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治平(廣東省廣州開發(fā)區(qū)中學廣東廣州 510530)
精研課標,細讀教材,有效教學
——談談“人體中的營養(yǎng)”教學與評價建議
葉治平(廣東省廣州開發(fā)區(qū)中學廣東廣州 510530)
文件編號:1003-7586(2017)01-0031-03
《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11版)》是每位一線教師教學的參考依據,可喻為骨架;教材是承接骨架的血肉,是為學生的學習活動提供了學習主題、基本線索和知識結構,是實現(xiàn)生物課程目標、實施生物教學的重要資源。教師備課應緊緊抓住這兩個工具,依綱靠本,實施有效的教學和全面的評價。
筆者結合義務教育階段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二章“人體的營養(yǎng)”,來談談怎樣精研課標、細讀教材,并實施有效的教學和全面的評價。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二章“人體的營養(yǎng)”在課標中屬于“人的食物來源于環(huán)境”這個小專題,介紹的是消化系統(tǒng)的結構和生理活動。筆者結合課程總目標,確定這一章的課程目標為:
①知識方面:獲得有關人體消化系統(tǒng)的結構、功能以及衛(wèi)生保健的知識,促進生理和心理的健康發(fā)展;
②能力方面:正確使用酒精燈、溫度計等實驗常用儀器,促使實驗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的提升;初步具有收集、鑒別和利用課內外圖文資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
③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方面:關注與生物學相關的社會問題,初步形成主動參與社會決策的意識;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與衛(wèi)生習慣,確立積極健康的生活態(tài)度,如飲食習慣、合理購買食品等。
“生物圈中的人”是義務教育階段生物學課程內容10個一級主題中的第五個。這個主題是課程標準確立的“人與生物圈”課程主線中兩個最大的主題之一。它依次介紹了“人的食物來源于環(huán)境”“人體生命活動的能量供給”“人體代謝廢物的排出”“人體通過神經系統(tǒng)和內分泌系統(tǒng)調節(jié)生命活動”和“人是生物圈中的一員”。
不難看出本主題的設計思路是以人體的生理活動為主線,幫助學生形成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基本生物學觀點,同時又貫穿了人體生命活動對生物圈環(huán)境的依存、適應和影響的生物學觀點。
課標中指出“人體的營養(yǎng)”包含有5個具體的內容標準:①說出人體需要的主要營養(yǎng)物質;
②描述人體消化系統(tǒng)的組成;
③概述食物的消化和營養(yǎng)物質的吸收過程;
④設計一份營養(yǎng)合理的食譜;
⑤關注食品安全。
由此可見課標不僅重視有關人體的形態(tài)結構、生理和衛(wèi)生保健等內容,還將“設計一份營養(yǎng)合理的食譜”“關注食品安全”明確列入“具體內容”,把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教育落到實處。教師在開展教學時必須關注滲透、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教育。
人教版教材中“人體的營養(yǎng)”一章共三節(jié)內容,從內容結構:
①充分體現(xiàn)“人與生物圈”的主題學習。
人的食物來源實際上是來自生物圈,通過使學生認識到人是生物圈中的人,從而引導學生分析人體生理或人類活動與環(huán)境的相互關系,體現(xiàn)了“人與生物圈”的主題。
②內容的編排順序符合認知規(guī)律,有利于學生構建知識體系。
本章按照人的食物取自環(huán)境、食物中的營養(yǎng)物質和能量是人體細胞內物質和能量的來源、食物中營養(yǎng)物質要經過消化和吸收才能被細胞利用以及合理營養(yǎng)與食品安全有利于健康的順序編排的。知識的呈現(xiàn)遵循“了解→理解→應用”的邏輯順序,符合學生認知規(guī)律。
③內容呈現(xiàn)注重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出發(fā),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培養(yǎng)學生勇于創(chuàng)新的科學精神、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以及終身學習的能力。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生物圈中的人”是以“人與生物圈”主題為主線,讓學生了解人體結構和生理知識的同時,關注人類活動對生物圈有重要影響。教師在講授“人體的營養(yǎng)”時,除了重點關注消化系統(tǒng),關注人體各系統(tǒng)間的協(xié)調和配,還要將“科學探究”“健康地生活”和“生物與環(huán)境”等主題的內容滲透在其中,體現(xiàn)知識的連貫性。
3.1 有效教學建議
多媒體作為一種綜合性較強的教學媒體,它不僅可以提供視覺信息,還可以傳遞聽覺信息。所以,在大學普通化學教學中應用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不僅可以使原本枯燥乏味的化學課堂變得更加生動有趣,還能使原本喪失化學學習興趣的學生變得更加積極主動??梢?,詳細研究多媒體輔助教學與大學普通化學教學改革是很有必要的,它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教學的質量與效率。
課標中指出“生物學課程的根本任務是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特別是一個普通公民終身發(fā)展所需的生物科學素養(yǎng)”,因此課標建議在開展本專題教學時,教師“應從人與生物圈的高度,引導學生開展多種探究活動,認識人類依賴的自然環(huán)境和人工環(huán)境都是生物圈的組成部分,意識到生物圈中的人對生物圈應盡的責任”。下面將從有效備課、有效指導和有效激勵三部分說明具體的教學建議。
3.1.1 有效備課
