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燕
音樂活動是學前教育課程體系中的重要內容,多年來,世界各國都非常重視兒童音樂教育模式的發(fā)展研究。像德國的奧爾夫、瑞士的達爾克羅茲等兒童音樂教育理論都是以游戲方式為基礎,對兒童進行音樂素質的培養(yǎng)。游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也是他們最喜愛的活動……
音樂活動是學前教育課程體系中的重要內容,多年來,世界各國都非常重視兒童音樂教育模式的發(fā)展研究。像德國的奧爾夫、瑞士的達爾克羅茲等兒童音樂教育理論都是以游戲方式為基礎,對兒童進行音樂素質的培養(yǎng)。游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也是他們最喜愛的活動,是他們和周圍世界互動、學習的基本方式,在游戲中孩子們處于積極主動的狀態(tài),對其運動器官的發(fā)展,各種心理過程的發(fā)展,以及個性品質的形成都有積極的意義。
因此,幼兒音樂教育游戲化能真正滿足幼兒對音樂元素學習的需要,將游戲作為幼兒園音樂活動的基本形式,融入幼兒園的音樂教學中,讓孩子們在游戲中體驗音樂氣息、獲得音樂知識;在學習中體驗游戲過程的快樂,孩子們得到的不單單是美的體會,更是在智力、身體、個性、情感、社會性等多方面的和諧發(fā)展。
多年來,我園始終堅持“全面育人發(fā)展特色”的教育理念,通過對幼兒園音樂教育游戲化教學實踐的研究,我們發(fā)現在音樂活動游戲化過程中,始終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形式化與低效化等問題。關注游戲的外在形式忽視游戲的基本精神;注重教師自身的教育意圖忽視幼兒的需求與能力差異;注重游戲的情境性忽視挑戰(zhàn)性與創(chuàng)新性,等等。我認為,導致上述問題普遍存在的主要原因是教學目標的制定簡單、教學內容的選擇單調、互動形式的手法單一所導致的。教師們只有明確游戲的核心特性,尊重兒童的文化需求與個體差異,選擇多元化的音樂活動內容,將游戲與音樂有機融合,不斷提升教育機智與教學個性,才能增強音樂教育游戲化的有效性與適宜性,只有注重指導與策略,才能提高幼兒參與音樂活動的熱情。
一、明確游戲活動的核心
游戲包含著豐富的快樂體驗,樂趣是游戲必須具備的品質,是游戲的內在功能,正是源于游戲的興趣性、自主性、愉悅性、活動性的特征,幼兒才能在游戲中成為真正的孩子。只有在教育活動中保持游戲的這些特質,才能培養(yǎng)富有游戲性的兒童,這是兒童發(fā)展的原動力,正如布約克沃爾德所認為,“人類從生命一開始到生命的結束,始終保持游戲的能力是性命攸關般重要的”。音樂、游戲、兒童因為快樂而緊密聯系在一起,他們與快樂的體驗密不可分,因此我們教師在組織活動過程中,不要過多地干涉、限制幼兒的行為,應當為孩子們提供充足的準備材料,讓他們在自由、自在、自主的游戲化音樂活動中,享受快樂的音樂之旅,追求身心的愉悅與成長的幸福。
二、尊重個體差異的需求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中指出,我們要始終遵循幼兒的發(fā)展規(guī)律和學習特點。珍視幼兒生活和游戲的獨特價值,充分尊重和保護其好奇心和學習興趣,創(chuàng)設豐富的教育環(huán)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尊重幼兒發(fā)展的個體差異。既要準確把握幼兒發(fā)展的階段性特征,又要充分尊重幼兒發(fā)展連續(xù)性進程上的個別差異,支持和引導每個幼兒從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發(fā)展的原則。幼兒有著自己的文化,有著自己的邏輯、規(guī)則與獨特的文化需求。游戲,作為兒童生活和兒童文化的一個自然而重要組成部分,它實際上是兒童存在的一種形式,是幼兒生存的一種狀態(tài)。整體感知和反應、詩性邏輯、游戲精神構成了兒童文化的基本特征。3-6歲的幼兒正處于感覺探索階段,成人應在游戲化音樂活動中為幼兒提供充分的感覺探索,以培養(yǎng)幼兒的自我調控能力和元認知能力,最終促進幼兒游戲性的發(fā)展。
