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興力
東北民歌是對流傳于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的漢族小調的統(tǒng)稱,其發(fā)生和產生具有其鮮明的地域特點,所謂一方水土養(yǎng)育一方人,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和人文環(huán)境造就了東北民歌鮮明的藝術特點。東北民歌的發(fā)展深受東北的地方戲——二人轉的影響,大致可以分為粗獷豪放的抒情小調和輕快詼諧的說唱小調,具有明顯地方色彩,音調高亢、短小精干、簡單敘事、節(jié)奏歡快、朗朗上口。
一、藝術特點
東北民歌從節(jié)奏上來看,東北的民歌多為2/4或4/4拍子,且節(jié)奏形態(tài)較為單純,一般可以分為平均型、切分型、長短型,而三拍子民歌較為少見。東北民歌的調式5聲、6聲、7聲音階都有,但一般以5聲為基礎,最常見的微調式、宮調式。東北民歌的另一特點在于調式交替較多。東北民歌中會出現(xiàn)很多色彩感很強的小三度音程,如《回娘家》、《盼晴天》等,也會出現(xiàn)一些大跳音程,如《瞧情郎》等,這種音程上的特點與南方民歌婉轉的多級漸進、環(huán)繞的音程形成了鮮明的地域對比。
東北民歌的襯腔和襯詞是東北民歌極具特色的要點之一,在東北民歌中反復出現(xiàn),其作用總體說起來有以下幾種:連接作用,增強音樂的流動性和連續(xù)性(如《月牙五更》);渲染情緒,能夠活躍氣氛,增強歌曲的色彩感(如《小看戲》);提高完整性,補全已經正詞唱完但音樂還不完整的部分(如《瞧情郎》)。東北民歌的潤腔最常用的是鼻音和抖音,其中鼻音與山東民歌的某些特點相近,這與當年山東人闖關東的人口遷徙有密切關系,但區(qū)別在于山東民歌總多以an或ang為主完全的鼻腔共鳴形式唱出潤腔,東北民歌則以a為主,是以鼻腔和口腔共鳴相結合的演唱方式;東北民歌還經常出現(xiàn)擻音,其特點是頻率較快幅度較小,俗稱小抖,靠氣息大小的微弱變化完成演唱。
東北民歌深受其姐妹藝術形式——二人轉的影響,唱歌時常搭配跳舞,通常使用扇子或手絹伴舞,歌舞都是同一人完成,要求既有一定的演唱水平還要求有一定的舞蹈基礎(特別是扇子和手絹),演出氛圍熱鬧非凡,展現(xiàn)了東北民歌“活潑”、“俏皮”、“逗”、“浪”的藝術特點。這種表演當時也是起源于東北冬季天冷,東北人民冬季長期“貓窩”,各種藝術形式都必須以室內為主,也就注定了不可能像陜北民歌那種大型陣勢,多以2個人為主,搭配一些不需要太大場地的舞蹈形式,如原地的手絹和扇子舞等,但同時也必須達到熱鬧讓觀眾從視覺和聽覺雙方面得到滿足的藝術效果。
二、藝術價值
東北民歌表達了東北人民勇敢的精神、勤勞的作風及火熱的情懷。它凝聚著東北人民的智慧,是關東人民的杰作,東北民歌在我國的民間歌曲中占有重要地位,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一是東北民歌深受人們的喜愛。由于東北民歌自身的鄉(xiāng)土性、敘事性和幽默性,收到了全國老百姓的喜愛,可以說是最接地氣的一種藝術形式。東北民歌表達了東北人民爽朗火大、勤勞以及似火的熱情,這一情懷也在全國范圍內被廣泛接受。
二是東北民歌促進了“二人轉”及東北大秧歌的發(fā)展。傳統(tǒng)音樂的五大類(即民歌、歌舞音樂、說唱音樂、戲曲音樂、民族器樂)從來都是互相影響和吸收,互相豐富互相促進的關系。但從基本的方面看,民歌又是其他各種音樂的基礎。東北民歌也影響促進了東北的二人轉、東北大秧歌。東北民歌可以說和二人轉、東北大秧歌都是姐妹藝術形式。東北民歌的發(fā)展同時不僅推進和促進了東北當地其他藝術形式的發(fā)展,更是推動了我國民族歌曲和傳統(tǒng)戲曲的整體發(fā)展。
三是經典器樂曲源于東北民歌。獨奏曲《賽馬》與《江河水》20世紀60年代初問世以來,風靡全國,轟動海外,成為我國二胡的經典曲目。其中《江河水》這首樂曲是黃海懷將同名的東北民歌《江河水》移植改編為二胡獨奏曲,該曲悲憤的旋律如泣如訴,催人淚下。此曲和《賽馬》直到今天,仍然盛傳不衰。而《江河水》已被選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之中。又有許多演奏家將東北民歌《搖籃曲》、《回娘家》、《月牙五更》分別改編為小提琴曲、嗩吶獨奏、板胡曲及爵士樂等,讓人耳目一新。隨著現(xiàn)代化的電聲樂隊的發(fā)展,東北民歌又有新的演繹,為東北民歌注入了新的生機。
四是東北民歌的精髓滋潤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八十年代創(chuàng)作的歌曲《我愛你塞北的雪》描繪了萬里雪飄的北國風光,塑造了北方人純潔、崇高的精神境界,旋律寬廣而婉轉?!妒宓脑铝痢焚濏灹塑娙思败娙说钠拮訛樽鎳剡叿?,甘于奉獻的精神,旋律優(yōu)美而細膩。還有《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想給邊防軍寫封信》、《遼河水從我家門前走》這些歌曲,一問世就深受人們的喜愛,廣為傳唱,家喻戶曉,如今已成為經典之作,久唱不衰。細細品味,旋律中都吸收了東北小調的味兒。這些作品的作者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也許是有意的,也許是無意的,但是,這種藝術精髓已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在黑土地上成長起來的藝術家們的創(chuàng)作。新時代,《大遼河》、《東北人都是活雷鋒》、《家在東北》這些創(chuàng)作歌曲唱遍大江南北,也無不吸收了東北民歌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