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鵑瑞
多學科的交叉發(fā)展是當今世界高校適應社會及科學技術發(fā)展的迫切要求,在“大科學”的背景下,尋求知識的新突破已經成為了社會和國家共同關注的問題。歷史表明,交叉學科往往是科學前沿的生長點,也是高新技術的發(fā)祥地。而要更有效的促進多學科的發(fā)展,構建交叉學科研究的有效組織模式便成為重要的解決途徑。雖然交叉學科比跨學科有著更精準的意思,但在談到組織模式的時候,人們往往使用跨學科。因此在本文探討關于組織模式時也采用跨學科的概念。
一、我國高??鐚W科組織模式的主要類型和特征分析
跨學科組織模式是支撐跨學科組織運行的框架,只有在了解我國現有的關于跨學科的組織模式的基礎上才能發(fā)現問題,并進行改造提出適合社會發(fā)展的新型模式。根據跨學科組織模式運行的靈活性和穩(wěn)定性,我們把組織模式分為跨學科課題組、跨學科研究中心和跨學科重點實驗室。
1.跨學科課題組
跨學科課題組是由學者群演化而來的,是他們對特定的項目或研究課題感興趣,并以此為紐帶而組建的一種跨學科組織。它的規(guī)模一般較小,是大學矩陣中最基本的單元,是一種非正式的組織模式??鐚W科課題組以研究課題為核心,以完成任務為目的而把需要的學科人員或感興趣的老師聯系在一起共同研究完成課題。它一般掛靠在某個學院或由某個學院的主管負責,實行行會式協商管理的模式。這種組織模式具有很大的靈活性和實用性,因此廣泛地被人們親睞和接受。如美國斯坦福大學的生物學交叉學科研究計劃、麻省理工學院聚合物科學與技術計劃、德國柏林工業(yè)大學運用人工神經網絡并進行處理運動分析結果研究組等。
2.跨學科研究中心
跨學科研究中心作為正式的機構,是大學中最重要的跨學科組織??鐚W科研究中心承擔了傳統(tǒng)學系所不包含的邊緣學科、交叉學科和一些隨著社會發(fā)展起來的新興學科,它的作用在研究型大學中尤為突出。它一般以科學研究為主,同時兼顧教學。這種跨學科組織模式分為國家級和校級兩種大的類型。國家級研究中心是由國家部門重點扶植或資助學校的研究中心,其中最常見的就是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校級研究中心又包括兩種形式,一種是學校自主創(chuàng)辦的研究中心,由學校獨立管理和進行,如北京大學的前沿交叉科學研究院,浙江大學的求是高等研究院等;另外一種是校企合作共同創(chuàng)辦,如現在的協同創(chuàng)新中心,這些往往是大企業(yè)的研究基地或者是校企聯合實體。
3.重點實驗室
目前國內成立的跨學科重點實驗室并不多,因為它對高校的綜合實力有很高的要求,成立的起點就是高標準、高要求,聚焦的是社會前沿問題的探究。它是由科研力量雄厚的高校在國家財政扶持下建立起來的,主要依托國家的重大科研項目開展跨學科的研究,研究的問題主要是跨學科的前沿熱點問題。在組織管理上比較規(guī)范,獨立于任何院系,根據課題的需要組織教師展開研究,是學校申報項目,產生高水平成果的主要基地。我國目前各種級別的重點實驗室很多,但是涉及跨學科方面的比較少。比較著名的是天津大學的內燃機燃燒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實驗室依托天津大學動力機械、工程、力學、自動控制等學科交叉研究,在我國的內燃動力方面發(fā)揮著重大的作用。
二、跨學科組織模式在運行中存在的問題
1.組織結構的單一化
我國高校在從事跨學科研究時大部分采用學院制結構,即“大學學院部-學系”型的學術組織結構,跨學科的組織體系也建立在這一模式的基礎之上。由于大學學術組織基本將學科專業(yè)目錄作為設置學院、學系和研究所的依據,且跨學科組織大都建立在原有院系的基礎之上,因此這些跨學科組織的科研活動都局限在自己的學科領域范圍內,導致科研領域狹窄、研究視野不寬,不同學系和研究所之間缺乏交流,最終使得跨系、跨學科研究所成為各系或各學院的附屬,無法形成嚴密而靈活的跨學科研究體系。因此這樣的組織模式不利于跨學科研究的進行,人員和組織機構被限制在單一的學科和專業(yè)范圍內,無法凸顯學科交叉融合創(chuàng)新的功能和對新學科的創(chuàng)設。
2.配套的政策法規(guī)不健全
