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運彩 夏翠蘭 白小娜 陸淑仙
創(chuàng)傷骨科致殘患者應激性心理狀況評估及應對策略
周運彩 夏翠蘭 白小娜 陸淑仙
目的:探討創(chuàng)傷骨科致殘患者應激性心理狀況及應對策略。方法:選擇2015年5月~2016年4月收治的40例創(chuàng)傷骨科致殘患者為研究對象,將患者隨機等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干預,觀察組給予針對性護理干預,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評估兩組患者干預前后應激性心理狀況變化。結果:創(chuàng)傷骨科致殘患者均存在應激性心理狀況,不同致殘程度、不同社會支持程度患者SCL-90總評分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患者軀體化、強迫等SCL-90量表各維度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外傷骨科致殘患者均存在不良應激性心理反應,且與致殘程度、社會支持程度明顯相關,給予針對性的護理干預可有效改善創(chuàng)傷性骨科致殘患者心理健康狀況。
創(chuàng)傷致殘;應激;心理狀態(tài);干預
隨著醫(yī)學模式的轉變,以生物-心理-社會為中心的現(xiàn)代護理模式越來越得到大家認同,臨床工作中逐漸重視對患者的心理社會因素護理。骨科患者因嚴重創(chuàng)傷,容易造成軀體生理功能障礙,影響生活能力,給家庭帶來沉重負擔[1]。骨科創(chuàng)傷致殘有很強的突發(fā)性,患者往往心理應激反應強烈,嚴重影響患者的治療及康復[2]。此外,骨科創(chuàng)傷患者住院時間長,多數(shù)需采用手術治療,功能恢復慢,而且需多次治療方可痊愈;患者的恐懼、焦慮、擔憂等負性心理情緒常常超過其他科患者[3]。探討創(chuàng)傷骨科致殘患者應激心理狀況及其影響因素,給予有針對性的心理應激反應干預,可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狀態(tài),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15年5月~2016年4月收治的40例創(chuàng)傷骨科致殘患者為研究對象,男19例,女21例。年齡21~66歲。受傷原因:車禍傷20例,高處墜落傷13例,機器擠壓傷7例。致殘類型:手指缺如17例,功能障礙21例,下肢截肢2例。納入標準:(1)均符合“人體損傷致殘程度分級”[4]中創(chuàng)傷骨科致殘相關診斷標準。(2)意識清楚者。(3)年齡21~66歲。排除意識不清楚、不配合調查者。將患者隨機等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中男10例,女10例;年齡21~66歲,平均(49.54±5.27)歲;病因:車禍傷10例,高處墜落傷7例,機器擠壓傷3例;部位:手指缺如8例,功能障礙11例,下肢截肢1例。觀察組中男9例,女11例;年齡24~63歲,平均(48.82±5.36)歲;病因:車禍傷10例,高處墜落傷6例,機器擠壓傷4例;部位:手指缺如9例,功能障礙10例,下肢截肢1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致殘原因、部位等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心理干預、社會支持、應激釋放、放松訓練等常規(guī)護理干預。觀察組根據(jù)應激性心理狀況調查結果給予針對性的護理干預。(1)穩(wěn)定患者情緒,建立護患信任關系。大多數(shù)創(chuàng)傷致殘患者及家屬很難接受突然致殘這一事實,這時護士首先要穩(wěn)定患者和家屬情緒,在交談中關心、愛護他們, 盡快消除護患之間的陌生感,這樣患者才能將壓抑的心理問題傾訴給護士,由于護患之間相互信任感,患者也易于接受護士的心理干預,使護理效果達到預期值。(2)針對患者不同心理應激予以有針對性的疏導與支持。隨著傷殘程度的加重,患者心理應激障礙的嚴重程度亦存在明顯差異。①創(chuàng)傷發(fā)生后患者常出現(xiàn)驚慌、逃避、抑郁、退化、焦慮、恐懼等一系列行為,表現(xiàn)出發(fā)呆、反應遲鈍、記憶喪失、表情呆滯等, 甚至引發(fā)情感性昏迷、休克。對癥狀較輕者,可予以心理疏導、Beck認知療法等心理干預。早期多鼓勵患者宣泄不良情緒,向其婉言說明焦慮、抑郁、恐懼等對身心健康會造成不良影響,安慰并引導患者面對現(xiàn)實, 正視現(xiàn)實,學會堅強,鼓勵其針對存在的心理問題以積極健康的方式及行為解決,護士對患者的進步予以積極地肯定、鼓勵。②對于行為盲目沖動、情緒激烈、有自殺傾向的患者,首先應使其鎮(zhèn)靜, 同時向患者講述減輕心理應激、放松身體的方法,引導其轉移悲傷注意力, 并采取有效護理干預預防意外發(fā)生。③多數(shù)患者難以面對骨科創(chuàng)傷所致殘疾, 甚至出現(xiàn)怨恨、敵意、自殺、崩潰和憤怒等情緒。而心理干預越早,引發(fā)不良認知及行為的可能性越小,因此,骨科創(chuàng)傷發(fā)生后前幾天是整個心理干預的最佳時期, 護士應及早予以心理救助,幫助患者面對和接受現(xiàn)實,擺脫痛苦。(3)睡眠護理。對睡眠紊亂患者,護士應配合醫(yī)師找出導致患者睡眠紊亂的客觀因素并積極處理,減輕由疾病引發(fā)的睡眠障礙;有計劃地安排護理活動,指導患者促進睡眠;保持病房環(huán)境衛(wèi)生,創(chuàng)造有利于睡眠的病房環(huán)境,護理活動盡可能滿足患者入睡習慣, 減少對患者睡眠干擾;必要時遵醫(yī)囑采用鎮(zhèn)靜催眠藥予以干預。(4)充分發(fā)揮家庭、社會的支持。人在逆境中尤其渴望親人的關懷,別人的理解,因此,護士要盡量和患者家屬、朋友、領導等有關人員溝通, 盡可能的滿足患者需求,使其感受到家庭及朋友的關心愛護,社會的支持理解,知道自己仍有可信賴的人照顧、愛護,抵消疾病的消極影響,增強患者自尊自愛、堅強勇敢的可貴精神,走出因身體殘障而產生的社交孤獨感,逐漸調整恢復到正常心態(tài)。
