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 月(東京大學人文社會系博士生)
導演李安在電影《喜宴》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男同志周偉同與美國男友過著安穩(wěn)的同居生活,然而偉同的父母求孫心切,多次逼婚。偉同不得已假稱朋友葳葳是未婚妻,在父母督促下大操大辦舉行了婚禮,洞房花燭后葳葳還意外地懷上了孩子。后來,偉同終于向母親出柜,母親受到沉重打擊后囑咐他千萬不要告訴父親。誰知美國男友與父親交談后發(fā)現(xiàn),他早已猜到兒子是同性戀,只是為了延續(xù)香火才假作不知:“我要是不讓他們騙,怎么抱孫子呢?”葳葳決定生下孩子,偉同父母才終于心愿達成,影片在一團建立在“欺與瞞”的皆大歡喜中落下帷幕。
影片中,偉同仿佛傳宗接代的工具,他能否幸福而誠實地生活幾乎完全不在父母的考量之中。
在出版于2014年的著作《出柜后的親子關系:同性戀與家庭的社會學》中,日本學者三部倫子開篇即講述了男同志小倉面臨的與偉同相仿的困境:“我的名字叫康嗣,子嗣的嗣,是爺爺取的。從小他就常對我說,努力學習,長大成人后娶一個好妻子,好好把小倉家的家業(yè)繼承下去。我既不能順從爺爺和父親的心愿,又無法欺騙自己,我已淪為‘透明的存在’?!?/p>
在以異性戀的規(guī)范為基石所建立的社會中,同性戀者如何向養(yǎng)育自己成人的“異性戀父母”出柜,其后雙方有無可能和諧共處?三部倫子的著作以此為切入口,探討了這一日益引人注目而較少得到妥善研究的課題。
“出柜”一詞譯自英語中的“coming out of the closet”,指同性戀者不再將性取向藏在隱秘場所,而勇于把自己對同性的愛戀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這一舉動將社會對同性戀者的各種理解和想象引向出柜者一身,難免導致來自各方的不解、驚訝甚至嫌惡。而最令同性戀者掛懷和憂慮的,無疑是父母的反應。
一份實施于2007年的網(wǎng)上調查結果顯示,44.4%的男同性戀者和男雙性戀者向父母以外的人出了柜,而向父母出柜的人僅占13.8%。許多同性戀者表示,并非不想向父母出柜,但與兄弟姐妹、朋友和同事相比,父母的強烈反感和激烈拒絕可能帶來遠為嚴重的傷害,有的父母甚至會以斷絕關系或自殺相威脅。有的同性戀子女表示:“拋棄子女的父母算什么父母?我們也拋棄他們好了!”但彼此老死不相往來顯然既非子女所愿,父母多也不忍走上這條絕路。
在研究中,三部倫子采訪了11名女性同性戀者和雙性戀者、8名男性同性戀者和雙性戀者,以及他們的父母。她還選取了兩個同性戀權益團體“ot會”和“虹之會”作為觀察對象,定期出席并記錄了這兩個團體為促進同性戀子女與父母相互交流理解所開展的談心活動等,摘錄了大量訪談對象的心聲。
同性戀子女愿意出柜的理由主要有三:第一,或多或少希望得到父母的理解和體諒。性取向并非一般意義上的興趣愛好,而關乎生而為人的價值取向和自我認知,如果“真正的自己”無法為生身父母所知曉并接納,何其寂寞。
第二,擔心自己忽然身患重病或遇到事故時,同性伴侶無法前來陪伴。許多同性戀者選擇向父母出柜,因為只有父母擁有探病權,也只有在父母的允許下,同性伴侶才能得到探視的機會。三部倫子在書中描述了兩位相當開明的母親,她們在子女得病后主動聯(lián)系他們的同性伴侶,甚至開車接送他們來醫(yī)院探望,讀來令人動容。不過,由于日本社會風氣普遍保守,同性伴侶多以“親密友人”或“堂表兄弟姐妹”的身份在醫(yī)院出現(xiàn),以避免口舌是非。
第三,擔心父母患病或突遇事故去世而失去介紹伴侶的機會。三部倫子以較長篇幅描寫了同性戀者西先生與堅信“你這個病可以治好”的父親不斷斗爭,并在父親罹患癌癥后終告和解的過程。令人惋惜的是,西先生沒能在父親去世前覓得穩(wěn)定的伴侶,他認為父親走得不安心,自己仍然是親戚口中的“不肖子孫”。
三部倫子認為,同性戀子女放棄向父母出柜的心理動機同樣主要可歸納為三種:
第一,他們往往要求父母對自己的性取向和同性伴侶全盤接受,如果考慮到父母做不到這一點,便對出柜顧慮重重。
第二,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特別關注父母對同性戀群體的態(tài)度,如果發(fā)現(xiàn)父母對該群體表現(xiàn)出輕蔑或厭惡的情感,便認定父母無法接受自己的性向,從而拒不出柜。
第三,平素便與父母關系不佳的同性戀子女更傾向于回避談論自己的性向。三部倫子的采訪對象甲田小姐說,父母喜歡翻弄她的東西,所以她每次離家時只能將有關同性戀的書籍和宣傳單等隨身攜帶,唯恐被父母發(fā)現(xiàn)。彼此之間的關系如此緊張疏遠,自然難以啟齒談論性向這樣敏感的話題了。
那么,面對子女的出柜,父母又是如何應對的呢?
