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平海
木桶原理告訴我們決定木桶裝水量的大少取決于木桶中最短的那塊木板,而一個班級整體學習水平的高低同樣取決于這個班級中學習水平最低的那部分學生,這部分學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學困生”。“學困生”的話題是個老話題,這方面的工作每個老師都在做,但隨著社會發(fā)展進程的加快,學生身心發(fā)展的個體差異,“學困生”問題不但沒有得到有效地解決,反而有漫延趨勢。小學“學困生”的學習水平已嚴重影響了整個小學教學質量的提升,因此,加強小學“學困生”成因及預防、轉化策略的研究勢在必行。
形成 “學困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結果是唯一的,就是學習成績低下,可以說 “學困生“的成因是一果多因。往往一名“學困生”的形成都不是單方面因素造成,在他身上能找到形成學困的多種因素,具體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分析:
成因一:智力因素。
智力因素應該是整個“學困生”成因中最普遍的一個因素,絕大部分“學困生”的智力都不是很好,當然并不是弱智。必須承認智力因素是在“學困生”形成中客觀存在的,一名聰明的小學生完成小學階段的學習任務是不會存在多大困難的,他的智力水平是完全可以應付小學學習的。
成因二: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在小學生的學習中可以表現(xiàn)為習慣、興趣、態(tài)度、性格、意志品質等。個人認為非智力因素是“學困生”成因中的最根本因素。除了極個別低智商的學生以外,其他的“學困生”形成都有非智力因素起著作用,一個性格開朗善于交流、對學習有著深厚興趣、態(tài)度認真、習慣良好的學生怎么可能變成“學困生”?一名“學困生”不一定在非智力因素中每個方面都表現(xiàn)不好,但肯定在一個或幾個方面表現(xiàn)差。
成因三: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在“學困生”形成中表現(xiàn)越來越明顯,部分“學困生“的形成家庭因素是主要因素。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教育觀念的差異,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在不斷重視的同時也出現(xiàn)了兩極化的現(xiàn)象,重視的非常重視,不重視的干脆不管或者托管,這從社會上蓬勃發(fā)展的托管大軍就可見一斑。很多的學生進入托管后學習成績不升反降,原因很簡單,托管機構的幾名工作人員是無法完成那么多學生的學習輔導工作,他們所做的是標準的“填鴨”,學生根本無法接受,又談何提高學習成績!還有一些家長只注重了孩子生活質量的提高,卻忽視了孩子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
成因四:教師因素。
教師的工作態(tài)度和敬業(yè)精神對“學困生”的形成也有影響。一名工作認真的老師,一名對學生不拋棄不放棄的老師,在他所教學的班級里是不會增加“學困生”的,而且通過他的努力工作還會轉化掉一部分“學困生”。反之,一名不負責任的老師,他不但不轉化“學困生”,而且還會人為地造成“學困生”。所以,在提高教師教學水平的同時,教師師德水平的提高刻不容緩。
充分了解了“學困生”形成的原因,對其進行深入剖析,不難發(fā)現(xiàn),所謂“學困生”不是天生的,與后天的學習成長環(huán)境有重要的關系。雖然智力因素對學生的影響是先天性的,但后天非智力因素、家庭因素和教師因素對學生的影響更為重要。只要教師把握住關鍵因素,對癥下藥,“學困生”是可以預防和轉化的。就小學“學困生”的預防,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
1.提高教師的“學困生”意識,充分重視“學困生”預防工作。學校在安排培訓和檢查工作時,要滲透“學困生”預防工作,促使教師提高思想認識,教師在具體的教學工作中要時刻把握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一旦有學生產生學困苗頭,及時進行干預,幫助學生渡過難關。如果有學生產生了學困的苗頭而沒被教師及時發(fā)現(xiàn),久而久之,就成了被遺忘的角落,那一名“學困生”就自然形成了。為了預防“學困生”的產生,每一名教師都要沉下心來關注學生了解學情,加強與學生的交流溝通。
2.加強低年級的教學管理,從低年級就開始打響“學困生”預防的保衛(wèi)戰(zhàn)。低年級學生產生“學困生”的可能性相對較低,但絕不是沒有。低年級往往學習內容的難度小,學習成績優(yōu)秀的學生與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之間的差距沒有中高年級明顯,教師容易忽視“學困生”的預防,而那幾個學習稍微差一點的學生基本上就慢慢變成了后來“學困生”。因此,低年級教師平時就要多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一出現(xiàn)學習上開始掉隊的學生就要引起重視,趁差距還不大的時候幫他們趕上來,不能讓他陷進學困的深淵。
3.教師要重視學生學習趣的激發(fā)和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教師的教學要真正直以學生為主體,加強對學生心理的研究,課堂教學要深深吸引學生,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學生對學習有了興趣以后,他就有了認真學習的內驅力。學生學習認真了,努力了,學習成績自然就提高了。
由于班級中學生的個體差異以及外部環(huán)境的影響,“學困生”的形成是不可能絕對避免的,扎實的預防工作只能盡量減少“學困生”的形成,不可能完全阻止“學困生”的形成。當“學困生”形成后,教師所要做的工作就是轉化“學困生”,這是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皩W困生”的轉化工作必須緊密圍繞它的成因展開,基于“學困生”的成因分析,結合個人實踐,提出以下“學困生”轉化策略:
1.根據(jù)“學困生”特點,制定切實可行的轉化計劃,有計劃有步驟地實施轉化工作,杜絕轉化工作的盲目性和隨意性。教師不但要對“學困生”的成因加強研究,更要對“學困生”的學習表現(xiàn)進行研究,找準轉化的突破口,提高轉化工作的效率。轉化計劃要細要實要有針對性,要充分結合“學困生”的薄弱環(huán)節(jié),明確轉化內容,有的放矢地開展轉化工作。
2.立足課堂,課外補充,科學合理地安排轉化時間。為了加強“學困生”轉化工作,我們的老師耗費了很多的時間,非常辛苦,但這些時間大都在課外,而課堂上為了不影響教學進度卻忽視了轉化工作。課堂對任何學生來說都是獲取知識最重要的途經,課堂上不關注“學困生”的轉化,完全依托于課外轉化,猶如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得不償失。
3.增強“學困生”的學習自信心,讓他們看到提高學習成績的希望?!皩W困生”由于在學習上低其他同學一等,所以心理上都表現(xiàn)的很自卑,學習自信心不足,缺乏學習動力。教師在對待“學困生”時一定要注意態(tài)度和方式,要從關心和鼓勵學生出發(fā),他們的點滴進步都要及時地毫不吝嗇地加以表揚,讓他們體會學習帶來的快樂,重拾學習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