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摘要:孤獨是古往今來人恒有之的情緒和體驗。唐詩中的“孤獨”意蘊豐富,情味深遠。文章以唐詩名篇為例,從孤寂、孤窮、孤高三個方面解讀與體味唐人的孤獨。
關(guān)鍵詞:唐詩 孤獨 堅持 自信
唐詩有光照千古的獨特魅力,詩中幾乎每一個意象、每一種情思都有豐富的意蘊?!肮陋殹笔翘圃娭休^為常見的一種情緒和情懷,然而它絕不僅僅是悲悲切切那么簡單。各人有各人的才情,各人有各人的經(jīng)歷,“孤獨”也在詩人們的筆下隱含著極其豐富的意蘊等待著讀者去品悟。
一.孤寂
無論是矯首望月,還是長亭相送,兩行清淚、數(shù)聲長嘆,唐人孤單寂寞的情緒透過紙筆直抵人的內(nèi)心。這一種情緒在思鄉(xiāng)詩上體現(xiàn)得格外鮮明。家鄉(xiāng)有什么?父母兄弟、妻子兒女,恬淡的山水、無憂無慮的時光,一切都是那么的溫軟,充滿幸福感,對于長期漂泊在外、客居他鄉(xiāng),尤其是那些前路多艱、風(fēng)塵困頓的人來說,是最好的心靈慰藉,最強的精神支撐。如岑參的《逢入京使》: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詩人功名不如意,無奈之下出塞充任安西節(jié)度使高仙芝幕府書記一職。試想他告別妻子,西出陽關(guān),滿眼盡是苦寒凄涼之景,聯(lián)想到自身命運不濟,怎能不自傷自感?“報平安”的前提一定是家中親人的思念與關(guān)切。或許正是憑借這一點,詩人才能在漫漫風(fēng)沙中堅持下來。又如張九齡的《望月懷遠》也是如此: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原先在朝中任宰相的張九齡因遭奸相李林甫誹謗排擠被罷免了宰相之職。此詩就寫在其遭貶荊州長史之時,可以想見詩人的憤懣不甘、失落寒心,此時也只有家鄉(xiāng)親人的牽掛透過月光帶來慰藉。
人們常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當人落寞之時,如果有朋友在側(cè)耐心傾聽、好言相勸,那何嘗不是一種溫暖?詩人們卻常常要親自把朋友連同這份溫暖一起送走。如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
此詩大約寫于安史之亂前,時局亂象已生,詩人心憂朝政,又感到無力回天;擔(dān)心自己,又感到茫然無路。在此種情況下好友即將遠離,不由得悲苦異常,既是悲友人,更是悲自己?!盁o故人”的人除了元二還有詩人自己,舉目四望,縱有滿懷憂慮,更與何人說?詩人是因為離別而悲苦,因為友人而悲苦,因為自己而悲苦。高適的《別董大》也是送別詩中的翹楚: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fēng)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詩人與朋友久別重逢,短暫聚會后又要各奔東西,彼時兩人都處在困頓之中,郁郁不得志,末兩句固然是用信心和力量來慰藉、鼓勵老朋友董大抖擻精神繼續(xù)去奮斗去拼搏,但又何嘗不是用這種慷慨激昂來為自己打氣。
總之,在唐詩當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孤寂并不流于表面上的痛苦傷感、凄涼失意,它的背后是詩人們仕途失意、憂讒畏譏、親友離散、憂時傷世……讀懂了它往往便讀懂了唐朝人的家國天下、情義珍重,它是詩人在現(xiàn)實生活中對心靈慰藉的最直接也最柔軟的渴望。
二.孤窮
這里的“孤”指的是無人賞識,“窮”則是說前路多艱。古代儒生大多抱有“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心愿,然而達者少窮者多,便生出來許多懷才不遇的哀嘆。別看這些詩人借花借水借秋天,動不動便老淚縱橫、悲痛不已,但在悲痛之后依然不改進取之心,抖擻精神屢敗屢戰(zhàn),這其中蘊含的是一種堅持,對“兼濟天下”的理想的堅持。越是堅持,越是悲痛;越是悲痛,越要堅持。在殘酷的現(xiàn)實面前頭破血流,仍擦干淚水、跌倒爬起,然后繼續(xù)奮力前行。這樣執(zhí)著的堅持即便千百年之后讀來,依然叫人同苦同悲。如《登岳陽樓》: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guān)山北,憑軒涕泗流。
這首詩尤其是第二聯(lián)寫盡了詩人杜甫政治生活的坎坷,漂泊天涯的困頓,懷才不遇的悲苦。多年來以舟為家,前途茫茫,無處安身,面對洞庭湖的煙波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之感。滿懷的落寞痛楚,極盡了無限凄涼。然而詩人并未因此不問世事,反而更加積極進取,總希望有朝一日能夠一展平生抱負——“大濟天下”。這就是孤窮無奈之后的堅持,如《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整首詩感情激越,酣暢淋漓地抒發(fā)了無比喜悅的心情。詩中再也看不到那個愁苦潦倒的老病之人,取而代之的是一個為國而喜、為民而喜“老夫聊發(fā)少年狂”的形象。再如《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fēng)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從以上三首詩可以看出詩人在意的不是個人的孤窮得失,心中愁苦之深源于上憂君王,下憂黎民的深摯,也正是這股力量始終支撐著詩人在困頓中堅持。