我們必須順應幼兒的特點與需要,把游戲、音樂、情境等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引導幼兒對音樂進行整體性的感知與個性化的表現。如“一條小魚游來了”是小班孩子們的“最愛”,每次進行歌曲表演他們都樂此不疲,孩子在游戲中喜歡夸張自己的動作,有節(jié)奏地四處穿行,表情動作生動可愛,由此孩子的情緒得到了最大愉悅。
三、強化音樂與游戲的融合
適宜、有效的游戲化音樂活動追求的是幼兒、音樂與游戲的有機融合,倡導以幼兒主體體驗的游戲方式,其快樂來源于幼兒在游戲化音樂活動中的各種合理需要得以滿足,追求的是“游戲音樂,健康成長”的主旨。
首先,教師需克服教學目標過于簡單、直接。避免游戲與音樂簡單而生硬地黏合,甚至相互對立等現象的發(fā)生,教師要將音樂活動的目標定位于即時性的技能學習與表演,關注幼兒的整體存在,將全面和諧、快樂成長作為最終目標,以游戲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熱情與活力。
其次,在組織集體性游戲化音樂活動時,我們教師在內容的選擇、情景的創(chuàng)設、活動的組織環(huán)節(jié)中,多從教育的角度有更多的預設,盡可能地豐富互動形式,給孩子提供自主、自由的表現空間,引導幼兒保持參與音樂活動的熱情,同時獲得最大限度的發(fā)展。
再次,教師必須注重研究幼兒在自然游戲狀態(tài)下的音樂學習方式。沒有生硬的教唱、指令和輔導,只有自然的生活情境與快樂的游戲情趣,符合自己的能力與意愿挑戰(zhàn),與同伴間自由靈活的交往、互動才能激發(fā)幼兒持續(xù)的積極參與。如《丟手絹》《馬蘭開花》那樣,幼兒完全是在不知不覺的游戲狀態(tài)下學會歌唱、學會游戲與動作,并享受其中的音樂審美、隨樂運動以及與同伴間的快樂交往。
四、提升師者的智慧與個性
教育是一種智慧,一種因時、因地、因人制宜的教育智慧,這種智慧并非是自然賦予我們師者的素養(yǎng),而是需要我們在不斷的教育實踐中學習、反思、錘煉、提升?!敖虒W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庇螒蚧魳坊顒拥慕M織需要教師運用多元的教學智慧,為孩子創(chuàng)設開放、自由、寬松的游戲環(huán)境,提供更多的自主自由選擇與表達的權利與機會,及時發(fā)現幼兒富有創(chuàng)造性與個性的音樂表現方式,適時適當地予以賞識與鼓勵。
富有教育智慧師者從不否定孩子,他們常常都是把“你的想法怎么這么特別呀”“你真是一個愛動腦筋的乖孩子”等激勵幼兒的話語掛著嘴邊。當幼兒遭遇困難時,又能巧妙地幫助他們化解尷尬,找到學習的竅門與成長的樂趣。
適宜與有效的游戲化教學活動還需要富有游戲性的教師。利伯曼關于教師所應具有的個性特征的研究表明,教師應具有幽默感、快樂和笑聲、熱情、積極參與、靈活、想象等八種良好的個性特征。我們可以看出這其中有半數以上與游戲性有關。幼兒教師應進一步提升自己的熱情、幽默、風趣等良好個性,為游戲化音樂活動注入更多的笑聲與樂趣,從而感染與打動孩子,有效提升活動的游戲活力。
幼兒的音樂教育應以游戲般的快樂心情開始,再以游戲般的快樂心情引導到正確的方向,讓孩子們在音樂活動中健康愉快地成長。我們教師只有不斷地用更深入的視角反思,用不同的策略與方法,科學地將游戲精神融入音樂教育活動之中,才能讓孩子們終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