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傳成
摘要:本文通過對于其他國家的實踐對比和相關文獻研究,認為我國教育治理的三個主要著力點——制定政策科學化、構建多元協(xié)商機制、完善教育評估和問責制。制定政策科學化是教育治理的前提,構建多元協(xié)商機制是教育治理的關鍵,而完善教育評估和問責制是教育治理成效的及時反饋,從而使整個教育治理體系形成一個良性循環(huán)。三者相互包容、相互滲透、共同作用的,最終實現(xiàn)一個高效的教育治理體系。
關鍵詞:教育治理;多元協(xié)商;教育問責
G622.3
一、教育制定政策科學化
政策制定的科學化,主要涵蓋以下三方面內容:前期資料準備的科學化、政策制定過程中的科學化和后期政策實施的科學化反饋。
1.前期資料準備的科學化。在政策制定之前,首先需要大規(guī)模的資料收集。資料收集的關鍵在于準確性、及時性和可靠性。
2.政策制定過程中的科學化。在政策制定過程中,同樣需要滿足科學化的要求。首先,在確定擬解決的教育問題的基礎上,要悉心聽取該領域的教育專家的觀點,成立專門的教育咨詢委員會并召開系列的咨詢會議進行深入交流。其次,要充分利用網(wǎng)絡系統(tǒng)和新聞媒體等高新技術手段,廣泛聽取群眾的意見,切實滿足群眾的教育需求,從而提高群眾對教育政策的滿意度。再次,可以考慮選定個別地區(qū)進行教育試點,對教育政策實施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及時反饋,從而保證教育政策的充分落實,并以此來完善教育政策。
3.后期政策實施的科學化反饋。在教育政策實施的過程中,尤其需要注意及時反饋,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并對教育政策及其補充機制進行相應的完善。
二、構建多元協(xié)商機制
構建多元協(xié)商機制,是我國教育治理的關鍵。教育領域的諸多沖突和矛盾,主要來源于教育效率和教育公平的博弈。例如,近年來的升學問題越來越熱,由擇校引發(fā)的矛盾屢見不鮮。其根本原因是教育優(yōu)質資源稀缺和人們對優(yōu)質教育的需求之間的矛盾,最終體現(xiàn)為民眾對教育公平的追求。
教育效率和教育公平是教育領域里的一對突出矛盾。為追求教育效率,市場化是一項比較好的選擇;為追求教育公平,政府提供教育時一種比較好的方式。那既追求教育效率又追求教育公平,該如何去平衡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呢?這就涉及到教育產品的準公共品性質。一般來講,公共物品或服務由政府提供,以保證其公平,例如國防等;私人物品或服務由市場提供,以保證其效率。而教育作為一項準公共物品,需要政府和市場兩方面的協(xié)調。市場和國家都是一種空間的表象和結構模式,彼此之間并不是對立或者一方取代另一方的關系,而是需要相互平衡。那如何平衡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就涉及到了政府和市場之外的第三方組織的參與。通過政府、市場和公民社會的共同參與和協(xié)商,緩解教育效率和教育公平之間的矛盾,實現(xiàn)整體利益的最大化,正是我國教育治理的關鍵。
在構建多元協(xié)商機制時,需要注重厘清政府和市場的權力界限、促進多元主體的參與和政府做好掌舵者和劃槳者的雙重角色。
三、完善教育評估和問責制
教育治理的過程,不僅僅包括前期的治理工作,更需要對后期的成效進行檢驗,從而對 治理工作進行反饋和進一步的修正,形成良性的閉合循環(huán)。對于后期的檢驗和反饋工作,主 要涉及到兩反面,分別是教育評估體系和問責制。
1.教育評估體系
長期以來,我國政府集管辦評于一身,難以保證教育評價的客觀性和公正性,更不利于對教育成效進行反饋和調節(jié)。因此,我國教育治理必須形成一套獨立的、完善的教育評估體系,對教育的質量和教育治理的水平進行監(jiān)測。《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 年)》中明確指出,要“促進管辦評分離”。這就需要一個新的組織來承擔教育 評估的任務,而這個組織最好就是獨立于政府和市場之外的第三方組織。教育評估體系的創(chuàng)
建和完善,可以借鑒國際上比較具有影響力的教育評估組織及其使用的測評系統(tǒng)。這里比較 典型的是 2000 年開始的由經(jīng)合組織進行的國際學生成績評估項目,簡稱 PISA。僅有政策決策機制和協(xié)商機制是不完整的,教育評估體系的監(jiān)測與反饋作用,成功地將整個流程連接成一個循環(huán)。擁有一套完善的教育評估體系,可以努力實現(xiàn)教育政策在實施過程中的最小偏差和失誤,從而在操作層面保證了教育政策的科學化。
2.問責制
問責制主要是指行政問責制,即對行政主體進行責任追究,其中包括因為違法行為或不履行法律義務造成的不利法律后果以及不作為或不完全作為引起的不利后果。也就是說,只要工作職責沒有完全履行就需要進行問責,而不是不利后果的程度一定要達到損害事實的發(fā)生。問責制首先需要明確各方所扮演的角色和承擔的責任,包括各教育行政部門、學校領導、學校中層管理人員、教師和學生等多方人員。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學生對自己的學習行為也需要負責。其次,問責制的實施可以強化各方群體的相互監(jiān)督。問責制不僅僅是上級對下級的問責,也包括同級之間、下級對上級的問責。此外,學生家長、社會人員等外部群體也可以對教育領域內部的人員進行問責,增加教育管理的透明度和外部人員的知情權,從而更好地實現(xiàn)多方參與和協(xié)調。
參考文獻:
[1]彭興蓬,彭桂蓉. 淺論我國教育治理的有效性[J]. 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0, (02):91-92.
[2]王洪才. 教育失敗、教育焦慮與教育治理[J]. 探索與爭鳴, 2012, (02): 65-70.
[3]王曉暉. 中國教育治理之愿景[J].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9, (05): 5-12.
[4]王曉輝. 關于教育治理的理論構思[J].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7, (04): 5-14.
[5]魏濤. 公共治理理論研究綜述[J]. 資料通訊, 2006, (Z1): 5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