1.3 調查工具 采用SCL-90量表[5]評估兩組護理干預前后應激性心理狀況變化,SCL-90量表中90個問題涉及對軀體化、強迫、精神病性、人際關系、抑郁、偏執(zhí)、焦慮、敵對、恐怖等9個因子,其中無、輕度、中度、偏重、嚴重分別以1~5分表示。分數(shù)越高代表癥狀越重。同時通過體格檢查、輔助檢查評估創(chuàng)傷嚴重程度(ISS)評分。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計量資料比較采用方差分析或t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1 創(chuàng)傷骨科致殘患者SCL-90評分 不同致殘程度、不同社會支持程度患者SCL-90總評分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不同性別、年齡、文化程度SCL-90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創(chuàng)傷骨科致殘患者SCL-90評分比較(分,±s)
注:1)為t值,2)為F值
2.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SCL-90評分比較(表2)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SCL-90評分比較(分,±s)
注:兩組患者干預前后SCL-90各項因子分比較,組間、不同時間點、組間與不同時間點交互作用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創(chuàng)傷骨科傷殘對個體而言具有不可預測性、發(fā)病急驟等特點,患者致殘后往往難于接受現(xiàn)實,對情緒的刺激波動大。在骨折創(chuàng)傷給患者帶來的心理應激反應中,焦慮與抑郁負性情緒是最常見的應激性反應。在美國100例下肢骨折患者中抑郁負性情緒的發(fā)病率為32%[6]。有研究[7]對下肢骨折患者心理狀況進行調查評估,發(fā)現(xiàn)一半以上患者存在焦慮、抑郁情緒。魏有紅等[8]對160例手外傷致殘患者進行心理狀態(tài)調查,發(fā)現(xiàn)手外傷致殘患者存在明顯的不良心理狀態(tài)。陳坤峰[9]通過對41例下肢長骨骨折患者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其發(fā)病后半年內步行功能、大關節(jié)ROM和ADL能力與負性情緒存在密切相關性,同時抑郁、焦慮、軀體化、偏執(zhí)等負性情緒都是影響前者功能的重要因素。由此可見,負性情緒對骨折創(chuàng)傷后患者的療效、預后均有著重要影響;同時破壞個體身心平衡,導致機體抵抗力下降等[10-11]。如不能及時改善,就會形成心理-疾病惡性循環(huán),影響功能的恢復。
本文調查研究中,40例創(chuàng)傷骨科致殘患者軀體化、強迫等心理狀況評分均相對較高,說明在創(chuàng)傷致殘患者中存在嚴重的不良心理應激情況,有研究顯示創(chuàng)傷后隨著傷殘程度的加重,患者心理應激障礙反應也隨之加重;在經(jīng)歷潛在傷性事件后大約有25%的患者會出現(xiàn)創(chuàng)傷后心理應激障礙,且其發(fā)生率與創(chuàng)傷嚴重程度有關[12]。進一步分析不同人口特征患者應激性心理狀況發(fā)生不同,隨著ISS的加重,患者SCL-90量表評分亦明顯增加,說明不同的創(chuàng)傷程度對心理應激會產生不同的影響。針對不同創(chuàng)傷程度患者,采用傾聽、鼓勵、支持等方式, 深入患者內心世界,讓患者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面對殘缺的勇氣。通過具體的、量化的心理干預與支持,有效緩解其抑郁、焦慮情緒,改善睡眠紊亂,盡快讓患者宣泄創(chuàng)傷所致負面情緒,并對潛在應激性心理問題做出預防,對幫助患者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義[13]。
社會支持是指一個人通過社會聯(lián)系獲得精神上支持與安慰,即在社會中獲得他人的尊重、理解以及同情的主觀體驗,能減輕應激反應,能提高創(chuàng)傷患者的心理應付能力,對精神緊張起到“緩沖墊”保護效果。通過發(fā)揮家庭、親友以及社會的支持,有力地緩沖患者情緒障礙,增強其面對現(xiàn)實及疾病的勇氣,國內外學者也有類似的文獻報道[14-15]。
本研究結果表明,外傷骨科致殘患者均存在不良應激性心理反應,且與創(chuàng)傷嚴重程度、社會支持程度明顯相關,給予針對性的護理干預可有效改善其應激性心理狀態(tài)。需要指出的是,本研究在評估創(chuàng)傷骨科患者應激性心理狀況時,人口學指標相對較少,且干預策略還未完全做到針對性護理干預,有待于今后擴大樣本量展開進一步的研究。
