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丹丹
“如果把十年前的那場手術當成重生的話,我今年十歲了?!?012年12月,當家人和學生們忙著要給他慶生時,患者陳金純先生卻用八個小時,一氣呵成,完成了一幅十米長卷《大醫(yī)精誠》,捐贈給對他有再造之恩的江蘇省人民醫(yī)院?!爱斈愕玫叫腋5臅r候,首先要感謝那些給你幸福的人?!睍谊惤鸺兿壬钋榈乇硎??!洞筢t(yī)精誠》是中國唐代著名醫(yī)學家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中的名篇,被譽為中國的“希波克拉底誓言”。陳金純先生贊嘆道:“張峰主任和肝移植中心全體醫(yī)護人員堪稱時代大醫(yī)?!?/p>
肝移植患者都有兩個生日,一個是出生日,一個是手術日。常人可能無法理解那種歷經生死仿若重生的感覺,患者手術后常常充滿著對醫(yī)務人員的感謝和對新生命的珍惜,陳金純先生只是許許多多患者中的一位。許多肝病患者帶著最后的希望輾轉找到張峰,抱著試一試的態(tài)度跟死神搏斗,重獲新生,張峰用他過人的技術和至誠的態(tài)度贏得了患者的信賴和尊敬。
讓人驚嘆的“藝術”
肝移植已成為各種終末期肝臟疾病的首選治療方法,手術成功無異于重獲新生。張峰所在的江蘇省人民醫(yī)院肝臟移植中心是全國著名的肝臟移植中心之一,中心在學科帶頭人王學浩院士的帶領下,創(chuàng)造了一項又一項的生命奇跡,其中活體肝移植技術聞名國內外。
年輕的醫(yī)生們說,看張峰的手術簡直是一種享受,動作那么利索,層次那么分明,出血那么少。張峰的學生在談到張峰手術時,驚嘆道:“他的手術是藝術,看過一次就能讓你膜拜!”很多學生都折服在張峰的手術刀下,立志要考他的碩士生、博士生,將肝臟外科作為自己的人生目標。張峰手術出血少,大部分手術時都不用輸血,術后并發(fā)癥少,甚至都可以不放腹腔引流管,這在全國也是寥寥無幾的。對于不放引流管,張峰說道:“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再決定引流管是否放置,一方面可以減少患者痛苦,另一方面這也是一種探索?!?/p>
20世紀90年代,張峰先后3次到日本京都大學活體肝移植中心研修,在活體肝移植供肝切取,肝再生方面開展了深入研究?!盎铙w肝移植”手術極度復雜,是難度最大的外科手術之一。手術時首先要切取供肝者的部分肝臟,肝中有膽管、血管等眾多管道,切肝時要避開這些管道,過程精細之極,手術者如履薄冰;對于受肝者來說,須將病肝全部切除后才能進行移植,如果移植不成,患者生命就會受到威脅。將供肝移植對接到患者肝的管道上,過程更加復雜,因各人肝的管道直徑和解剖位置存在一定差異,而管道又沒有可塑性,接起來相當困難,對接時,手術室的氣氛往往緊張得讓人窒息,那種感受常人難以體會!
肝移植手術剛起步時,并發(fā)癥很多,但是張峰和他的團隊是屢戰(zhàn)屢敗、屢敗屢戰(zhàn)。在手術開展的最低谷時,張峰經常失眠,手術中的問題經常會在他腦子里盤旋,甚至會讓他突然間從睡夢中驚醒。有時張峰的愛人也跟著他一起擔驚受怕,并陷入到一種極其復雜、糾結的情緒中。張峰的愛人回想當時的心情:“每天都希望他(張峰)早點回家,可是又不希望他回來早,回來早了,我心里就恐懼,是不是手術失敗了?患者不在了?”
