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鉤
今日,我們提出要“實施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振興工程,豐富春節(jié)、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等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內(nèi)涵,形成新的節(jié)日習俗”,說到振興傳統(tǒng)節(jié)日,有必要來看看宋朝人是如何過節(jié)的。
宋朝應該是法定節(jié)假日最多的歷史時期。據(jù)宋人筆記《文昌雜錄》,納入國家法定節(jié)假日的節(jié)日包括:元日、寒食、冬至各七日,天慶節(jié)、上元節(jié)同;天圣節(jié)、夏至、先天節(jié)、中元節(jié)、下元節(jié)、降圣節(jié)、臘各三日;立春、人日、中和節(jié)、春分、社(春社)、清明、上巳、天祺節(jié),立夏、端午、天貺節(jié)、初伏、中伏、立秋、七夕、末伏、社(秋社)、秋分、授衣、重陽、立冬,各一日;上中下旬各一日……屆時“百司休務焉”。
可以看出,宋代的法定節(jié)假日主要有兩大類:一是元日(春節(jié))、寒食、冬至等傳統(tǒng)大節(jié);一是“天慶節(jié)”“天圣節(jié)”“先天節(jié)”“降圣節(jié)”“天貺節(jié)”幾個官方設立的政治性節(jié)慶日。遇到這些法定節(jié)日,宋朝政府都會放假若干天。再加上每月三天的旬休,宋朝人一年當中共有100多天的節(jié)假日,與今日的節(jié)假日(含周六、周日)天數(shù)差不多。
【春節(jié):履新之吉】
一元復始,萬象更新。正月初一元旦(春節(jié))是農(nóng)歷年的開端,也是一年當中第一個隆重的節(jié)日。
過年當然離不開年貨。時序一進入臘月,宋朝人就開始準備年貨了:家家戶戶用豬肉、羊肉、魚肉腌制臘味;商鋪競相兜售新年日歷、大小門神、桃符、鐘馗、狻猊、虎頭及金彩縷花、春帖幡勝等;小販則沿街叫賣“錫打春幡勝、百事吉斛兒”等,以備元旦懸于門首,“為新歲吉兆”。
臘月的最后一天是除夕。這一天,士庶“不論大小家,俱灑掃門閭,去塵穢,凈庭戶,換門神,掛鐘馗,釘桃符,貼春牌,祭祀祖宗,遇夜則備迎神香花供物,以祈新歲之安”。這套習俗,至今在廣東潮汕一帶仍得以完整保留下來:過年前,家家戶戶都要灑掃門庭,叫“掃除”;都要貼門神、春聯(lián)、年畫;都要在除夕這天祭拜天地、社神、祖先,這叫做“團年”。
吃過年夜飯之后,宋朝的城市便迎來了徹夜不眠的大年夜,“士庶之家,圍爐團坐,達旦不寐,謂之‘守歲”。孩子們跑到外面,繞街唱兒歌:“賣癡呆,千貫賣汝癡,萬貫賣汝呆,見賣盡多送,要賒隨我來。”這叫做“賣癡呆”,兒童以此相戲謔,也寄托人們希望來年“變得聰明”的意愿。近代廣州仍有類似風俗,不過不是“賣癡呆”,而是“賣懶惰”。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今天許多地方還保留著過年放鞭炮、煙花的風俗習慣,這一風俗應該是從宋代開始形成的,因為那時火藥的技術已頗為成熟,可以用來制成炮仗、煙花,以圖熱鬧與喜慶。宋朝的除夕之夜,要算宮禁之內(nèi)的炮竹最響,“禁中爆竹山呼,聞于街巷”?;适沂褂玫呐谡滩坏懥粒煨鸵卜浅HA麗,常常制成人物、果子的樣子,甚至做成屏風,“外畫鐘馗捕鬼之類,內(nèi)藏藥線”,點燃后可連響百余聲。民間市井,也是燈燭煙花“紅映霄漢;爆竹鼓吹之聲,喧闐徹夜”。