對于無法接受子女出柜的父母來說,拒絕接受的原因首先是事出太過突然,無任何跡象可循,難以在素來厭惡的同性戀形象與子女之間劃上等號。許多父母雖然明知不少名人亦是同性戀,但移至孩子身上仍無法忍受,因此往往產(chǎn)生“這只是暫時階段吧,一定能‘治’好”等近乎自欺欺人的反應。還有的父母像《喜宴》中的偉同父母一樣,對孫輩求之若狂,一旦得知子女性向,便覺得希望破碎,了無生趣。
此外,多數(shù)子女由身為家庭婦女(日語中稱“專業(yè)主婦”)的母親撫養(yǎng)長大,因此子女出柜對于母親的打擊常較父親更為嚴重,她們不斷回想子女成長過程中的“事故”,痛責自己沒能盡職盡責,養(yǎng)育一個“正?!钡暮⒆?。
三部倫子發(fā)現(xiàn),與認為自己的家庭無比“正常普通”的父母相比,那些身有殘疾、出身單親家庭等不那么“正常普通”的父母,或者因為從事咨詢等職業(yè)而接觸過很多特殊人士的父母,更容易對子女的出柜泰然處之。在他們看來,“不正?!狈炊浅B(tài),因此不會輕易將子女的性向與有關同性戀群體的負面信息相聯(lián)系,更不會驚慌失措,將子女視作猛水野獸,而傾向于采取較為冷靜克制的態(tài)度加以理解和接受。
在著作的最后一部分,三部倫子提出了有效緩解父母焦慮情緒的四個步驟。
第一,作為異性戀的父母對同性戀的世界完全陌生,因此子女可以向父母介紹同性戀的文化和該群體的生活方式,幫助父母了解這一群體并非不可理喻。
第二,子女可以請父母較為信賴的親朋好友幫助解說勸導,適當化解煩惱。
第三,子女可以邀請父母參加同性戀游行等活動,使他們知道同性戀群體在身邊大量存在,而且與普通人無異。
第四,子女可以與父母共同探討,為彼此的人生開辟嶄新的路徑。例如,父母不妨允許子女離開家,搬到有較多同性戀人群居住的社區(qū),或盡可能調整自己對孫輩的盼望等。
當然,擁有同性戀子女的父母還面臨許多困境。一旦接受了子女的性向,那么也必須承擔對于同性戀的負面乃至惡意傷害,有時還需挺身而出,為子女遮風擋雨。與同性戀歧視的戰(zhàn)役綿綿無期,一旦勇于迎戰(zhàn),難免要奉獻出畢生的精力。
三部倫子在著作中指出,日本固然沒有保障LGBT群體的法律,但也沒有懲罰這一群體的法律,對LGBT群體可謂既冷漠又“寬容”。在日本社會中,人們對于涉及LGBT的話題仍然諱莫如深,似乎并無意愿對現(xiàn)狀做出改變。在2012年6月的一場國會答辯中,時任法務大臣滝實公開承認“不記得LGBT是什么意思”,而積極呼吁為保護同性戀者權益立法的議員(多為女性議員)也常被潑冷水稱“少管這些閑事”。加之由于《日本國憲法》第二十四條第一款明確規(guī)定合法婚姻必須由“兩性”締結而成,而該憲法自1947年出臺以來從未經(jīng)過修訂,因而很難指望通過促進修改憲法保障LGBT群體權益。此外,《民法》和《戶籍法》中也對夫妻的性別有明確限制。
不過,隨著歐美各國紛紛致力于推進同性戀權益保障,日本的情況也在發(fā)生好轉。今年3月31日,東京都澀谷區(qū)區(qū)議會全體會議通過了“相當于婚姻關系”的“伴侶條例”。該條例規(guī)定,同性伴侶擁有與異性夫婦完全相同的探病權等。此外,除了民主黨和公明黨以外,包括執(zhí)政黨自民黨在內的其他朝野各黨均贊同(或至少不反對)同性婚姻合法化,有的政黨還將促進LGBT群體權益的內容寫入了政黨綱領中。
“與少數(shù)群體無關的人,在這世上一個也不存在。”筆者期待日本乃至世界各國盡快完善保障LGBT群體的有關法律,使該群體不再只是“沉默的少數(shù)人”;期待更多同性戀人士像異性戀一樣,大大方方地向父母介紹自己的伴侶,也期待《喜宴》中的鬧劇不再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