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鈺謙
摘要:中國古代先秦時期,是中國古代思想發(fā)展史上的百家立說、學派爭流、繁榮發(fā)展的時期。由于音樂來自于社會并作用于社會這一客觀規(guī)律的長期運轉,使人們對音樂本質之一——音樂與社會關系這一客觀現(xiàn)象逐步領悟,而對其思考活動也逐步進入自覺并富于成效的階段。
關鍵詞:音樂;社會;音樂社會觀
人們自覺思考音樂與社會的關系并具有相對成熟的音樂社會觀念的標志,是指能否認識音樂是社會的產物,及音樂來源于社會,這是其一:能否明確地認識到音樂的社會作用,這是其二。而先秦時期的人們,已經逐步具備了這兩方面的認識,為此表現(xiàn)出音樂思想認識上的進步。
先秦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深刻地認識到音樂的社會功能,并把音樂的教育作用放到相當突出的地位。他認為,音樂具有改造不良社會風氣、對人的道德修養(yǎng)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這是因為,音樂還進一步具有“興”“觀”、“群”、“怨”的社會性質。
第一,通過音樂,使人們體察到社會風氣、道德情操的健康向上或頹廢腐敗,這說明音樂反映出了某種社會情感和社會心態(tài),也就強調說明了音樂是社會的產物;第二,社會風俗的盛衰、社會道德的高下,是通過音樂觀察出來的,則音樂有可能影響到社會的精神狀態(tài)。這又表現(xiàn)出音樂在向社會產生作用和影響。
墨子是中國春秋戰(zhàn)國時期反儒的墨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在墨家的《墨子》一書里如《非樂》、《三辯》及其他論篇中,表現(xiàn)出他對音樂的認識程度即他的音樂美學思想。而這些思想的中心結論是“為樂非也”,即否定國家上下所從事的音樂活動。
首先,我們認為,墨子的音樂社會觀是顯而易見的,而且具有鮮明的是非觀點。在他的大量論樂篇章中,無論我們認為他站在什么樣的立場、具有什么樣的階級觀點,他總是把音樂與社會的結合關系作為一個整體來進行考察,這本身就較為全面的表現(xiàn)出他的音樂社會觀。他已模糊的、初步的感覺到了音樂的惡性社會循環(huán)現(xiàn)象以及該現(xiàn)象對社會風氣、社會經濟力量、統(tǒng)治者的治國態(tài)度和國家的存亡帶來破壞性的威脅。墨子面對的繁飾禮樂之后,是統(tǒng)治者的腐敗墮落、社會浮泛、國力衰竭的本質。
第二,墨子的音樂社會觀,表現(xiàn)出他仍然高度地正視了音樂的社會功能。如果說,孔子的“移風易俗,莫善于樂“是從正面來揭示音樂對人的心靈凈化、情操陶冶、以及音樂對社會政治的影響的話,那么,墨子的”非樂“言論,則是從反面來進一步地、充分地揭示音樂的社會功能。墨子的“非樂”觀點,反映出他的音樂社會觀,而且這種音樂社會觀所表現(xiàn)的傾向性,在今天看來,具有一定的積極現(xiàn)實意義。
莊子,春秋戰(zhàn)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莊子的學術思想,較完整地反應在《莊子》集論中。透過《莊子》學說中的音樂美學思想,我們能窺視到莊子所持有的音樂社會觀。莊子的音樂社會觀,是與他所崇尚的“法天貴真,不拘于俗”的理念一脈相通的,正視了音樂與“社會”的雙向關系。雖然他本身就是所謂世俗社會的產物,但他所向往的“社會”不是他身邊的社會,而是“天”與“道”。莊子所追求的是音樂與社會相融合時的那一種最純潔、最透明的境界。
荀子是戰(zhàn)國末期的思想家。著有專論音樂的《樂論》,在荀子的音樂美學思想中,我們能發(fā)現(xiàn)他更深入地音樂社會觀。首先,他在對音樂的社會作用考察中,正視了音樂作用于社會時能產生正與負的社會效果。社會效果的正與負,在于音樂內容的正與反。他指出了音樂對社會好的作用和壞的作用而形成善與惡的不同結果,這是由于音樂的內容——“正聲”與“奸聲”造成的。
第二,荀子在論及音樂的社會功能時,特別注重具有“正聲”效應的音樂對融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促進社會安定團結的作用。第三,荀子還更加細致的論及音樂的社會功能。他指出,不同的音樂,將會誘發(fā)出不同的社會情感效應。第四,荀子的音樂社會觀,更表現(xiàn)在他對音樂進入社會時所采取的具體、主動的做法和手段上。第五,以上是荀子音樂社會觀的一個方面,即音樂作用于社會的方面。
商鞅是戰(zhàn)國中期的法家代表人物之一。他主張政治改革,主張刑無等級并取消貴族特權。商鞅在其論述中也有論樂的片段,從而使我們了解到他的音樂社會觀。商鞅認為音樂的社會作用是有條件的,這個條件就是”海內無害,天下大定“的太平盛世之時。此刻才能作樂,此刻音樂才能發(fā)揮其作用。而音樂的社會作用是有選擇的,商鞅要求人們唱頌歌、奏贊樂,用以歌頌新興地主階級的功德。他要求人們唱歌唱戰(zhàn)爭的歌曲,這就達到了他的教育目的了。
除以上先秦諸家代表人物在其樂論中反映出他們不同的音樂社會觀外,在以戰(zhàn)國末的政治家、思想家呂不韋為代表所撰寫的名著《呂氏春秋》中,也有大量的篇幅論述音樂。
第一,關于音樂的來源?!秴问洗呵铩氛J為,音樂來源于“太一”,即為老子所認為的“道”?!暗馈鄙隽岁庩?,而陰陽展衍出了萬物,萬物形成和諧的聲音。人內心的感受是社會給予的,這種感受就用音樂來表現(xiàn),所以聽到這樣的聲音就知道了社會風尚、社會志趣、社會道德。
第二,《呂氏春秋》也從音樂對社會產生作用方面來論及音樂與社會的關系。《呂氏春秋》認為音樂的本質是使人快樂的,即使調動社會積極能動的社會情緒的。如果音樂沒有這種“為其樂也”的本質,那么音樂就會產生相反的社會效果。這也從反面來說明音樂對社會的負作用。
以上對中國古代各時期音樂思想中所內含的音樂社會觀——即音樂與社會相聯(lián)系的思想觀念做了一個最概略的掃描和鳥瞰。盡管很難窮盡更多的文獻,但就在這掛一漏萬的資料整理中,我們也基本能洞察到中國古人們在音樂認識主體中關于音樂從何而來,又向何處而去的本質問題。人們對這兩方面關系的認識,已成為了中國各代音樂社會觀的主流部分。因為有了這個歷史存在,就能為這篇論文的主題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曾遂今,《音樂社會學概論》,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年版
[2]于潤洋,《音樂美學史學論稿》,人民音樂出版社,1986年版
[3]朱光潛,《朱光潛美學文集》,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年版
[4]吉聯(lián)抗輯譯,《呂氏春秋中的音樂史料》,上海文藝出版社,197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