正月初一,新年伊始,宋人謂之“元旦”“元日”。這一天,市民“不論貧富,游玩琳宮梵宇,竟日不絕。家家飲宴,笑語喧嘩,此杭城風俗,疇昔侈靡之習,至今不改也”;即使是生活貧困的市民,過年了,也要穿上新衣,把酒相酬。
正月初七之后,年算是過完了。不過在宋朝,節(jié)日的氣氛并未消散,反而越來越濃厚,因為,一個更熱鬧、更盛大的傳統(tǒng)大節(jié)——元宵節(jié)即將來臨。
【元宵:天子與民同樂】
說起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我們必會想到鬧花燈。元宵放燈的習俗興于唐而盛于宋。唐代放燈時間為三天(從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六),趙宋立國后,宋太祖于乾德五年正月下詔,將元宵放燈時間延長至正月十八,共有五天。南宋淳祐年間,又增為六夜,從正月十三日就開始放燈。
而元宵放花燈的節(jié)日氣氛,老早就開始醞釀了。才過了冬至,在京城宣德門前的御街上,官府早已用竹木搭好了用于放燈的棚樓,高十六丈,闊二百六十五步,中間豎立著一塊巨型木牌,上書八個金色大字“宣和彩山,與民同樂”。棚樓極是華麗,飾以鮮花、彩旗、錦帛,掛著布畫,“皆畫神仙故事,或坊市賣藥賣卦之人”,這種棚樓叫做“山棚”。
從山棚到皇城宣德門,有一個大廣場,官府在廣場上用棘刺圍成一個大圈,長約百余丈,叫做“棘盆”。棘盆內(nèi)搭建了樂棚,教坊的藝人就在這里表演音樂、百戲,游人站在外圍觀賞。御街兩廊,每天都有民間藝人表演各種娛樂節(jié)目:魔術、雜技、說唱、歌舞、雜劇、蹴鞠、猴戲、猜燈謎,“奇巧百端,日新耳目”。
到了元宵放燈之期,山棚萬燈齊亮,“金碧相射,錦繡交輝”。上面站著身姿曼妙的歌妓美女,衣裙飄飄,迎風招展,宛若神仙?!叭f街千巷,盡皆繁盛浩鬧”,“諸坊巷、馬行、諸香藥鋪席、茶坊酒肆,燈燭各出新奇”,有燈球、燈槊、絹燈籠、日月燈、詩牌絹燈、鏡燈、字燈、馬騎燈、鳳燈、水燈、琉璃燈、影燈等,燈品之多,讓人目不暇接。觀燈游樂的男男女女,徹夜不眠,“都民仕女,羅綺如云,蓋無夕不然也”。
宋朝元宵節(jié),講究的是天子與萬民同樂。因此,每年的正月十四(或十五,或十六)之夜,皇帝都要乘坐小輦,臨幸宣德門,觀賞花燈。宣德樓下早已搭好一個大露臺,諸色藝人在露臺上表演相撲、蹴鞠、百戲等節(jié)目,皇帝坐在樓上欣賞表演,“宮嬪嬉笑之聲,下聞于外”;“萬姓皆在露臺下觀看”,先到宣德門下的市民,得以近距離一睹龍顏。
宋徽宗宣和年間,正月十五之夜,皇室還會在皇城端門擺出御酒,叫“金甌酒”,由光祿寺近千名工作人員“把著金卮勸酒”?!澳强礋舻陌傩?,休問貴富貧賤老少尊卑,盡到端門下賜御酒一杯”。侍衛(wèi)呼喝提醒游人:“一人只得吃一杯!”
