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國煥
預防中風的六大環(huán)節(jié)
◎黃國煥
中風,又稱腦卒中,是我國死亡和致殘的首要原因,每年增幅達兩百多萬人,目前還沒有特別有效的治療方法。多數存活的病人都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遺癥,少數重殘病人需要終生護理,有的還可能演變成血管性癡呆。
中風有兩種:腦溢血和腦血栓。它們的根本原因都是腦動脈粥樣硬化,這是病人全身動脈硬化的一部分(動脈硬化的部位通常還有冠狀動脈、腎動脈、頸動脈、腹主動脈和下肢動脈);其病理改變?yōu)槟懝檀迹ㄕ贾饕模┖透视腿ピ趧用}內沉積,引起動脈內膜增厚、管腔狹窄、血管彈性減弱和管壁粗糙等一些列癥狀,最終導致腦動脈硬化,一旦血壓升高到一定的限度,硬化的血管壁破裂就成為腦溢血或稱出血性中風;另一種情況是血液黏稠,使硬化的、狹窄的血管供不上血,就會發(fā)生腦血栓或稱缺血性中風。
避免發(fā)生中風的關鍵是防止動脈硬化。許多專家主張“人與動脈同壽”,可見預防動脈硬化的重要性。已經硬化的動脈血管,現在醫(yī)學上還沒有使其軟化、完全恢復彈性的辦法。我們所能做到的,最重要的就是減輕和延緩動脈硬化的進程。
為了防止中風,圍繞重點解決動脈硬化,降低膽固醇和血液黏稠度等關鍵問題,必須重視抓好以下六大環(huán)節(jié)。
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低血壓、心臟病和其他與中風相關的疾患必須積極防治。
高血壓與動脈硬化的關系極其密切,它們互為因果,控制好血壓就能減緩動脈硬化的進程,而減緩動脈硬化又能促使血壓降到正常狀態(tài)。
高血脂也是引起動脈硬化和血液粘稠的元兇。如果血脂升高,其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甘油三酯和游離脂肪酸會在自由基的作用下形成脂質沉積附著于血管壁,使血管壁增厚、變窄、硬化,同時使血液黏稠、血流凝滯,引起中風。對于患高脂血癥的患者來說,油炸食物是“高脂大戶”,同時含有丙烯酰胺等致癌物,應拒食;動物內臟、魚籽、蟹黃等都是高膽固醇的食物,必須嚴格控制,以免影響健康。
糖尿病的治療也不能忽視,糖尿病的并發(fā)癥最普遍的就是心腦血管病變,有70%病人會出現動脈硬化,管壁增厚、變窄,引起血液循環(huán)障礙,以致中風。這是因為糖代謝障礙往往伴有蛋白質、脂肪的代謝障礙,若不加控制,最終會引起動脈硬化。
因此,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疾患必須采取有效措施進行防治,不能掉以輕心。
飲食營養(yǎng)的首要任務是補充水份。水約占人的體重三分之二,它是細胞和體液的主要成份,能維持人體正常的生理活動,與生命息息相關??茖W飲水是及時稀釋血液的重要措施。早晨起床后、午餐前一小時、午睡后、晚飯前一小時以及臨睡前等時段是飲水的好時間,每人每天應飲潔凈水1500~2000毫升(天熱或運動時還要增加)。
飲食清淡就要堅持“四低”,所謂“四低”指低鹽、低油、低糖、低熱量。在日常飲食中,要嚴格控制鹽(5克/天)、油(20克/天)、糖(10克/天)和蛋白質(1克/公斤體重)的攝入量。
講求飲食平衡指的是熱量平衡、營養(yǎng)素平衡和酸堿平衡。為了防止中風,主要是講求酸堿平衡。
食物在人體內經過消化吸收后產生的化學元素有兩大類:含氮、氯、磷、硫元素為酸性,包括糧食、肉類、糖、蛋和花生、腰果、核桃、啤酒等;含鉀、鈉、鈣、鎂元素為堿性,如大部分蔬菜、水果、茶和部分堅果(杏仁、栗子、榛子)。人的PH值以7.35~ 7.45為標準,高于此數值的體質呈堿性,低于此數值的呈酸性。人體在新陳代謝過程中會根據攝入食物的堿性或酸性進行分解。如攝入酸性食物過多,人體內環(huán)境會呈酸性,酸性體質會消耗大量堿性元素而引起鈣、鉀、鎂等元素的缺失,會引起頭疼、疲倦、健忘、便秘、腸胃不適、免疫力差、骨質疏松、腰酸背痛等諸多癥狀。如果酸堿失衡持續(xù)存在,血脂、血糖也會發(fā)生異常,中風發(fā)生的幾率也就增大了。為了酸堿平衡,一定要注意多進食蔬菜水果等堿性食物,這些食物可使身體保持弱堿性,因而有抗動脈硬化和抗凝血的作用。
為了防止中風,不得不將抗氧化的食物放在突出的地位。根據科學家的最新估計,在吸進人體的氧中有2%左右的氧氣是以自基基的形式存在體內流竄,這些自由基會攻擊和傷害正常細胞,還會使血液和血管壁上的脂類(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和一些游離脂肪酸)形成氧化脂質,使血液黏稠度增加,脂質沉積于血管壁,造成管壁增厚、變窄、失去彈性。所以注意酸堿平衡的同時,要多選擇抗氧化食物。許多堿性食物具有抗氧化的功能,抗氧化食物包括類黃酮、類胡蘿卜素(含番茄紅素)、類黃酮和多酚等,它們富含維生素A、C、E、β胡蘿卜素和微量元素硒,能捕捉氧自由基,阻止低密度脂蛋白和膽固醇氧化,不讓其沉積而使血管狹窄和變硬。許多抗氧化的食物能降低血液黏稠度,如:黑木耳、胡蘿卜、番茄、大蒜、生姜、洋蔥、南瓜、海帶、紫菜、辣椒、菠菜、黃豆、納豆、芝麻、香菇、綠茶、紅酒、蘋果、紅葡萄、檸檬、柑桔、草莓和部分堅果等。