[1] Lee CH,Choi CH,Yoon SY,et al.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associated with orthopaedic trauma:a study in patients with extremity fractures[J].J Orthop Trauma,2015,29(6):198-202.
[2] 方彩瓊,沈惠玲,覃秋旺.斷肢(指) 患者焦慮抑郁癥狀程度相關影響因素分析[J].中華全科醫(yī)學,2012,10(8):1189-1191.
[3] Prashanth NT,Raghuveer HP,Kumar D,et al.A comparative study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anxiety,depression and change in sexual functioning of patients with facial injuries and patients with extremity injuries[J].J Contemp Dent Pract,2015,16(11):884-892.
[4] 夏文濤.《人體損傷致殘程度分級》總體原則的把握與理解[J].法醫(yī)學雜志,2016,32(3):211-214.
[5] 謝 華,戴海崎.SCL-90量表評價[J].精神疾病與精神衛(wèi)生,2006,6(2):156-159.
[6] Jones JM,Williams WH,Jetten J,et al.The role of psychological symptoms and social group memberships in the development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after traumatic injury[J].Br J Health Psychol,2012,17(4):798-811.
[7] Cremeans-Smith JK,Contrera K,Speering L,et al.Using established predictors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to explain variations in recovery outcomes among orthopedic patients[J].J Health Psychol,2015,20(10):1296-1304.
[8] 魏有紅,夏翠蘭,周運彩,等.手外傷致殘患者心理狀態(tài)調查及護理干預[J].中華全科醫(yī)學,2013,11(9):1426-1427.
[9] 陳坤峰.負性情緒對下肢長骨骨折患者關節(jié)功能、步行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J].中國臨床康復,2003,7(29):3982-3983.
[10]呂衛(wèi)新,李春紅,孫紅華,等.骨科門診護理工作特征及護患溝通的技巧[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4,11(12):112-115.
[11]季建紅.全程護理對外科手術病人心理應激反應及負性情緒的影響[J].全科護理,2015,13(11):993-995.
[12]Vranceanu AM,Hageman M,Strooker J,et al.A preliminary RCT of a mind body skills based intervention addressing mood and coping strategie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orthopaedic trauma[J].Injury,2015,46(4):552-557.
[13]郭 元,李 佳.心理干預應用于創(chuàng)傷致殘患者護理的效果評估[J].重慶醫(yī)學,2011,40(4):411-413.
[14]戴文杰,陳 龍,譚紅專,等.社會支持及應對方式對洪災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慢性化的影響[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16,37(2):214-217.
[15]Maselesele VM,Idemudia ES.The role of social support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ntal health and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amongst orthopaedic patients[J].Curationis,2013,36(1):1-7.
(本文編輯 崔蘭英)
518100 深圳市 廣東省深圳市龍華新區(qū)中心醫(yī)院創(chuàng)傷骨科
周運彩:女,大專,主管護師
2016-10-11)
10.3969/j.issn.1672-9676.2017.03.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