放燈期間,每至傍晚,官府還要差人到各家各戶詢問:點燈的油燭是否夠用。若不夠,官府“各給錢酒油燭,多寡有差”,領取酒、燭到升旸宮,領取錢到春風樓。
南宋時,每到元宵放燈的最后一夜,即正月十八日晚上,臨安府尹還要出來拜會市民。
每當這時,府尹大人坐著小轎,在舞隊的簇擁下,招搖過市。臨安政府的“吏魁”跟在小轎后,背著一個大布袋,里面裝的都是“會子”(紙幣),每遇到在杭州城做生意的商民,便給他們派錢,每人數(shù)十文,祝他們新年生意興隆。有一些狡黠的小商人,用小托盤放著梨、藕數(shù)片,在人群中鉆來鉆去,重復領賞,官府也不去計較。
【清明:不負春光】
元宵收燈之后,宋朝市民有出城探春的習慣,到了清明時節(jié)前后,更是形成踏春的熱潮。歷書說:“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正是萬物滋長的好時節(jié)。
汴京郊外,是一大片的田野、園苑、山林,每至清明時節(jié),野外熱鬧如同市肆,“四野如市”,“游人士庶,車馬萬數(shù)”。踏春的人們“往往就芳樹之下,或園囿之間,羅列杯盤,互相勸酬,抵暮而歸”。宋初的詩人晏殊看著春天里絡繹不絕的游人,曾寫下詩句:“王城五百車馬繁,重帷黕幕紛郊原。游人得意惜光景,恣尋復樹登高軒。”
女孩們也不想躲在深閨,被春光忘卻,她們要打扮得光鮮靚麗,出門賞春。士大夫家庭的女子講究一些,乘坐著小轎,但轎簾拉開,以便讓春光入懷,轎子上還插滿了剛剛采摘的鮮花。青樓女子更是不想辜負這春色,騎著毛驢、披著涼衫到山野中訪春。一群年少的風流子弟,騎著駿馬,輕衫小帽,跟在麗人后面,追逐春光。還有幾個紋身的惡少年,“用短韁促馬頭,刺地而行”,“呵喝馳驟,競逞駿逸”,大概是想以此吸引佳人的注意吧。
為方便市民游春,每年的清明時節(jié),從農(nóng)歷三月一日至四月八日,宋王朝的一部分皇家林苑都會向市民開放,“許士庶游行”;林苑內(nèi)的一部分宮殿也是“不禁游人”,里面任藝人表演,商人貨賣、博彩,游客賞玩、嬉戲。
在開放期間,宋朝政府還會在皇家林苑“金明池”舉辦盛大的水戲表演。精明的商家則早已搶先在“金明池”岸邊搭起彩棚,租給游客,并在園內(nèi)開設了“酒食店舍、博易場戶、藝人勾肆、質(zhì)庫”,游人可以來這里吃喝玩樂,累了就在酒店里開個房,錢花光了可以到質(zhì)庫典當借貸。因此,清明時節(jié)到皇家林苑探春,便成了汴京市民的習俗,“雖風雨亦有游人,略無虛日矣”。
宋朝人的私家園林,通常也會在清明時節(jié)對外開放、任人游覽,而且不收取門票。不過游客有時也會給看管園林的園丁一點小費,多少隨意,叫做“茶湯錢”——大概園丁還向游人提供茶水。宋人愛花,三月(農(nóng)歷)牡丹花開,有些私家園圃繁花似錦,四方伎藝云集,眾人攜帶著小酒,爭入園圃游賞,玩至興起,“上下池臺間引滿歌呼,不復問其主人”。
【端午:驅(qū)瘟辟邪】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的春天過去了,天氣漸熱。農(nóng)歷五月初五的端午節(jié)是夏季的一個大節(jié)。
此時百花盛放,宋朝人在端午節(jié)前后,家家皆插鮮花。《西湖老人繁勝錄》說:從五月初一開始,杭州城內(nèi)外“家家供養(yǎng),都插菖蒲、石榴、蜀葵花、梔子花之類”,“雖小家無花瓶者,用小壇也插一瓶花供養(yǎng),蓋鄉(xiāng)土風俗如此。尋常無花供養(yǎng),卻不相笑,惟重午不可無花供養(yǎng)。端午日仍前供養(yǎng)”。以至于有的花農(nóng),“一早賣一萬貫花錢不啻。何以見得?錢塘有百萬人家,一家買一百錢花,便可見也”。
端午之日,宋朝人家家戶戶都要在門楣懸掛葵花、薄葉、艾草等物,諸宮觀這一日也“以經(jīng)筒、符袋、靈符、卷軸、巧粽、夏橘等送饋貴宦之家”,市井上的僧道,亦會送人符篆之類。五月五日午時,宋人又有“采艾柳桃蒲,揉水以浴”的習慣,認為取“午時水”沐浴之后,一年疫氣不侵。大人還會用絲線制成“百索”,用艾葉剪成虎形的“艾虎”,給小孩子隨身佩帶。
不管是門首懸掛的艾草,還是寺院贈送的符篆,抑或是小孩子佩帶的“百索”,都被認為是祛邪之物。大概在宋朝人的觀念中,端午節(jié)過后,便是炎炎夏日,容易流行疫病,所以需要用這些祛邪之物驅(qū)趕瘟氣。
