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麗
【摘要】本文選擇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為評價主體,選擇標準化效應指數(shù)為評價方法,評價過程為測評學生個人在干預(課程)前后品德得分;與未受教育組進行對比,從而判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是否有效。具體指標包括知識得分、態(tài)度得分、行為得分、KAP總分。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 教學實效 標準化效應指數(shù)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3-0036-02
當前,現(xiàn)實的實際思想政治教育評估工作卻遇到瓶頸,不管是從理論研究還是實際操作過程中,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評價體系或是運用過大指標來評價,或者運用單一指標來評價,值得進一步探討和研制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
一、選擇評估模式
基于現(xiàn)實,在設計評價指標時,依舊選用泰勒的行為目標模式為基本導向。為了解決現(xiàn)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評價體系中評價內(nèi)容單一,即過多地關注認知領域的目標,比較忽視情感領域和心智運動領域的目標這一現(xiàn)實問題。同時考慮到思想政治理論課重要的目的在于指導大學生形成符合一定社會所要求的思想品德。所以,在確定評價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的指標時,在泰勒行為模式的基礎上,引入布盧姆的認知領域教育目標分類理論,將大學生對于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習分為認知學習、動作技能學習和情感學習三個領域。具體來說,就是發(fā)現(xiàn)在教學前后學生的思想素質(zhì)、政治素質(zhì)、道德素質(zhì)、法制素質(zhì)、心理素質(zhì)等因素有統(tǒng)計學上的差異,并且是越變越好,才可以判斷思想政治理論課有教學實效。
二、構建指標體系
以層次遞階結構,以知識理解、態(tài)度認同和行為外化三個維度為一級指標,初步設定了以下評價指標體系,用以考評教育目標被教育對象認同接受和實踐的現(xiàn)實狀況。
1.知識理解
作為教學課程,思想政治理論課從名稱本身就決定了該課程的主要教育目的在于理論教學,而學生對于知識理解的考察成為對其教學實效考察的最直接的依據(jù)。但是,在進行知識理解的考察過程中,不僅僅將眼光局限于書本上知識的考察,而是要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總目標出發(fā),擴大知識觀測范圍,著重考察大學生們經(jīng)過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習之后是否對相關知識有了基本了解。
2.態(tài)度認同
態(tài)度的測評目的在于觀測大學生在教學前后對于思想政治教育所教授的社會所公認所通行的基本態(tài)度是否認同。之所以在知識理解之后進行觀測,原因在于在接受知識教學之后并不一定能形成所社會要求的態(tài)度,即相關知識學生可以因為各種原因進行背記學習,但是卻不能真正內(nèi)化成為其為人處世的態(tài)度,更妄談將態(tài)度外化成行為,成為習慣了。所以進行態(tài)度認同測評是教學實效測評體系中最關鍵的部分。
3.行為外化
行為外化作為德育的最終成果,是教育實效的最高證明。如果一個學生在受到思想政治理論課干預之后,不僅能夠?qū)ο嚓P知識了如指掌,認同社會所要求的思想、政治、道德、法紀、身心健康等要求,擁有相關態(tài)度,最后還能將態(tài)度外化成為自己的行為,身體力行。所以,在整個評價中,最重要的就是進行行為外化的觀測,所占權重也應該是最大??紤]到測評的可操作性,將普通行為測評指標具體為得到相關證明的行為,即該行為可考證其真實性和有效性。
三、確定指標權重
根據(jù)現(xiàn)實情況,筆者選用層級分析法(AHP)進行各指標權重確定。構造成對比較矩陣,判斷矩陣一致性,確定各指標權重。利用規(guī)范列平均法進行計算,同時建立標準兩兩比較矩陣:確定指標的特征向量,即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評價中,知識、態(tài)度、行為對應權數(shù)。注意必達指標與期望指標,穩(wěn)定性指標和變動性指標相結合使用。
四、評價方法
結合上文中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評價體系,筆者選用了標準化效應指數(shù)的評價方法進行評價分析。
標準化效應指數(shù)(standardized effect size)是一種評價教學效果的有效方法,在國外的健康教育研究設計中廣泛應用,多是用于評價健康教育的效果。但這種方法在我國的應用極少見。 “標準化效應指數(shù)”方法的原理為在凈得分t檢驗的基礎上計算的,定義凈得分不為零的概率為95%時標準化效應指數(shù)為0.25,教學效果有意義。以凈得分分析為基礎,即在干預前、后,干預組得分的差值減去對照組得分的差值,以判定干預的凈得分或凈效果是否為零。具體計算方法為:
標準化效應指數(shù)=凈得分/聯(lián)合標準差
凈得分=得分增長值干預組-得分增長值對照組
聯(lián)合標準差=(標準差干預組得分增長值+標準差對組組得分增長值)/2
一般標準化效應指數(shù)大于0.25時可認為教學有意義;當標準化效應指數(shù)為0.2時,教學效果較??;為0.5時教學效果可視為中等;為0.8時教學效果可視為較大。 成功的教育,標準化效應指數(shù)大于1.17。
該指數(shù)在綜合考慮干預前后得分增長值及標準差的前提下,對干預效果進行量化,能直接反映干預效果的大小,以指數(shù)達到一定的數(shù)值來評價干預效果的等級(較小、中等、較大),能顯示干預效果達到的程度,而且不同研究間的結果可以直接進行比較,計算簡便,可比性好。
五、評價體系運行過程
具體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評價體系的運行過程如下:課程開始前使用指標體系進行診斷性評估,課程介紹后使用指標體系進行總結性評估,確定學生受干預前后的思想品德狀態(tài),設置對照;應用標準化效應指數(shù)統(tǒng)計方法進行計量評估,采用計量資料的分析,以KAP得分為基礎,判定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否具有教學實效。
參考文獻:
[1]汪宏莉,霍卓平,余小鳴,等.應用標準化效應指數(shù)評價健康教育的效果[J].中國公共衛(wèi)生,2002,18(12):1508-1509.
[2] Michael T,Herbert JW,JamesGR,et al.Effectiveness of teenage health teaching modules[J].Journal of School Health,1991,61(1):26-30.
[3] 沈?qū)帲R蓓.每年接種流感疫苗可以降低社區(qū)居住老年人的死亡率[J].中華醫(yī)學雜志,2005,85(4):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