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銳利,李 苗
(陜西省渭南市中心醫(yī)院,陜西 渭南 714000)
ICU患者腋窩測溫法與腹股溝測溫法對比研究
史銳利,李 苗
(陜西省渭南市中心醫(yī)院,陜西 渭南 714000)
目的探討ICU重癥患者體溫測量方法,對比研究腹股溝測溫法與腋窩測溫法,選擇適合ICU重癥患者的體溫測量方法。方法選取2017年2月12日~2月18日渭南市中心醫(yī)院重癥醫(yī)學科收治的重型顱腦損傷、全麻術后尚未清醒、心衰、心肺復蘇術后等患者30例作為研究對象。均為意識障礙患者,其中20例煩躁需雙上肢保護性約束患者、10例為消瘦患者。設腹股溝測溫法為實驗組,腋窩測溫法為對照組。選擇3名5年以上工作經歷且護師以上職稱的護士來進行測溫實驗。取2根檢測合格的水銀體溫計,甩至35℃以下,擦干腹股溝和腋窩汗?jié)n,調節(jié)病室溫度25℃。分別在10:00、14:00、18:00、22:00、2:00、6:00對患者同時進行腹股溝測溫法與腋窩測溫法。對實驗組和對照組所測量的數(shù)據(jù)進行比較。結果腹股溝測溫法的體溫明顯高于腋窩測溫法,特別是消瘦、煩躁不配合、雙上肢使用約束的患者兩組數(shù)據(jù)差異更大。結論通過兩組數(shù)據(jù)比較,腹股溝測溫法比腋窩測溫法數(shù)據(jù)更準確,接近機體的核心溫度,反映機體真實的體溫情況,為臨床診斷、治療和護理提供可靠依據(jù)。對ICU患者進行提問測量時要根據(jù)患者病癥情況等來選擇合適的體溫測量法,以此才能確保對其所測量的體溫更加準確,對醫(yī)師疾病治療也能起到良好參考。使體溫測量這一基本的護理操作技術規(guī)范、科學,提高了護理質量,更好地為患者服務。
ICU患者;腹股溝測溫;腋窩測
體溫的測量是臨床護理中的一項重要的基礎操作。并且,因為腋窩具有的血管較為豐富,且在測量過程中較為便捷和安全,進行腋窩體溫測試在臨床中較為普遍。但是,采取腋窩對體溫進行測量并非無任何弊端,如其準確性較其他部位稍低,ICU患者因意識障礙不能配合,機體消瘦、心情煩躁、上肢約束、無病陪人等多種原因,給體溫測量工作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增加了護士工作量,使測得數(shù)據(jù)產生了很大誤差。本次研究針對ICU患者進行了腹股溝測溫法和腋窩測溫法,對比兩種方法,選擇更適合ICU患者的體溫測量方法。
選取2017年2月12日~2月18日渭南市中心醫(yī)院重癥醫(yī)學科收治的重型顱腦損傷、全麻術后尚未清醒、心衰、心肺復蘇術后等患者30例作為研究對象,均為意識障礙患者,其中20例煩躁需雙上肢保護性約束患者、10例為消瘦患者。
選擇3名5年以上工作經歷且護師以上職稱的護士來進行測溫實驗。取2根檢測合格的水銀體溫計,甩至35℃以下,擦干腹股溝和腋窩汗?jié)n,調節(jié)病室溫度25℃。在10:00、14:00、18:00、22:00、2:00、6:00分別將兩根體溫計放在患者腹股溝和腋窩進行測溫,測量10 min后取出體溫計觀察讀數(shù)。
腹股溝測溫法:在腹股溝中找到最佳測溫位置,然后將體溫計放置該位置,以此來進行準確測量。
腋窩測溫法:測量時將體溫計水銀端置于腋下緊貼皮膚,水銀端完全在腋窩內,屈臂過胸夾緊。
腹股溝測溫法測得的數(shù)據(jù)明顯高于腋窩測溫法所獲得的數(shù)據(jù),兩組數(shù)據(jù)差異在0.1~0.6之間,極度消瘦、煩躁需雙上肢保護性約束的患者測量的兩組數(shù)據(jù)差異較大,營養(yǎng)狀況良好的患者數(shù)據(jù)差異較小。在測量過程中兩組數(shù)據(jù)差異大小與患者的年齡、性別、測量時間無關。
采取腋下進行體溫測量需要合理的體腔才能準確的測量體溫,所以對于患者體型方面也有一定影響因素,比如體型較瘦的患者,對其進行腋窩體溫測量就不適合。并且,也有部分學者認為實行腋窩進行體溫測量在準確性上也較為缺乏,容易受患者自身以及其他因素等的影響,如出汗等,使測量準確性存在差異。尤其是一些皮膚溫度比核心溫度低的患者,如果對其實施腋窩測量則不夠準確[1]。ICU患者因長期臥床、營養(yǎng)狀況差、機體消瘦患者居多;因病情復雜、管道多和煩躁不配合而使用雙上肢保護性約束的患者,測量腋溫由于手臂不易固定,因此腋窩測溫法不適合ICU的大部分患者。
人的體溫在波動上相對較小,如果低于體溫的液體進入人們的血液中,那么對血管壁造成一定影響和刺激,進而出現(xiàn)血管收縮的情況,進而會導致該手臂側體溫出現(xiàn)下降[2]。并且,如果將輸液側與非輸液側腋窩體溫進行比較,那么必然是輸液腋窩處體溫較低。除此之外,輸液的溫度以及輸液速度等也會對腋窩造成影響。所以,為了保證輸液患者溫度測量的準確性,要對患者拔針45 min之后再對其進行體溫測量,或者在其未輸液側腋窩進行體溫測量[3]。ICU患者病情危重、復雜,基礎疾病多,藥物治療多且需靜脈給藥,心功能差,因此,經雙上肢或中心靜脈24 h輸液。腋窩測溫法不適合ICU患者,不能保證ICU患者體溫測量的準確性。
下肢無需輸液,測量的體溫接近于體核溫度,能給治療和護理提供更可靠的依據(jù);曾經就有學者研究發(fā)現(xiàn),采取股溝體溫測量多對于一些嬰幼兒較為適用,或者體型較瘦患者、身體不變患者等,都較為適用[4]。因此腹股溝測溫更適合于ICU大部分患者。
腋窩測溫法受許多因素的影響,因此,在ICU日常護理工作中,腹股溝測量更能適合ICU患者。同時,針對不同的患者,在治療、護理過程中,應科學、規(guī)范地選擇適合的測溫方法,尤其對于一些體熱或者體溫異?;颊?,更要嚴格對其體溫情況進行檢測,以提高精準度,這對臨床疾病治療上也能起到良好輔助作用。而且還可提高工作效率。
[1] 陳根芝,胡高樓,程菊斐.不同時間測量口腔溫度和腋下溫度的臨床觀察[J].護理研究,2004,18(2A):254-255.
[2] 宋風梅.輸液與非輸液腋窩溫度觀察[J].護理研究,2005,19(3):513.
[3] 萬 征,廖金水,周繼光,等.靜脈輸液前后雙側腋溫的觀察[J].護理學雜志,2000,15(6):375.
[4] 苪玉紅.腹股溝區(qū)體溫測量法在臥床老年患者的臨床應用[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0,8(20):149.
R459.7
B
ISSN.2096-2479.2017.50.209.02
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