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華
口語交際是小學語文教學改革進程中的一個新事物,它集觀察、聆聽、思維表達、合作收集處理信息等能力訓練于一體,既有助于學生的情感交流,又有助于學生語文水平和認知水平的提高?!墩Z文課程標準》提出:“重視學生讀書、寫作、口語交際、搜集處理信息等語文實踐,提倡多讀多寫,改變機械、粗糙、繁瑣的作業(yè)方式,讓學生在語文實踐中學習語文,學會學習?!薄罢Z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訓練,讓學生打好扎實的語文基礎。”教師在閱讀課堂活動,挖掘文本語言訓練點,引導學生研讀文本內涵的同時,進行語言表達形式的訓練,深化學生對文本內涵的解讀,積累和豐富語言,掌握語言表達技巧,發(fā)展學生運用語言能力,提升閱讀課題教學實效。
一、挖掘文本語言,引發(fā)仿造創(chuàng)生
教材中的語言都是訓練學生語言能力的好范本。教師引導學生解讀文本內涵時,要深挖文本語言訓練點,利用文本遣詞造句的精妙方式,讓學生模仿作者表達形式運用語言,這將有利于學生深化對文本個性解讀,進一步體驗和感悟文本深刻內涵,掌握作者表現(xiàn)文本內容的形式,積累和豐富語言;也有利于學生創(chuàng)造性理解文本內容,提高學生的語感能力,這種閱讀實踐活動,使閱讀活動與語言訓練有機地結合,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語言運用能力,實現(xiàn)閱讀能力的遷移。
例如,教學人教版下冊《匆匆》時,教師提出:“文中哪些地方體現(xiàn)出時間匆匆,一去不復返呢?”生1:“‘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描寫了有靜有動、有聲有色、生機勃勃的春天景象?!鄙?:“這句話描述出春天的景物更迭,與時間一去不復返形成鮮明的對比,引發(fā)人們聯(lián)想到世間事物都能再來,時間卻一去不會再回來的?!鄙?:“‘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我覺察他去的匆匆了,伸手遮挽時,他又從遮挽著的手邊過去,天黑時,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從我身上跨過,從我腳邊飛過去了,這些句子運用排比和擬人手法,形象地刻畫了時間易逝、來去匆匆。”教師則引導學生仿造作者的寫法,進行仿寫練習。生4:“鳥兒飛走了,還有飛回來的時候;花兒謝了,有再開的時候;風停了,有再刮的時候;時間流逝,再也回不來了?!鄙?:玩耍時,日子從嬉笑聲里逃走了;與人爭執(zhí)時,時光從吵架聲中走了過去;睡懶覺時,時間又從我們的身邊匆匆走了。時間為什么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呢?”學生在仿造練習中體驗了文本蘊含的深刻思想內容,掌握了作者遣詞造句的精妙技巧。
二、研讀文本語言,領悟文本內涵
教師引導學生研讀文本語言內涵時,優(yōu)化閱讀活動策略,利用閱讀對話平臺,要求學生深入文本之中,緊扣文本的重點詞句,引發(fā)學生揣摩、品味這些語言的思想內涵,通過多角度、多層次研讀,以及對話交流活動,使學生對文本形成富有個性的閱讀見解,深化文本內涵解讀,了解和掌握文本作者遣詞造句的精妙之處,讓學生運用語言表達閱讀觀點,使學生運用語言能力逐步提高,張揚了學生的閱讀個性,提升了閱讀課題教學實效。
例如,教學人教版六年級上冊《別餓壞了那匹馬》時,學生朗讀全文后,對課文內容進行基本了解,教師運用多媒體屏幕出示考題:“‘我走進了后院,看到心目中那匹馬正在香甜地吃著馬草了嗎?看到什么東西?”學生認真思考問題,教師讓學生再一次朗讀課文,結合思考題加以思考,然后在小組中進行交流探究,生:“‘我沒有看到馬正在吃草,看到了一堆枯 焉焦黃的馬草?!鄙?:“‘枯焉焦黃一詞是什么意思?說明了什么?”生3:“‘枯焉焦黃的意思是講草快要枯干了。說明了馬草已經放了很長時間?!鄙?:從‘枯焉焦黃看出這些馬草是‘我賣給他的第一天放到現(xiàn)在的,由于天長日久,馬草堆在那里就變的枯黃了?!苯處熇^續(xù)提出:“文中的‘一堆這個詞語,你能感悟出什么?”生5:“馬草很多,這個詞語說明了那個青年收下‘我很多的馬草。”生6:“這個詞語也說明了青年對‘我的關心,他愿意幫助‘我,讓‘我有書看?!苯處熢俅我龑В骸按蠹艺J真思考文中的‘我看到的是馬草嗎?文中哪些句子在字里行間表現(xiàn)出人物的情感呢?”生7:“先是一愣,繼而眼睛一亮。”生8:“看到碧云茫然的眼睛?!鄙?:“用雙手拼命地搖著輪椅,想擋住我的路?!鄙?0:“從以上的句子中感悟到那個青年樂于助人,有一種想方設法讓‘我讀書的良苦用心?!睂W生在深入研讀文本語言的過程中,體驗到了文本語言的魅力,感悟到了文本語言運用的技巧,深化了對文本內涵的個性解讀。
三、利用文本語言 開展語言實踐
小學教材中本作者在文中都會留有很多空白處,這些空白處引發(fā)讀者無限遐想,拓寬學生閱讀想象空間,可以成為學生閱讀想象力和語言運用能力的訓練點。因而教師要充分利用文本語言空白處,引導學生進入文本深入思考,進行或演繹、或小練筆、或續(xù)寫故事等閱讀和語言訓練活動,讓學生在填補空白閱讀實踐過程中,啟發(fā)學生大膽想象,拓展學生閱讀思維空間,品味文本語言的深刻內涵,進一步豐富文本思想內涵,訓練學生運用語言進行表達的能力。
例如,教學人教版六年級上冊《唯一的聽眾》時,為了讓學生更深刻理解文本內涵,教師緊扣文中‘我在林子里拉琴與老教授對話和家里與妹妹對話這兩個片段,引導學生分角色進行演繹,先讓學生對課文內容仔細研讀,反復揣摩和品味文本的重點詞句,思考如何在演繹中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扮演的角色中,創(chuàng)造性地填補文本的空白處,生動具體地再現(xiàn)文本描述的情境,惟妙惟肖地表達老教授的言行和‘我的心理、行動變化。又如,教學《窮人》時,文中桑娜自作主張把西蒙的孩子抱回家,焦急地等待丈夫出海歸來,心中一直忐忑不安,文中描述她的心理活動時,運用很多省略號蘊含很多桑娜的想法,教填補。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和小組交流,豐富了文章的內涵,使文中女主人公桑娜的人物形象更加具體化,學生對桑娜善良、勤勞人物特點體驗和感悟得更深刻。課文結尾部分戛然而止,也留下一段空白,桑娜一家和西蒙的兩個孩子后來的生活怎樣?教師讓學生發(fā)揮想象,利用小練筆語言實踐形式,以《孩子們》、《桑娜和漁夫》《貧窮和快樂》等題目續(xù)寫故事,學生通過小練筆活動,深刻體驗桑娜和漁夫一家生活雖然窮苦,卻十分快樂,西蒙的孩子和桑娜的孩子們相親相愛、健康地成長。
總之,學生獲得語言的技能,主要靠語言的實踐。因此,閱讀教學中務必把握課標精神,在教學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在聽說讀寫議等語言實踐中學習,在語言實踐中積累,模仿,創(chuàng)造性運用語言及其表達方式,不斷提高語言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