宋代的湖湘一帶,已經(jīng)形成了端午時節(jié)賽龍舟的習俗,賽龍舟也被宋人賦予祛邪的內(nèi)涵。驅(qū)瘟辟邪,正是宋朝端午節(jié)的重要主題。
【七夕并非“情人節(jié)”】
到了農(nóng)歷七月初七,宋朝人又迎來一個熱鬧的節(jié)日——七夕。
其實七夕的熱鬧氣氛,從七月初一就開始了。北宋時,汴京“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南宋人則喜歡在七夕“數(shù)日前,以紅雞、果食、時新果品互相饋送”,到七夕夜華燈初上時分,“傾城兒童女子,不論貧富,皆著新衣”。
七夕是女兒節(jié),或者說是乞巧節(jié),節(jié)日主題是展現(xiàn)“心靈手巧”。七夕之夜,宋朝的姑娘們要制作各種奇巧的小玩意,向織女星乞求智巧,“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乞巧”之時,尋常人家要灑掃庭院,富貴人家還會大擺宴席,在庭院中搭起彩樓,叫做“乞巧樓”;樓閣上擺滿各種精巧小玩意、精美食品,女孩們望月穿針,焚香列拜。宋朝時,姑娘間流行一種很有意思的乞巧方式:捉一只小蜘蛛,關在小盒子里,七夕次日再打開盒子,看蜘蛛結出的網(wǎng),如果蛛網(wǎng)圓正,則表示“得巧”,意味著姑娘們獲得了紡織的巧智?!捌蚯伞敝螅媚飩冞€會互相贈送小工藝品,彼此送上美好祝福。
七夕期間,應節(jié)上市的商品也多是奇巧的玩具。北宋時的汴京,“七月七夕,潘樓街東宋門外瓦子、州西梁門外瓦子、北門外、南朱雀門外街及馬行街內(nèi),皆賣‘磨喝樂,乃小塑土偶耳。悉以雕木彩裝欄座,或用紅紗碧籠,或飾以金珠牙翠”。南宋杭州也一樣,“七月七日謂之七夕節(jié)……內(nèi)庭與貴宅皆塑賣‘磨喝樂,又名‘摩羅孩兒,悉以土木雕塑,更以造彩裝襕座,用碧紗罩籠之,下以桌兒架之,用青綠銷金桌衣圍護,或以金玉珠翠裝飾尤佳”。這個“磨喝樂”,是宋代最流行的泥娃娃,其地位相當于今日的芭比娃娃。同芭比娃娃一樣,“磨喝樂”制作精良,身材、手足、面目、毛發(fā)栩栩如生,也配有漂亮的迷你服裝。
除了“磨喝樂”,商家在乞巧節(jié)前還會隆重推出其它精巧的玩具,如以黃蠟鑄成的“鳧雁、鴛鴦、鸂鶒、龜魚之類,彩畫金縷”,叫做“水上浮”;又有“以小板上傅土,旋種粟令生苗,置小茅屋花木,作田舍家小人物,皆村落之態(tài)”,叫做“谷板”;將瓜類雕刻成各種花樣的,叫做“花瓜”;又有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放于磁器內(nèi),放水浸泡之,而后生芽數(shù)寸,“以紅藍彩縷束之”,叫做“種生”。這些新奇玩意兒,都在大街鋪設彩幕貨賣。
今天的紅男綠女,好像也過七夕,不過都是將七夕理解成了情人節(jié),大概是因為看到七夕與牛郎織女的傳說有關吧。但實際上,七夕跟情人節(jié)毫無關系(宋代倒有一個情人節(jié),那就是元宵節(jié)),恰恰相反,過去民間談婚論嫁,還要有意避開七夕:“七月七日,迎親嫁女避節(jié)?!睘楹??牛郎與織女有情人終成眷屬,卻兩地分居,天各一方,一年才能見面一次。將七夕當情人節(jié)過,不智。
【中秋:拜月祈愿】
炎夏將盡,金風送爽。秋天里的傳統(tǒng)大節(jié)就是中秋了。說起來,中秋作為一個節(jié)日,還是在宋代形成的。盡管中秋賞月的風俗古已有之,大概因為秋高氣爽,月色最美,最宜賞月,不過在宋代之前,中秋只是表示節(jié)氣,并沒有固定在八月十五這一天,而且尚不是節(jié)日。宋朝時,政府才“以八月十五為中秋節(jié)”。
宋人過中秋,家家必飲酒。因為中秋正是新酒上市的時節(jié),各個酒店裝飾一新,沽賣新酒,到八月十五這日中午前,酒家的酒都售完了,便放下酒簾子,不再做生意,回家歡度佳節(jié)。
