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瑞
摘要: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在學習化學過程中,要勤于思考,善于發(fā)現(xiàn),教學資源中不僅包含學生應學習的知識和技能,還蘊含知識形成和發(fā)展的過程,教學理念應強調:"研究性學習、參與性學習、體驗性學習和實踐性學習"。對此,筆者在長期的教學實踐過程中,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關鍵詞:高中化學;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8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2-0128-01
1.保持有效的教學理念
20世紀上半葉,西方的教學科學化運動出現(xiàn)了有效教學的理念,這一概念新奇,引發(fā)起教育界的關注,有效教學是藝術教學,是人文教學,也是科學,教學。這一理念在20世紀以前,西方教育理論一直備加推崇。保持有效的教學理念,教學效果良好。教學有效性以學生的進步和發(fā)展為最高目標,教師關心學生,愛護學生,時刻密切關注學生的發(fā)展,樹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努力讓學生通過自身努力,能夠自主學習,增強學習的有效性,盡最大的力量提高教學效率。教師要熟悉并掌握學生的特點,發(fā)現(xiàn)學生的潛能,根據(jù)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因材施教,安排教學,做到有的放矢。
2.仔細備課
備課是上好一堂課的關鍵,是實現(xiàn)有效課堂教學的第一步,備課要多做準備,備課內容要廣泛、豐富,教具、教材、板書一應俱全。在讀懂教材的基礎上,了解教材的主要思想,要總結其特點,備課的時候,要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和個性特點。備課要體現(xiàn)化學教學特點,個人教學特色,總之,備課為教學服務,要利于學生成長,也要利于教師自身發(fā)展。
3.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
有的學生對學習成績看法存在偏頗,考了好的分數(shù)就喜笑顏開、洋洋自得,分數(shù)低就愁眉苦臉、唉聲嘆氣。當然這與傳統(tǒng)的觀念有關,也因為教師和家長長期以來的偏見,但是,分數(shù)長期以來對學生有影響力,影響學生的情緒,一旦成績不好,就會焦慮不安,這是由于缺乏對化學學習本身的興趣和動機造成的。做為教師,要時時刻刻注意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能動性,鼓勵他們學習要有持久性,要有獨立思考的習慣,要有獨立做試驗的能力。
每一個學生都是獨特的人,也是一個完整的個體。是一個整體或者大家庭的一份子。做為教師,要注意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給學生以鼓勵和肯定,給予學生能夠良好的發(fā)展個性力量的舞臺,拓展學生發(fā)展空間,挖掘學生的潛能。
4.激發(fā)學生的自學能力
在教學中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到認知活動的主體是學生。給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要想較好地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就要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自學方法的指導和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使學生通過學會達到會學。自學能力是一種比較綜合的獨立學習的能力,它是多方面能力的綜合。在化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可以具體化為兩個方面:一是重視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指導學生掌握科學的閱讀方法;二是著重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的訓練。閱讀能力是自學能力的基礎,教師應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地引導學生進行閱讀訓練,教材與課堂教學相配合,既起到課前預習的作用,又能使自學成果在課堂上及時得到驗證,從而增強學生的自學信心和激發(fā)學生的自學樂趣。
知識固然重要,但科學的方法比知識更重要,掌握了科學的方法無異于拿到了開啟知識的金鑰匙。因此,教學中不僅要指導學生自學,還須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的訓練。
5.培養(yǎng)學生主動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
向課堂要質量是各學科教育工作者一致為之奮斗的目標,化學當然也不例外。傳統(tǒng)單純的注入式教學已被否定,取而代之的是講實效、講規(guī)律的日益更新的科學教學模式?,F(xiàn)代教學相對傳統(tǒng)教學而言,更講究教與學的平衡,更強調知識傳輸方式的科學性與系統(tǒng)性。教師的教學應能使學生懂得多、明白得快、掌握知識牢固以及駕馭知識的能力強。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具備淵博的知識、豐富的教學經驗,而且更應該注意把握時代動脈,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主動學習,使學生不僅樂學、好學而且會學。只有建立在學生主動學習的基礎上,才能談得上進一步發(fā)掘學生的思維能力,才能談得上"教學相長",我們才有向社會、向國家輸送新世紀需要的人才苗子的可能。筆者在化學教學中,緊緊把握這一方向,在教學中注意在"使學生學"上下功夫,在使學生好學、會學并且不斷增強學生學習信心和培養(yǎng)學生各種能力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經過多年的實踐,筆者輔導的學生在近年的全市中學生化學競賽初賽中,多名學生獲獎。
綜合上述,用現(xiàn)代教育思想和教育技術改革教學方法是極富發(fā)展前景的探索和促進教育現(xiàn)代化的活動,它的宗旨和任務就是促進基礎教育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為國家、為民族培養(yǎng)新時代的高素質人才,為二十一世紀的經濟競爭、科技競爭、軍事競爭和綜合國力競爭服務。探索教育現(xiàn)代化、探索教學改革,是我們每個教育工作者的一項責任和使命,讓我們共同努力,為教育創(chuàng)造更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