在關于跨學科項目研究的問題上,沒有制定有利于跨學科研究的配套政策法規(guī),特別是沒有科學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和人員流動機制。利益分配主要指的是跨學科研究項目的經濟利益和對研究成果的分享,以及外界對跨學科科研人員的研究成果的認可程度。如果利益分配機制不健全,可想而知,容易使人們形成一種消極怠工的現象,無法使每個人都積極的參與到研究中來,發(fā)揮自己的最大價值。人員流動主要指能保證各學科的研究人員的自由流動和資源共享。當今社會知識在高速的交叉和融合,如果把自己固封在自己所熟悉和擅長的區(qū)域內,自然會缺少對先進技術和知識的認知和理解,不利于學科之間的合作和跨學科項目的發(fā)展。
3.行政管理模式的僵硬化
在我國,傳統(tǒng)的行政管理是基于傳統(tǒng)的組織機構的,傳統(tǒng)的組織機構的學術組織以學科組織為基本單元,傳統(tǒng)機構的行政組織是與傳統(tǒng)的學術組織緊密聯系、相互對應的。因此,從某種角度上看,跨學科組織的發(fā)展需要打破傳統(tǒng)的學科組織結構,也就意味要打破僵硬的行政管理模式。而且我國大學的行政權力和學術權力交織在一起,各級的行政組織都行使相應的學術管理權力。因此在基層的跨學科研究組織不得不受制于上層的行政體制。這就給基層的關于跨學科的研究帶來了限制,再加上政策上沒有對跨學科研究進行支持和傾斜,從而也降低了人們從事跨學科研究的積極性。
三、關于跨學科組織模式創(chuàng)新的思考
1.建立虛擬的跨學科組織模式
虛擬跨學科組織由高?;蚩蒲袡C構中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具有互補優(yōu)勢的組織,為解決跨學科難題而形成的以任務為基本紐帶、超越時空、邊界模糊的動態(tài)聯合體。因此,虛擬的跨學科組織的最大特點就是靈活性強。它能夠把不同學科、不同領域的師資、技術、信息等資源整合在一起,實現資源的優(yōu)化配置和高效利用,為跨學科的發(fā)展提供更廣大的平臺。如美國的麻省理工學院,它進行跨學科研究和教育的歷史較長,因此它的關于跨學科的模式基本已經成熟而且大多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麻省理工學院共有66個跨學科研究組織,其中半數以上是虛擬跨學科組織。
2.建立專門的跨學科研究學院
由于跨學科研究和跨學科教育是相輔相成的,忽略其中一方都會給另一方的充分發(fā)展帶來不利的影響。因此我國在發(fā)展跨學科研究的同時不能忽視跨學科的教育。關于如何發(fā)展兩個方面,我們可以借鑒美國和日本的經驗。它們在跨學科發(fā)展方面都打破了傳統(tǒng)的研究生院模式,建立了研究和教育能相互促進發(fā)展的良好模式,實現了跨學科的高效發(fā)展。如東京大學成立的獨立跨學科研究生院,它形成了相對成熟的跨學科研究和跨學科教學相結合的體系,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這種模式既可以實現跨學科研究和教育的相互促進,又可以培養(yǎng)有關跨學科的人才,完善跨學科的師資隊伍,并為跨學科研究集聚了后備力量。
3.完善相應的制度建設
我國跨學科的組織模式并沒有規(guī)范的制度保障,因此會造成關于跨學科組織模式的雜亂無章。適時建立與跨學科研究相關的評價指標體系和相應的配套獎懲措施對調動人員研究的積極性有很大的作用??鐚W科研究的制度建設主要應該包括崗位聘任、職稱評聘、成果管理等。這樣就使得團隊中的利益分配有依據,體現其規(guī)范性和合理性。不同成員可以根據自我貢獻的大小得到相應的回報,為團隊建設和跨學科研究的展開營造良好的氛圍。
目前我國高校的跨學科組織模式雖然還存在很多的漏洞和不足之處,在創(chuàng)設新型模式的發(fā)展上,我們可以借鑒國外先進成熟的組織模式。根據自身的特點,形成適合于自身發(fā)展的組織模式,并建立配套的制度措施,保障跨學科研究能順利的開展。在促進學科間交叉融合的基礎上,激發(fā)高??蒲袆?chuàng)新能力的提高,營造良好的跨學科研究的學術氛圍,促進跨學科學術組織健康發(fā)展,從而不斷提高知識的生產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作者單位:南京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