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偉民
【摘要】 目的:對比分析動力髖關節(jié)螺釘(DHS)和股骨近端螺旋刀片抗旋髓內釘(PFNA)內固定療法治療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的臨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選取了100例來筆者所在醫(yī)院進行治療的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將入組患者隨機分為兩組,DHS組和PFNA組,每組50例。DHS組患者采取DHS內固定,PFNA組患者采取PFNA內固定治療。結果:PFNA組患者的臨床治療優(yōu)良率為96.0%,DHS組患者的臨床治療優(yōu)良率為84.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DHS組相比,PFNA組患者的手術時間顯著較短、術中出血量顯著較少、住院時間顯著較短、骨折臨床愈合時間顯著較低,Harris髖關節(jié)評分顯著較優(yōu),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PFNA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6.0%,顯著低于DHS組患者的18.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與DHS內固定治療相比,PFNA內固定能夠取得更加顯著的臨床治療效果,且其各項手術指標及Harris髖關節(jié)評分顯著較優(yōu),并能夠顯著降低各類手術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
【關鍵詞】 老年; 股骨粗隆間骨折; 動力髖關節(jié)螺釘; 股骨近端螺旋刀片抗旋髓內釘
doi:10.14033/j.cnki.cfmr.2017.7.017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7)07-0034-02
股骨粗隆間骨折的發(fā)生主要是由于間接暴力或直接暴力損傷產生,其高發(fā)群體為老年人,老年人之所以成為股骨粗隆間骨折的高發(fā)人群,與老年人普遍存在骨質疏松也有較大的關系。近年來臨床調查顯示,股骨粗隆間骨折的發(fā)生率呈上升趨勢[1]。骨折的發(fā)生給患者帶來了極大的痛苦和心理負擔,給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造成極大傷害。對于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的治療,目前最有效的方式是手術治療,其中DHS和PFNA內固定療法是應用較廣的兩種治療方式[1-3]。本文主要對以上兩種臨床常用的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治療方式的療效進行了對比,以期為臨床選擇合理的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治療方式提供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同意后,本次研究選取100例來筆者所在醫(yī)院進行治療的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所有研究對象按照所采取的臨床治療方式(入院時間順序進行編號,套用隨機數(shù)字表隨機)分為兩組,即DHS組和PFNA組,每組50例。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DHS組50例患者中,男32例,女18例,年齡62~80歲,平均(68.6±5.4)歲?;颊呤軅寥朐褐委煹臅r間為2 h~5 d,平均(2.4±1.0)d。骨折原因:交通事故致傷32例,滑跌致傷12例,重物砸傷6例。合并基礎疾?。焊哐獕?5例,冠心病13例,糖尿病10例,慢性支氣管肺炎12例。PFNA組患者中,男34例,女16例,年齡64~81歲,平均(69.3±4.7)歲?;颊呤軅寥朐褐委煹臅r間為2 h~6 d,平均(2.6±1.1)d。骨折原因:交通事故致傷30例,滑跌致傷13例,重物砸傷7例。合并基礎疾病:高血壓16例,冠心病11例,糖尿病12例,慢性支氣管肺炎11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DHS組患者采取DHS內固定治療進行治療,PFNA組給予PFNA內固定術進行治療,術前均采取牽引床或手法牽引進行復位,得到解剖復位,保證斷端股骨粗線吻合?;颊卟扇∵B續(xù)硬膜外麻醉方式進行麻醉處理,指導患者取仰臥位,健側固定,患肢輕度內收15°,并且墊高傾斜。指導患者持續(xù)保持內收的中立位,應用C臂X線機透視輔助整個手術治療,切口位置選在患者的骨轉子上方,切口為縱向切口,切口長度保持在4~6 cm,然后明確進針點和髓腔內導針的位置。根據(jù)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PFNA主釘,將PFNA主釘置入到髓腔內。然后按照置入導鋼針的要求,對瞄準器進行合理的調整,選擇合理長度的刀片并將其打入,然后鉆孔擰入遠端螺釘。根據(jù)C臂X線機的透視情況,準確確定PFNA位置,然后縫合手術切口,完成治療。
對照組患者給予傳統(tǒng)髓外固定術進行治療,患者保持患肢為外展內旋的體位,切口位置選擇在患者的大轉子側方,切口的長度為8~12 cm。切口做好之后,分離股外側筋膜和肌膜,將骨粗隆進行充分的暴露。然后根據(jù)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合理的鎖定鋼板,緊貼患者的股骨外表面插入鎖定鋼板。然后使用導向手柄畸形鉆孔,同時擰入螺釘將鎖定鋼板進行妥善的固定,最后縫合切口,完成手術治療[4]。
1.3 觀察指標
所有患者術后均開始扶雙拐患側下肢不負重功能鍛煉,于術后即刻、術后1、3、6及12個月常規(guī)復查,攝片檢查,判斷患者骨折愈合情況。如骨折達臨床愈合,予棄拐下肢完全負重鍛煉,并記錄患者完全負重行走時間。于術后12個月進行患側髖關節(jié)Harris評分,隨時記錄并發(fā)癥[5]。
1.4 療效判定標準
以術后1年患者髖關節(jié)Harris評分對患者的臨床療效進行判斷,髖關節(jié)Harris評分越高則表明患者的髖關節(jié)功能越好。優(yōu):Harris評分為90~100分,良:Harris評分為80~89分,可:Harris評分為70~79分,差,Harris評分低于70分。治療優(yōu)良率=(優(yōu)例數(shù)+良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1.5 統(tǒng)計學處理
應用SPSS 13.0軟件對所得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PFNA組患者臨床治療優(yōu)良率為96.0%,DHS組患者為84.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各項手術情況及Harris髖關節(jié)評分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