為了觀察肝移植患者術后情況,張峰常常在長達十幾個小時的肝移植手術后睡在重癥監(jiān)護室移植術后的患者身邊,甚至幾天幾夜不回家,隨時查看患者病情。2001年,在成人活體肝移植成功的基礎上,活體肝移植治療Wilsons?。╓ilsons病即肝豆狀核變性,是一種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的銅代謝障礙性疾病,銅代謝異常導致體內銅含量過高,形成肝硬化,神經系統(tǒng)功能失調等病變)開始開展,肝移植是醫(yī)治此病的唯一有效方法。一位8歲的Wilsons病小患者在活體肝移植術后第二天出現了醒狀昏迷,眼睛眨著,但是沒有任何感覺,叫他也沒反應,張峰判斷這種癥狀可能是跟缺氧有關系,必須要進高壓氧艙,可是孩子這么小,又剛做完大手術,進艙會有危險。張峰抱起孩子一起坐進了高壓氧艙,每天一個多小時,長達兩個星期。高壓氧艙是一個圓筒狀的艙,面積差不多就一平方米多一點,張峰面對面抱著小患者坐在高壓氧艙里面,小患者氣管切開有好多痰,經常會嗆咳噴出來,噴得張峰一臉一身都是。
最初,切除肝臟時血管留得過長,三分之一的移植肝和血管吻合后容易發(fā)生扭曲,針對這一狀況,張峰他們將血管留到僅保證血管吻合需要的長度,建立了供、受體肝靜脈及腔靜脈擴大聯(lián)合成型吻合技術,解決了這一難題;他們改進活體供肝切取等技術,使供體術中幾乎無出血,最大程度保證供體安全;建立了一整套規(guī)范化的肝動脈吻合技術,從根本上解決了變異肝動脈重建問題,并減少了肝移植動脈重建后的并發(fā)癥。
經過10多年的不懈努力,張峰的技術日臻精湛。在活體肝移植手術中,張峰的“絕活”是在不停止血流的情況下,將捐肝者的部分肝臟從整個肝臟上切下。切肝是手術中最漫長、最仔細、最緊張的步驟,剛開始開拓這項技術時,完成一例切肝大約需要8個小時。肝臟中有膽管、血管等眾多管道,極易出血,切割肝需要1毫米1毫米地切,超聲刀將肝細胞打碎,使肝中的血管顯露出來,以保證切肝時避開血管,盡量讓捐肝者少出血,否則會打亂捐肝者體內平衡,引起器官衰竭等并發(fā)癥,引發(fā)生命危險。張峰和他的團隊不斷探索完善供體安全保障措施,最大限度地保證供體安全,使所有供體全部順利康復,為活體肝移植的深入開展奠定了基礎。
對病人負責,對生命負責
一大早,幾名患者和家屬拿著病歷資料守候在外科十樓主任辦公室門口,等待著張峰。雖然每周只有一次專家門診,但是“張峰門診”卻是開放式的,每天早上7點剛過,張峰就到了病房,那里一定有拿著片子等著他的患者和家屬,很多患者早早趕到醫(yī)院排隊請張主任看片子,網絡、電話咨詢也是一個接著一個,甚至還有患者到張峰家附近守候,請他看病。
張峰的身影剛一出現,就有患者迎了上去:“張主任,請您幫我看下片子?!睆埛逡贿厯Q上白大褂,一邊跟患者聊著:“好的,是什么情況?”張峰拿過片子,靜靜地看著,眉頭微皺,“肝臟腫瘤,患者33歲,這么年輕,預后很不樂觀?!睆埛逡惶斓墓ぷ鏖_始了。門口排隊的患者依次圍上來,患者和家屬總是焦急的,而張峰總是從容的,或凝神思考,或耐心回答,目光誠懇,語氣干脆而不失人情味,給患者和家屬意見和建議。
每天早上查房前,張峰就早早地來到患者的身邊,看看病人,跟病人隨便聊聊,查房之前他已經對患者的基本情況了然于胸。張峰不僅關注患者的病情,對患者的生活也體貼入微,在一些生活細節(jié)上關照患者??赐昊颊叩钠?,張峰匆匆開始了早查房,患者李女士剛做過移植,今天是術后第四天,因身體太過虛弱而感冒了。李女士斜倚在床上,虛弱地咳嗽著,張峰看到她的兩只臂膀露在外面,便幫她把被子往上提了提,交代道:“一定要保暖,這樣很危險。”26床患者肚子脹,跟張峰說自己兩天都沒有睡好覺,張峰耐心地聽著,臨走時,看到26床住在窗口,一再叮囑道:“起身上衛(wèi)生間時注意先要把窗戶關一下,現在天冷了風大,披上件衣服再下床?!?/p>
走廊上,做完肝臟切除手術的吳大爺恢復得很好,正在散步的他正好跟張峰打了個照面,大爺很高興:“張主任,我現在感覺很好呀。”“你感覺好就好,但是你這樣只穿一件睡衣來回走很容易感冒,你在外面我不管你,但是在醫(yī)院里病毒很多,很容易感染,要多注意啊?!睆埛迮呐拇鬆數募?,很快就走到下一個病房里去。下面還有三臺手術要做,工作緊張,張峰不由得加快了步伐。
醫(yī)生和患者原本是兩個獨立的個體,因為病魔而被聯(lián)結在一起,其間最重要的紐帶就是信任。一個再好的外科醫(yī)生,如果沒有患者的信任,即使治療方案再好,患者的處處設防也會讓治療屢屢受挫。張峰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贏得了患者的信任。每個手術病人出院時,張峰都會把自己的手機號碼留給患者,告訴患者:“一有什么情況,一定要及時打電話給我。”一個電話號碼給予患者的不僅僅是方便,更是一種信心,無論發(fā)生什么情況,都有張峰和他的團隊在身后支持著他們。每一個患者都是一個生命,一個生命的背后是一個家庭,要對患者負責,對生命負責,或許這也是張峰在肝臟外科的道路上不斷摸索前進的動力。
