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桂珍
廣元市朝天區(qū)汪家小學 四川廣元 628014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是學好語文以及其他學科的關鍵。小學階段的學生是學習語文的關鍵時期,語文作為我們的母語,從出生發(fā)音就開始使用,但是真正系統(tǒng)的學習與使用主要還是在小學階段。而閱讀理解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小學生更好的使用母語,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必須得到重視。一方面,小學語文教學的教學目標是要求學生能夠在聽、說、讀、寫等方面打下堅實的基礎,從而更好的理解語文知識;另外一個方面,在小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我們必須重視培養(yǎng)小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其中閱讀理解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領域,則需要從課堂內外等等方面入手,進而全面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因此,關于如何提升小學生語文閱讀理解能力,筆者認為可以從這些方面入手:
要提升小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在日常教學中,首先要引導學生在閱讀時,注重從最基礎的字、詞、句入手,最起碼要讀通讀順,然后才根據關鍵的字、詞、句對課文進行深入的理解,從而把握課文主題。
例如,在教學《松鼠》這篇課文時,在閱讀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自由自在的閱讀,可以同桌讀,也可以通過開火車的方式分段讀,進而對課文的內容進行整體感知。在閱讀結束之后,教師通過課件展示本課的生字、生詞,比如“松鼠是一種漂亮的小動物,乖巧,馴(xùn)良,很討人喜歡。它們雖然有時也捕捉鳥雀,卻不是肉食動物,常吃的是杏仁、榛(zh n)子、櫸(j)實和橡栗(lì)。它們面容清秀,眼睛閃閃發(fā)光,身體矯(ji o)健,四肢輕快,非常敏捷,非常機警。玲瓏(lóng)的小面孔,襯上一條帽纓(y ng)形的美麗尾巴,顯得格外漂亮?!币龑W生歸類識字,進而理解詞語的意思。在教師的幫助下掃清閱讀障礙之后,可以設置一個問題“課文是從哪些方面來介紹松鼠的?”,要求學生圍繞這個問題在進行閱讀,以這種循序漸進的方式,讓學生從字,到詞,再到整篇課文,便能夠更好的理解課文的內涵,從而提升其閱讀理解能力。
個性化閱讀是實施個性化教育的主要途徑,同時也有助于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在閱讀教學中,我們需要尊重每個學生的感受,畢竟每一個學生在閱讀時都會有自己的側重點,他們在理解的過程中,都與學生自身的知識水平、生活經驗、閱讀習慣等等有著密切的關系。即便是同一篇文章,在同一個教師的指導下,不同學生對其也有不同的情感體驗。其實,生活中的所有體驗都需要學生自己去親身經歷才有收獲,要讓學生結合自己的感受實施個性化朗讀,從而加強對課文的理解。
例如,在教學《蝙蝠與雷達》這篇課文,小學生對于蝙蝠這種具有神秘感的動物非常感興趣,加之課文主題是蝙蝠與雷達的關系,更加具有吸引了。因此,教師可以隨即設置問題:蝙蝠的活動方式奇異在什么地方呢?并且要求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思考蝙蝠和雷達之間有什么關系。當有的學生閱讀到“蝙蝠,能夠在夜間飛行,還能捕捉飛蛾和蚊子,它飛行起來……難道它的眼睛特別敏銳,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東西嗎?”心里就產生了疑惑,在漆黑的夜里我們什么都看不到,為什么蝙蝠能夠看清東西,難道它的眼睛會自帶燈光;還有的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了解到蝙蝠的飛行速度那么快,卻從來沒有見過它撞著什么對東西,實在讓人感到奇怪。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積極展開豐富的想象,讀出了自己的感受與疑惑。而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不同體驗,引導學生深入閱讀,從課文中科學家所做的三次實驗,了解到蝙蝠夜間飛行原來不是靠的眼睛,而是利用嘴巴與耳朵,從而與雷達聯系起來,加強對課文的理解。
閱讀應該跳出課本,拓寬學生的視野。結合低年級學生的特點,小學語文教師應該為他們多推薦一些童話故事、奇幻故事以及神話故事等等,這樣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而且可以豐富他們的課余生活。結合中年級小學生的特點,應該讓學生盡量多接觸一些現代文學作品,例如:魯迅、老舍、冰心、巴金等等著名作家的文學作品,為了能夠加強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有必要在學生閱讀之后在班級中開展讀書討論的活動,促使學生分享自己的讀書經驗。結合高年級學生的特點,有必要適當的進行提升,可以推薦學生閱讀我國古代名著或者一些國外的經典名著,例如:《四大名著》、高爾基先生的《人生三部曲》以及非常經典的《哈姆雷特》等等。拓展課外閱讀,目的是讓小學生能夠有更多的文學經歷,從而為學生后續(xù)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閱讀理解能力的提升打下堅實的基礎。在具體閱讀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形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意識,要求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善于做好筆記,直至能夠養(yǎng)成良好的讀書習慣。通過課外閱讀,學生拓展了視野、增長了知識,慢慢地學會了發(fā)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提升自身對閱讀的理解能力。
[1]戰(zhàn)麗榮.淺談如何上好小學語文閱讀課[J/OL].中國培訓:1-2.
[2]唐小瓊.淺析小學語文閱讀理解能力訓練策略選擇[J].新課程(中),2017,(03):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