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兆剛
摘 要:語文作為一門歷史悠久的學科,是掌握其他知識的重要工具及基礎,對推動社會的發(fā)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隨著經濟全球化和政治一體化的發(fā)展,促使語言的地位日益重要。而且隨著教育改革的推動,小學語文學習成為學科學習中最重要的部分。當然,有利必有弊,作用越突出,地位越重要,問題也就越明顯,就此問題進行了研究和闡述。
關鍵詞:語文學習;必要性;分析
語文不僅可以促進人類全面發(fā)展,還可以陶冶個人情操,豐富內心世界,提高精神生活質量。但是,從當前情況來看,語文的學習著實存在很大的問題,很多人不能夠真正地掌握語文知識,有效利用語文知識。
一、傳統(tǒng)小學語文學習的問題
1.拘泥于死記硬背,無法真正掌握所學內容
應試教育導致學生的課業(yè)負擔重,總是日復一日地進行著機械式死記硬背的無效工作,為的只是在試卷上有個漂亮的分數(shù)或者是順利升學,而忽略了我們學習的原始目的和動力。從最初的拼音開始學起,我們只是機械式地重復著如何能夠記得更牢而忽視了它是從何演變而來。只知道從小背詩詞歌賦卻從來不知道我們背得滾瓜爛熟的那些詩句真正的意義在哪。只知道日復一日地背誦一篇又一篇的名家大作卻忽略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感情基調。只知道做小學語文知識的搬運工卻從未真正地掌握語文知識,好好地在生活中利用語文知識。因此,傳統(tǒng)的語文學習使學生拘泥于死記硬背,無法真正掌握其核心內容。
2.片面追捧名家大作,而忽略小家碧玉類的真情實感
記得魯迅文章中的一句話:我家門口有兩棵樹,一棵是棗樹,另一棵還是棗樹。這句話,不能說沒有營養(yǎng),但是確實太過簡單,也或許是魯迅先生想要暗指當時黑暗的舊社會,但是無論如何我們始終無法知道魯迅先生當時究竟是一時興起隨筆而出,還是暗指黑暗社會,抨擊舊中國,我們只能發(fā)揮想象力隨意猜測,冠以高尚的頭銜。而現(xiàn)在的教科書,節(jié)選的文章,如出一轍基本上都是名家大作,而忽略了其實含有真情實感的、沒有太大名氣的作家的文章。而學習真正富有真情實感的文章,不僅可以促使學生學會更巧妙地表達感情,而且可以使學生體會和領略其中的感情基調,從而理解作家的文人情懷。
3.教師教學素質低,無法滿足當代學生學習語文的需求
許多農村或者是偏遠地區(qū),仍存在受教育難、師資隊伍不足、教師教學素質不高的情況。雖然近年來國家一直支持“三支一扶”“特崗教師”等政策,但是不少優(yōu)秀人才仍不愿返鄉(xiāng),投身于不發(fā)達地區(qū)的教育事業(yè)。因此,出現(xiàn)了許多專業(yè)不對口的語文教師,因其本身語文修養(yǎng)不高,沒有較高的語文造詣和充足的語文知識儲備,以及無法用專業(yè)的口吻來解答學生提出的問題或者是用通俗易懂卻做不到“雅”的語言來做出解釋,會導致學生輸在起點,語文知識系統(tǒng)出現(xiàn)漏洞。所以無法更好地“傳道,授業(yè),解惑”。母語,雖然簡單,但是其真正學習的過程卻極其繁雜。
二、促進小學語文有效學習的對策
1.靈活掌握語文知識,舉一反三
推翻以往日復一日機械式的死記硬背,不再做所謂的無用功。靈活掌握語文知識,刨根問底,探其究竟,從根本出發(fā)。學習語文,不僅要知道是什么,還要知道為什么。讓學生成為學習語文的主導者,尋找語文學習中的奧秘和規(guī)律,從而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從一個字、一個詞,引發(fā)所有與其相關的在其階段應該掌握的知識,從而鍛煉學生歸納總結的能力,使學生自然而然地樂在其中。
2.名家大作選擇性節(jié)選,善于發(fā)現(xiàn)小家碧玉型文章的真情實感
教科書節(jié)選的文章題材中,應該廣泛收集材料,努力選取最適合該層次學習的文章。往往流露真情的文章能夠使學生與作家達到共鳴,從而仔細玩味作家的思想情懷,并且努力運用于自己的文章中。在名家大作中,要有選擇地選取,取其精華,棄其糟粕,要能夠以促進學生提高語文素養(yǎng)為目的進行節(jié)選,不能一味地按部就班,教科書節(jié)選文章不能亙古不變。
3.提高教師教學素質,滿足學生學習需求
在不發(fā)達地區(qū)以及偏遠農村地區(qū),盡量滿足語文老師在其位,專業(yè)對口。即使在不發(fā)達的地區(qū)也應該努力達到語文老師招聘時專業(yè)對口,這樣才能更好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語文學習,本就在于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的積累而非一日之功。小學語文教師專業(yè)對口,小學語文老師自身的文學素養(yǎng)及其個人的內在修養(yǎng)本身就達到了一個比較高的水平,這樣才能更好地以身作則,讓學生真真切切感受到語文的無限魅力。
總之,傳統(tǒng)的小學語文學習雖然通過死記硬背的方法可以使學生片面地掌握語文知識,卻無法深刻地理解其中的內涵。當今社會,競爭激烈,而語文學習是通過掌握語言這種工具而更有效地促使其他學科的學習。因此,必須事半功倍有效學習語文。通過以上的革新,才能使學生真正理解語文。
參考文獻:
[1]羅春發(fā).還怕他不說嗎[A].國家教師科研專項基金科研成果(華聲卷1)[C],2015.
[2]喬勇.小學生良好數(shù)學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A].國家教師科研專項基金科研成果(華聲卷1)[C],2015.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