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安閣
【摘要】我校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模式, 注重學生自主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相結合,注重學習過程。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充當指導者、組織者與學生共同經歷知識探究的過程, 使學生以探索者身份全身心的參與學習活動, 真正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使不同層面的學生都能得到不同的發(fā)展。
【關鍵詞】高中語文 自主探究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3-0114-02
一、自主探究性學習的內涵
自主探究是集教師積極引導和學生主動探求為一體的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新課程標準強調教學過程是師生相互交往及共同發(fā)展的互動過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處理好培養(yǎng)能力與傳授知識之間的關系,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性和獨立性,引導學生質疑和自主探究,使學生的學習成為在教師指導下主動進行的而又有個性的過程。
二、自主探究性學習的必要性
自主探究性學習突破了傳統(tǒng)教學的束縛,凸現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而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其學習語文的內在動力,自主探究性學習可以最大程度地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主動獲取知識和應用知識,不僅可以使學生對文本內涵的理解與掌握得到加深,而且還可以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更廣泛地掌握相關語文技能以解決社會實際問題。
三、自主探究性學習教學策略
1.營造自主探究性學習的氛圍
“學貴有疑”,學生在自主探究性學習活動中能發(fā)現問題,思考并解決問題,是完成自主探究性學習活動的關鍵。而且問題作為自主探究性學習的重要載體,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要營造自主探究性學習氛圍,教師就應該鼓勵學生善于發(fā)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并通過營造寬松民主的學習氛圍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不僅敢問,而且敢想敢說敢做,敢于創(chuàng)造。譬如,在學習《荊軻刺秦王》一課時, 教師就可以啟迪學生自主探究:故事發(fā)生在什么歷史背景?刺殺過程怎樣?結果怎樣?怎樣評價荊軻這一人物形象?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些問題引導學生把握全文主要內容,有了這些問題情境,學生求知的欲望和濃厚的閱讀興趣就會被激發(fā),在這樣的氛圍下,自主探究活動就變成了學生自覺主動的積極行為。
2.創(chuàng)造自主探究性學習的情境
高中語文課程是人文內涵和語言文字的有效結合,因此,高中語文課程的自主探究內容非常豐富,而且自主探究的過程是講究情感的投入和發(fā)展的。所以,只有科學合理的創(chuàng)造自主探究性學習情境,才能更好的確保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有效實施。
首先,教師可以借助虛擬情境的手段和方式,讓學生在理解、領悟課文內容的基礎上,人為地再現文章意境,利用語言文字,聲情并茂地虛擬情境,使學生能夠獲得真實的情感體驗。譬如,在學習《觀滄?!芬徽n時,教師可以播放一段合適的背景音樂,然后模擬作者站在江邊,看滾滾江水浩蕩千古,心中滿懷豪情壯志的形象,并大聲的朗誦出這篇經典的詩歌,把學生的情感融入到作者的寬闊胸襟與遠大抱負中去,在這樣的情境體驗中,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深入的開展自主探究學習。
另外,考慮到多媒體課件等現代化教學手段在呈現文本內容上的優(yōu)勢,教師還可以利用現代媒體創(chuàng)設生動直觀的現實情境,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受,從而更好的開展自主探究性學習活動。譬如,學習《再別康橋》一課時,教師就可以用多媒體直觀展示康橋,使學生身臨其境,深刻體會課文中景物描寫的作用,并從中獲得啟示,為接下來自主探究學習的有效開展做好鋪墊。
3.傳授自主探究性學習的方法
方法是行動的指南,方法科學才能獲得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自主探究性學習同樣如此。在自主探究性學習中,教師起著引導的作用,因此,教師還應該給學生點撥自主探究學習的方法,使學生能夠在自主探究過程中,培養(yǎng)學習語文的科學方法和技巧,從而不斷提高其語文素養(yǎng)。
閱讀作為學習語文最根本和最有效的方法,學生只有與文本發(fā)生深層次的信息交流的閱讀才是最好的語文自主探究性學習方法,而個性化閱讀自主探究方法和比較閱讀自主探究方法等就是實現以上學習效果的最好方法。譬如,學習《故都的秋》一課時,教師就可以點播學生與作者的另外一篇著名散文進行比較閱讀自主探究,自主探究這兩篇文章描寫景物上的異同。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讓學 生能夠與文本內容產生情感共鳴和精神交流,從而在閱讀自主探究中與自己對話、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 在“對話”中不斷獲得提高。
總之,自主探究性教學策略,就是要讓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主人,成為學習和發(fā)展的主人。自主探究教學就是通過激發(fā)學生的內驅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把學習變成學生內在的需求,從根本上促進學生認知、能力、個性的發(fā)展,乃至完美人格的形成。自主探究教學又是一種課堂教學模式,在課堂上教師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形成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多向反饋結構,在教師的啟發(fā)下,學生積極主動地解決問題。教師盡可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通過自己主動的鉆研,與同學的合作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問題,從而,為學生終生學習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