑之鄉(xiāng)”“足球之鄉(xiāng)”的美稱,客家文化是以漢民族傳統(tǒng)文化為主體,融合了畬、瑤等土著民族文化而形成的一種多元文化??图胰司哂匈|(zhì)樸無華的風格,務實避虛的精神??图颐袼孜幕且云涔艠愫统錆M濃鬰的鄉(xiāng)土氣息而為世人所矚目。這就是趙春琳女士的家鄉(xiāng),一片文化氣息濃鬰的土地。
趙春琳女士經(jīng)常參加客家文化節(jié)的演出活動,也借機會更加深入了解客家人、客家文化的機會。趙春琳女士的歌聲素得眾人讚美為“聲音甜美,韻味十足,字正腔圓,技巧嫻熟”,每一聲讚譽的獲得,都源自於她在臺下精心的準備,那些不為人知的付出,大概才是她最值得品味和回憶的歲月吧!
在舞蹈和音樂的殿堂里,趙春琳女士傾盡一生的柔情和力量,化作中印之間友好交流的橋樑,化作傳承藝術(shù)的使者,多少年後再聽她的歌聲,再看她的舞步,當是另一件賞心悅事。相信她對音樂藝術(shù)的熱愛之情,定會在一片桃李芬芳中源遠流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