賞月當然是中秋節(jié)的保留節(jié)目。北宋時,“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絲篁鼎沸。近內(nèi)庭居民,夜深遙聞笙竽之聲,宛若云外”。南宋時也是如此:“此際金風薦爽,玉露生涼,丹桂香飄,銀蟾光滿。王孫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樓,臨軒玩月,或開廣榭,玳筵羅列,琴瑟鏗鏘,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歡?!?/p>
賞月時,宋朝人還要拜月祈愿,愿望主要有三:讀書人“愿早步蟾宮”,科考高中;女孩子“愿貌似嫦娥”;已婚夫婦愿多生貴子。
如此佳節(jié),戶戶歡慶,夜市當然要通宵營業(yè)。周密《武林舊事》載,“御街如絨線、蜜煎、香鋪,皆鋪設貨物,夸多競好,謂之‘歇眼。燈燭華燦,竟夕乃止”。吳自牧《夢粱錄》也載,“此夜天街賣買,直到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晚不絕。蓋金吾不禁故也”。
【冬至:祭天祭祖】
季節(jié)變換,轉(zhuǎn)眼已是冬天。宋朝人的冬季有一個大節(jié),那就是冬至。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載:“十一月冬至,京師最重此節(jié),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
從節(jié)氣上說,冬至過后,陽氣漸長,正是萬象更新之始,意義非同一般。因此,宋人對冬至的重視,半點不亞于過春節(jié)。這一天,不管大人還是小孩,都要穿戴整齊、光鮮,慶賀往來;朝廷也要舉行大朝會,慶賀節(jié)日;政府還會放開賭禁三天,一如春節(jié)。于是三天之內(nèi),京師的店鋪一概停業(yè)過節(jié):“店肆皆罷市,垂簾飲博,謂之‘做節(jié)?!?/p>
宋人過冬至的主題是“祭祀”:太廟行“薦黍之典”,朝廷命宰執(zhí)祀于圜丘;尋常人家也要在這一天享祀先祖,祭品通常為餛飩,因此宋人又有“冬餛飩,年馎饦”的諺語,富貴之家求奇,餛飩會做成十幾種顏色,謂之“百味餛飩”;到了冬至的凌晨,朝廷太史官還要“觀云氣以卜休祥”;民間各個寺廟,也是香火興盛。
冬至最盛大、隆重的祭祀,當屬君主親祭的“南郊祭天大典”。祭天通常是“三歲一親郊”,即每三年天子赴南郊親祭一次。作為國家級祭禮的祭天大典,宋代的南郊之禮,場面特別盛大,儀式特別隆重,上至君主,下至百官,常常是上萬人的排場。郊祭之日,“御路數(shù)十里之間,起居幕次,貴家看棚,華彩鱗砌,略無空閑去處”,開封的市民們都爭相去圍觀龍顏。
每遇南郊大禮之年,朝廷還要提前兩個月在宣德門廣場“教車象”,即訓練大象車隊。因為南郊之禮,通常會使用“車象”的儀仗。經(jīng)過訓練,大象行至宣德樓前,懂得“團轉(zhuǎn)行步數(shù)遭成列,使之面北而拜,亦能唱喏”。馴象之日,住在宣德門外的“戚里、宗室、貴族之家,勾呼就私第觀看,贈之銀彩,無虛日”。此時,宣德門外的御街也特別熱鬧,游人如織,商販們賣用土木粉末捏成的玩具小象,或賣紙畫,“看人攜歸,以為獻饋”。
到了清末民初之際,隨著帝制的終結,祭天之禮也退出了歷史舞臺。不過歷史地看,古代社會的天子祭天大典,有其不可抹殺的意義,典禮所表達的乃是世俗君王對上天的敬畏之心,以及為天下蒼生祈求風調(diào)雨順的愿望。
如果我們穿越回去,伴隨著宋朝人走過春夏秋冬,便會發(fā)現(xiàn),在宋朝,一年四季都有佳節(jié),每一個節(jié)日都有著不同的內(nèi)涵與儀式。比如,元日(春節(jié))的節(jié)日內(nèi)涵是賀春履新;元宵的節(jié)日內(nèi)涵是歡快、熱鬧、官民同樂。沒有文化內(nèi)涵的節(jié)日必定是空洞的,而節(jié)日的文化內(nèi)涵又需要通過特定的節(jié)日儀式表達出來。
因此,當提到振興春節(jié)、元宵、清明、端午、中秋等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時,我們需要重建并豐富傳統(tǒng)節(jié)日的內(nèi)涵,傳承并創(chuàng)新傳統(tǒng)節(jié)日的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