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正耀
招呼中的禮貌
張正耀
禮貌教育;環(huán)境熏陶;教育方式
曾經(jīng)讀過林語堂的《英國人與中國人》一文,字里行間,他將當時的國人與英國人作了對比,對英國人的禮貌和謙和充滿了敬佩之情。到了英國之后,我雖沒有像林語堂先生那樣進行比較,但也切身體驗到英國人的禮貌交際話語使用的平常與普遍,以及由此折射出的文明素養(yǎng)。比如一上公共汽車,乘客就會主動跟司機打招呼,下車,又跟他說“謝謝,再見”,司機也是如此。開始我還以為是個別乘客跟司機套近乎,但我很快發(fā)現(xiàn),所有上車的人都是這樣。
到商場購物時,一位中年婦女正在過道中挑衣服,看到我走來,連忙向我說“對不起”,然后就讓開了道。在試衣服和結(jié)賬時,人們都在自覺地排隊,而且中間隔了近一米的距離。后來無論是在選購商品,還是在等待結(jié)賬,都不時能聽到有人在說著類似的話。結(jié)賬的營業(yè)員對顧客說“謝謝,再見”也就罷了,顧客也都作相同的回應(yīng),引起我的嘀咕:我消費了,他們感謝我是理所當然,我怎么還要向他們表示感謝呢?事后想想,人家給我提供了服務(wù),難道不應(yīng)該感謝嗎?
走在路上也是如此,經(jīng)常有人突然地向我們問好,往往弄得我措手不及,也只好結(jié)結(jié)巴巴地回應(yīng),然后訕笑著走開了。有時我干脆打手勢表達,避免了說話的尷尬,然后匆忙離開。在遇到一些特殊情況時,英國人的“打招呼”也很有意思。一次我們乘坐的火車突然停下來不走了,乘務(wù)員在廣播中首先向我們請求原諒,然后每隔幾分鐘就向我們招呼一次,及時通報情況,不斷地安慰我們,并不停地向我們的理解和耐心的等待表示感謝。乘客們也很有風度,沒有人因此而焦躁不安,大聲叫嚷,更沒有人對列車員發(fā)脾氣。
在英國生活一段時間后,我發(fā)現(xiàn)英國人的見面打招呼,是言行雅致的一種表現(xiàn)。當我們在林間小道上漫步時,經(jīng)常會迎面遇到跑步或騎自行車的人,由于道路彎曲和狹窄,我們有時不得不避讓到路邊,他們都會氣喘吁吁地表示感謝。傍晚在約克的古護城河里,突然看到了天鵝,我們停下來拍照,旁邊的兩位小姑娘立即主動、熱情地問要不要幫我們拍一張合影,正是我們求之不得的事情。我坐在公交站臺等公共汽車,閑著無聊,隨手拍著街景,突然鏡頭中出現(xiàn)了兩位中學生,看我收起了手機,他們又跑來問我有沒有拍好,要不要重新擺一個姿勢讓我拍。其中一個走路不小心踢到了一個易拉罐,發(fā)出了不小的響聲,又立即轉(zhuǎn)身向我表示歉意。
文明禮儀,從小到大我們都在不停地強調(diào),道理我們也都懂,但實事求是地說,這樣的日常禮貌用語我們使用得并不多,特別是對我們認為不夠熟悉的人,我們往往不會去主動打招呼。由此可見,文明禮儀不是體現(xiàn)在口頭的號召和標語的宣傳上,而是應(yīng)該真正地落實在平時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之中。最好的教育方式,不是空洞的說教,更不是粗暴的批評,而應(yīng)該是充分尊重學生的心理特點,營造教育的氛圍,構(gòu)建教育的環(huán)境,把學生放在一個真實的生活中、文明的世界里,他們就會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而變得“紳士”“淑女”起來。
禮貌教育,從打招呼開始。
G471
B
1005-6009(2017)87-0080-01
(作者系江蘇省興化市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江蘇省語文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