不僅對患者關懷細致,張峰對其他醫(yī)生護士也是如此。他時常把“感恩”放在心上:“手術永遠是一個team(團隊)在行動,手術的成功離不開其他醫(yī)生、護士和麻醉師的協(xié)助。病人把病看好了,一般都只是感謝醫(yī)生,很少會感謝護士、麻醉師。因此,作為外科醫(yī)生,必須要加倍對他們好才行?!?/p>
信心也是戰(zhàn)勝疾病的良藥
在診室里,張峰用“你好”迎接每一位前來就診的患者,問診耐心、細致;病人離開時他會說“多保重”,送給患者作為一名醫(yī)生最樸實的祝福?!八麜晳T性地拍拍患者的肩膀,”跟他上門診的學生說道,“來就診的患者病情大多危重,心力交瘁。這個動作某種程度上拉近了醫(yī)患之間的距離,給患者以安慰,讓患者重獲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p>
有時候疾病沒把人壓垮,患者心理首先就承受不住了。疾病的到來有時候是毫無預兆的,有些患者有過多次就診經歷,最后找到張峰,帶著滿臉的疲憊,請張峰做最后的“判決”;還有些本身不是很嚴重的患者由于失去信心而終日恐慌,而此時,張峰會給他們開獨特的處方——“定心丸”。
73歲的曹奶奶在老伴和女兒的攙扶下來到了診室,曹奶奶半年前肝臟查出腫塊,半年間CT檢查就做過三次。張峰接過片子,仔細比對了三次檢查結果,用非??隙ǖ恼Z氣告訴曹奶奶:“從片子上看,半年來腫塊幾乎沒有變化,您現在唯一要做的就是開心,開心就好?!笨吹讲苣棠虘岩傻难凵?,張峰緊接著又解釋道:“以您現在的年紀,這個腫瘤三五年也長大不了多少。就像您身體里住著一個壞蛋,但是壞蛋也沒有做壞事,那我們就跟他和平共處?!辈苣棠搪牭健皦牡啊眱蓚€字,臉上立刻露出了一絲笑意。曹奶奶的女兒忙說:“張主任,請您多勸勸她,我們勸她不要緊張,怎么說都沒用,她怎么都不相信。”張峰再次告訴曹奶奶:“即使以后腫瘤長大了,也可以做介入,那也只是一個小手術。一定要開心?!?/p>
肝移植術后患者李先生前來復診,李先生戴著鴨舌帽,一進門就說:“張主任,我已經上班了。”張峰隨即答道:“其實你早就該上班了。還這么年輕,上班了精神也好了很多?!比缓笞屑毧戳艘幌聢蟾鎲危皢栴}不大,原來的藥繼續(xù)吃?!崩钕壬鷦傋咭粫?,李先生的愛人又來到診室:“張主任,您看他這個值有點高,我還是不放心?!薄澳阍賮?,那就要重新掛號啦?!睆埛宕蛉さ溃坝惺裁床环判牡哪?,不要緊張,要相信我?!崩钕壬驄D向張峰告別,張峰不忘叮囑道:“放松心情,晚上去看看電影,過過浪漫的生活?!痹\室里一陣歡笑。對于病痛,不能聽之任之,但是也不能草木皆兵,張峰總能用他詼諧的話語為病患們撥散心頭的烏云。
“醫(yī)術精湛”“平易近人”“對待病人像對待家人一樣親切”……這樣樸實的話語頻頻出現在患者對張峰的評價中。在張峰看來,對病人負責,也是對自己負責,對病人好,也是對自己好,這種樸素的從醫(yī)之道是他堅持不懈練就高超醫(yī)術的最初動力,也是他和患者之間以誠相待、相處融洽的秘訣。
在追求手術藝術的道路上,張峰一路走過。從醫(yī)三十年,時光鐫刻下的是他不斷前行的身影;是深夜在手術后靜靜地躺在患者身邊悉心觀察的身影;是即使忙碌了一整天、不分晝夜的加急診手術也毫無怨言的身影……在這里,時光仿佛回到了遙遠的20世紀80時代,南京醫(yī)科大學1500米的賽道上,一個執(zhí)著前行的身姿,迅疾如風,他的1500米校級紀錄幾十年來從未被打破。他一直在前行,一直在奔跑。
張峰,主任醫(yī)師,教授,江蘇省人民醫(yī)院肝臟外科副主任,原衛(wèi)生部活體肝移植重點實驗室副主任。中華醫(yī)學會器官移植分會常務委員,中國醫(yī)師學會器官移植分會常務委員,中華醫(yī)學會器官移植分會肝移植學組組委,中國抗癌協(xié)會專業(yè)委員會委員,江蘇省器官移植學會主任委員,肝臟外科學會副主任委員。參加臨床工作三十余年,擅長腹部外科,尤其是肝膽外科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完成國內首例兒童活體肝移植、成人活體肝移植及急診活體肝移植。
張峰,1992年至1998年先后三次赴日本京都大學研習活體肝移植技術,并獲得多項國家及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建立了供、受體肝靜脈及腔靜脈擴大聯(lián)合成型吻合技術,解決了移植物流出道容易扭曲和回流不暢等難題;完成活體供肝切取技術的改進,最大程度保證供體安全;綜合顯微外科、自體血管移植、血管搭橋及動脈成型等相關技術進行肝動脈重建,從而建立了一整套規(guī)范化的肝動脈吻合技術,從根本上解決了變異肝動脈重建問題,使肝移植動脈重建后的并發(fā)癥發(fā)生了明顯低于國外文獻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