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堅?オ?
[摘要]學生要在教材、社會、生活、閱讀中積累寫作素材并有選擇地運用,寫出來的議論文才像樣,才能走出不會寫淺顯議論文的困境。
[關鍵詞]積累;選擇;素材;議論文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6058(2017)07002702
很多學生在寫作議論文時,半天寫不出只字片言;也有很多學生在寫作議論文時苦于沒有事例,寫出了口號式的文章。造成這樣尷尬的原因是平時不注意積累和選擇寫作素材,正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下面就這方面的內容談談個人的一些見解。
一、廣泛積累素材
積累素材是寫作的第一步,走好這一步,我們才能寫好文章。
(一)教材文本,積淀素材
議論文寫作就像煮飯要有米一樣,它是需要寫作素材的。學生手頭的教材文本就是很好的寫作素材,教材里面匯聚了許多名人軼事、名言警句,這為議論文的寫作提供了大量的事實和道理論據。如,寫作“責任”時,不妨用教材里的素材:魯迅把自己的命運與國家的命運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看出他以國家為己任的愛國激情;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博大胸襟足見他心系人民的憂樂觀……此外還有歷史教材、政治教材等,都是學生積淀素材的來源。教師在指導時,應提醒學生多留意教材中的典型,并把它摘抄下來,做成議論文素材摘抄本以備考場之需。
(二)觀察生活,獲取素材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材料則來源于對生活的觀察。教師應指導學生留心觀察,觀察自己熟悉的人、事、物,身邊發(fā)生的真實的事,并用日記的形式記錄下來。這樣日積月累,一篇篇長短不一的日記就是作文素材。如一考生在寫“團結就是力量”的議論文時,就用了日常生活中的拔河這一素材引出了中心論點。還有九年級上冊《事物的答案不止一個》這篇議論文中就用了一道多個答案的習題引出中心論點。看來,認真細致地觀察生活也是獲取寫作素材的有效途徑,它不但提高學生的自身能力,而且也為寫作提供了真實可靠的素材,可以說是一舉兩得的好事情。
(三)走近社會,積累素材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這句名言說明了對社會的大事應多多關注。如:關注社會上新近發(fā)生的大事、熱點的事件,關注電視媒體報道的熱點實事,關注《感動中國人物》、《開學第一課》、《新聞周刊》等這些有價值的電視節(jié)目,留心街頭巷尾的熱議……這給學生議論文的寫作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寫出來的文章也極富時代感,針對性強??墒巧鐣豢赡軐⒆魑乃夭闹鲃庸笆窒嗨?,教師應指導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親近、走近社會,通過網絡媒體多關注實事熱點,不要成為“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書呆子。
(四)廣泛閱讀,收納素材
所謂“廣泛閱讀”就是博覽群書,只有博覽群書,才能得到豐富全面的知識,才能為議論文的寫作收錄更多的有價值的素材。
如:讀一讀來源于生活的報刊,這里有不少鮮活的、生活化的事例;讀一讀國內有名的雜志,如《意林》《讀者》《青年文摘》等,這里有許多獨到的見解;讀一讀古今中外的名著,議論文的寫作少不了引經據典,閱讀名著也是積累素材的一個方向。教師必須認真指導學生多讀有益的書籍,多參與有益的讀書活動。同時要注意鼓勵學生做好摘錄,或是在必要時作旁批,記錄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或寫一寫讀后感。這些無疑給自己的寫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這樣就可以避免出現(xiàn)前思后想也下不了筆的尷尬。
二、恰當運用素材
寫文章,沒有材料就是無話可說,有了素材不會選擇,也寫不出好文章。應該如何選擇呢?筆者認為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選擇符合中心論點的材料
中心論點是一篇議論文的中心,選擇材料時要圍繞中心論點來精心選取,就像做衣服還要量體裁剪一樣。教師在寫作指導時要指導學生做有取舍的選材,一般淺顯的議論文的寫作所要的事實論據最好有三個,而且正反都應涉及。如,梁啟超的《敬業(yè)與樂業(yè)》中就從正反兩面論述了不樂業(yè)的弊端,非常有說服力。這是初學議論文寫作應借鑒的方法。所以寫作議論文時選材一定要圍繞中心論點來選擇,否則寫出來的文章難以讓人信服。
(二)選擇有針對性、真實的材料
選擇材料要有針對性,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而且材料必須是真實的。教師在寫作指導時應指導學生選擇比較典型的有代表性和針對性的材料,這樣才有感染力。如非常有時代性的實事熱點,《感動中國》人物的事跡,比較有代表性的名人軼事、名言警句、名著中的典故,還有被大家所熟悉的家喻戶曉的材料等。否則,寫出來的文章事例沒有說服力、不真實,也難以讓人信服。
一篇好的文章要有真材實料才行。所以我們必須在積累及選擇素材這一環(huán)節(jié)下苦功夫,在生活上做一個細致的有心人,細致地積累素材,精心地選擇素材,這樣才能寫出內容豐富的好文章。
(責任編輯韋淑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