經過衛(wèi)生部門的長期觀察,心腦血管病等慢性病的主要原因是油脂攝入量高,有的地區(qū)高達每人每日60克,而必須的脂肪酸ω-3又極其稀缺。
脂肪酸分為飽和脂肪酸、單不飽和脂肪酸和多不飽和脂肪酸。平時膳食中,攝入的多為飽和脂肪酸和單不飽和脂肪酸,攝入多不飽和脂肪酸極少。ω-3就是多不飽和脂肪酸,它的來源:①海狗和深海魚;②海藻;③亞麻籽和牡丹籽等。海藻和亞麻籽、牡丹籽容易受海洋或土壤的污染,最佳來源是海狗和深海魚(如三文魚)。
ω-3這種多不飽和脂肪酸含有EPA(二十碳五烯酸)和DH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是腦黃金,能健腦益智;EPA對心血管有極好的保護作用:①改善心律不齊;②降低膽固醇和甘油三酯;③抑制血栓的形成;④降壓和降糖;⑤減輕炎癥反應。因此,為了增強機體的抗病力,防止和促使心血管病的好轉,應該重視ω-3的攝取。
心境平和、愉快樂觀、開朗大度、遇事冷靜的精神面貌對心腦血管的健康十分重要。緊張、憤怒、憂慮、怨恨、嫉妒、沮喪、悲傷、恐慌尤其是過度生氣、激動和狂喜等不良情緒會引起兒茶酚胺和腎上腺素分泌急劇增加,使血壓強烈波動、血液粘稠,最易促發(fā)中風。
消除不良情緒有很多方法:用理智與知識控制情緒;找親人、朋友談心以宣泄情緒;聽音樂或聽相聲以調節(jié)情緒;看幽默故事或喜劇影片以改變情緒;運動和沐浴以舒緩情緒;結伴旅游以陶冶情緒等。及時地采取有效的方法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tài),就會有利健康。
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主要是做到戒煙限酒、生活規(guī)律、堅持鍛煉。
吸煙有百害而無一利,吸煙可直接導致血壓升高,據檢測:吸煙2支(含尼古丁3.4毫克),幾分鐘內收縮壓可上升20毫米汞柱,同時促使血液粘稠和血小板凝聚;香煙中的一氧化碳可使肌體產生低氧效應,而動脈壁缺氧會阻礙血液的流通,為膽固醇的沉積創(chuàng)造條件。吸煙不但害己,更是害人,據衛(wèi)生部門的調查:距離吸煙人50公分以內的人吸入二手煙是吸煙人吸入尼古丁的十倍。這就是為什么世界上許多國家立法嚴禁在公共場合吸煙的原因。酗酒也危害健康。酒精會刺激中樞神經系統(tǒng),使心率加快、血壓升高,還會增高膽固醇,促使血管硬化。有些低度酒如紅葡萄酒、米酒、啤酒等也要少喝(如紅葡萄酒一天不應超過100毫升),多飲、暴飲同樣不利健康。
生活不規(guī)律的人在城市里為數不少,他們三餐不準時、作息無規(guī)律。有些人日夜沉迷于各種大量消耗精力的活動,如長時間玩麻將、上網或看電視等,夜以繼日,不知不覺中透支了健康。這類人群罹患中風的幾率較高。
不愛運動也是不利健康的壞習慣。“生命在于運動”是至理名言,運動可健全心腦血管功能,長期堅持運動鍛煉可使心肌收縮有力、排血量增加、血液循環(huán)順暢、管腔通暢、管壁彈性增強,從而能減緩和阻止動脈粥樣硬化,降低中風的發(fā)生幾率。我們提倡有氧運動,即規(guī)律性、反復性的慢速輕度運動,如步行、慢跑、太極拳、八段錦、五禽戲等,運動場所應該選擇空氣清新、綠化較好的地區(qū)。
中風的病理發(fā)展過程是漸進的、緩慢的,但發(fā)病的方式常常是急進的、突發(fā)性的。許多誘因會促發(fā)中風,大致有:①情緒激動(如狂喜或暴怒等);②突然用力或體位急劇改變;③過度勞累(如長時間打麻將、上網、看電視或運動過量);④氣溫驟降而防寒措施不力;⑤酗酒或暴食;⑥用藥不當(如高血壓,服藥過量或自行停藥,或臨睡時服降壓藥等)。因此,有心腦血管病的人一定要嚴格控制自己,排除上述種種誘因,確保平安。
中風的發(fā)生是有先兆的。需要警惕下列情況:一側面部或上肢感到麻木、無力,張口及伸舌有歪斜(可能是頸動脈供血不足引起);突然說話不清或聽不懂別人的話或哈欠頻頻(可能是大腦動脈供血不足引起);突然發(fā)生眩暈、走路不穩(wěn)或不明原因跌跤(可能是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引起);發(fā)現短暫性的眼睛發(fā)黑或神志不清或嗜睡(可能是腦干網狀結構缺血引起);近期反復出現不是外傷和炎癥因素引起的鼻出血(可能是血管硬化和血壓波動引起)。出現上述情況應盡快到醫(yī)院檢查,積極采取措施,消除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