教師首先要了解學生的“需要”及不同學生的“差異”,努力做到“面向全體學生”;其次要制定有效的教學三維目標并注重落實,教師必須根據課標和教學內容定位三維目標,才能有效運用教學策略;然后,再制定切合學情和教學目標的方法策略。
例如在“測定某種食物中的能量”學習時,筆者確定的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目標:了解食物中有能量;
能力目標:①掌握測定食物中能量的方法;②掌握酒精燈、溫度計的使用方法;③分析產生實驗誤差的原因及改進方法;
學生雖了解細胞的生活需要能量,但對能量的來源和轉化還不太清楚,所以教師給出以下提示:①可以通過測量食物燃燒釋放出來的熱能,來測定食物中的能量的多少;②選用的食物應該是容易燃燒的;③1mL水每升高1℃,需要吸收4.2J的熱能。
這是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已知”,為達成知識目標而作的鋪墊,體現(xiàn)教師的有效備課。
3.1.2 有效指導
3.1.2.1 以“人與生物圈”作為課程主線,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
教師在每節(jié)的內容中都應滲透這個思想,在引導學生討論人體營養(yǎng)時,不要忘了生物圈,具體狀況將影響到人的食品安全,與個人的營養(yǎng)密切相關。
3.1.2.2 組織好探究活動,關注實驗教學,培養(yǎng)科學思維習慣
在開展探究活動中,教師應更重視科學探究的方法和技能。本章中的“測定某食物中的能量”是全過程式探究,教材中增設2個“科學方法”的欄目“作出假設”與“設置重復組”,應重點關注。筆者將探究中的目標和任務詳細分解,有助于學生明確任務,同時還引入組間競爭,以提高課堂效率(表1)。
表1 小組展示表
該探究是學生接觸到的首個定量實驗,測量到的數(shù)據與課本參考值誤差較大,因此分析誤差產生的原因是本探究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筆者從4個方面引導學生思考,發(fā)散思維:裝置安裝是否合理;酒精燈、溫度計是否正確使用;操作方法是否正確;花生燃燒是否充分……
給出方向明確的誤差分析,充分體現(xiàn)了教師的主導地位,學生通過有效的反思,可以不斷提高探究技能。
3.1.2.3 關注重要概念的學習
重要概念的學習方式多種多樣。筆者在講解蛋白質時是這樣處理的:通過節(jié)前的本節(jié)學習要點,讓學生了解本節(jié)的知識目標,接著引導學生閱讀黑體字,直接闡述概念的內涵,了解蛋白質的作用;最后提供因食用蛋白質含量不足的奶粉而導致的大頭娃娃的照片,幫助學生理解和明確蛋白質在促進細胞生長發(fā)育的作用,支撐科學概念的形成。
3.1.2.4 讓學生“動起來”,從活動中學習和收獲。
不管是學生的自主學習、討論交流、動手實驗,還是展示匯報結果,教師要讓學生充分發(fā)揮主體地位和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各種活動中鍛煉、提升和收獲。教師必須謹記的是,所有教學雙邊活動都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來進行,而且還要不斷地反思和修改,才能使之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
3.1.3 有效激勵
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說過:“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每一個學生都期待老師的肯定和贊賞,所以在師生互動中,教師的仔細聆聽、激勵性的點評、對學生的熱情鼓勵和信任,都能喚起他們強烈的求知欲,幫助他們認識自我,建立自信,從而對學生的發(fā)展形成正向激勵。
3.2 全面評價建議
課標中強調“要全面評價學生在知識、能力、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表現(xiàn)”。因此筆者結合“人體的營養(yǎng)”,提出以下評價建議,充分發(fā)揮評價的激勵作用,體現(xiàn)課標倡導的評價方式多樣化和評價主體多元化。
3.2.1 利用紙筆測試,檢測學生知識目標的達成
教師可采用常見的選擇、填空、連線、簡答,考查知識目標的達成。
3.2.2 開展實驗操作考查,評價學生的科學探究技能。
科學探究能力是一種綜合的技能,既包括觀察和實驗操作技能,又有“提出問題、作出假設”等過程技能。所以建議開展實驗操作考查,并借助表現(xiàn)性評價工具(表2)對探究過程涉及的觀察與實驗操作技能進行評價。
表2 “探究饅頭在口腔內的變化”的評分標準
3.2.3 撰寫實驗報告、小論文,開展“開放性考查”,多側面評價學生的探究能力
在本章中,教師可引導學生撰寫“調查蔬菜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調查食用魚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西瓜子歷險記”等小論文、小調查,也可以引導學生開展膳食寶塔的小制作,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體現(xiàn)知識的應用能力。引用廣州市教育局研究室生物科制作的開放性考查評價表(表3),引導學生開展自評、互評和師評。
表3 開放式考查評價表
3.2.4 關注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發(fā)展
例如,在“為家長設計一份午餐食譜”活動中,教師應對學生在活動中表現(xiàn)出來的積極參與的態(tài)度、勇于探索討論的科學精神、關愛家人健康的情感等方面進行評價。
學生的其他特殊表現(xiàn)和行為習慣的重要轉變也因給予相應評價,設計的午餐食譜可放進學生個人的成長記錄袋,成為記錄學生成長和變化的資料。
[1]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11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25-88.
[2]廣州市教育局教學研究室.廣州市義務教育階段學科學業(yè)質量評價標準生物學(第一版)[M].廣東:廣東教育出版社,2013:38-39.
[3]劉恩山等.生物課程與教學研究(1979-2009)[M].江蘇: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4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