當治國宏愿無法實現(xiàn)之時,古人們除了百折不撓的堅持之外,還會選擇退守田園、寄情山水。這并非不問世事,而是堅持的另一種境界——堅守。堅守自己的道德底線,獨善其身。沒有人愿意以“底線”來生活,但是當世事無奈,無可選擇之時這樣的堅守亦是難得。這樣的人注定是孤獨的,因為他不愿人云亦云、趨炎附勢、隨波逐流,也因此他的堅守是可貴的,這在“窮則思變”、攀龍附鳳的蕓蕓眾生面前是多么的木秀于林、曲高和寡。柳宗元因參加了政治革新運動,遭受到保守勢力與宦官的打擊,被貶官到有“南荒”之稱的永州。名為司馬,實為“罪犯”。這對以天下為己任、剛直不阿的詩人來說是何等的傷痛,遂借山水景物、天地雪景,歌詠隱居在山水之間的漁翁來寄托自己的情感寫下名篇《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在大雪紛飛、鳥盡人藏,天地一片沉寂的畫面中孤獨卻巋然不動的身影如此震撼人心。無論外界如何的寒風(fēng)凜冽,依舊要堅守內(nèi)心的高潔,這正是詩人現(xiàn)實景況與內(nèi)心世界的寫照。人人都識了時務(wù),只有漁翁仍然獨釣江雪,他因為這份堅守而孤獨,卻也因為這份堅守而孤傲,正所謂:“君子固窮不墜青云之志”。
唐代的文人詩客要么堅持理想,希望功成名就、指點江山,實現(xiàn)治國平天下的宏愿;要么在注定失意、無可選擇之后,堅守道德底線,希望能夠遠離污濁潔身自好。在堅持抑或堅守中表現(xiàn)出的孤獨更多的展現(xiàn)了唐人的濟世之心和錚錚傲骨。
三.孤高
孤高是指詩人有著非同一般的清高和自信,無論順境還是逆境都能保持強大的自信堅持向前?;蛟S正是這種清高自信、堅持向前造成了他們的孤獨,但他們又絕不會傷春悲秋、感時嘆世,即使身處黑夜、獨自一人,也一定會微笑著走完這條路。這種孤高具體表現(xiàn)在詩歌中就形成了豪放飄逸、卓然不群的浪漫主義特點。這樣的人這樣的詩當推李白及其詩歌。李白身上及其筆下永遠蘊藏著一股不會為時間、地點、境遇所改變的清高與自信、樂觀與堅持。
李白性格灑脫不群、追求自由,雖如常人一般或因為家國社會,或由于個人境遇而產(chǎn)生漂泊無依、四顧茫然的悲哀,但失望、悵惘與感傷之余,更多的是豪放、樂觀、灑脫融化在那瀟灑的一笑中,留給后人的是堅定自信、飄逸脫俗、不與世同的詩篇。如《行路難》: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fù)乘舟夢日邊。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fēng)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此詩寫于詩人被變相攆出長安之時。雖心懷大志,卻無奈不受重用,兼受到權(quán)臣讒毀,滿腔熱血、一頭冷水。在苦悶抑郁、感情激蕩之后仍然是對自身才華的無比自信,自比伊尹、姜尚;仍然是對前路的無比堅定,相信機會一定會到來,終有一天能乘風(fēng)破浪直達理想的彼岸?!丢氉赐ど健放c《行路難》有異曲同工之妙:
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詩人在安史之亂之中飽受顛沛流離之苦,嘗盡人間辛酸,更兼年逾花甲,真可謂“艱難苦恨繁霜鬢”,然而他依舊不改孤高自許的性情,即使只有不言不語的敬亭山與之相對,也絲毫不會感到寂寞厭倦,因為他們是相互欣賞的知己,李白鐘情于敬亭山的旖旎風(fēng)光,敬亭山贊賞李白的滿腹經(jīng)綸,正是“我看青山多嫵媚,青山看我亦如此”。
在李白的詩歌世界中,寂寞、抑郁是暫時的,自信、豪放是永恒的。逆境中如此,順境更是如此。如《南陵別兒童入京》:
白酒新熟山中歸,黃雞啄黍秋正肥。呼童烹雞酌白酒,兒女嬉笑牽人衣。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爭光輝。游說萬乘苦不早,著鞭跨馬涉遠道。會稽愚婦輕買臣,余亦辭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詩中洋溢的欣喜狂態(tài)都來源于玄宗召其入京的消息,四十二年的蟄伏抑郁仿佛都在這一刻煙消云散,他認為實現(xiàn)政治理想的時機到了。呼童烹雞、喜酌白酒都不足以表達這種歡悅,甚至舞起了長劍要以日月爭輝,活脫脫一派得意甚至有些忘形的情態(tài)。最妙的是最后一句“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把詩人一貫的自信,甚至是自負渲染到了極致。這種積極進取、樂觀自信也正是李白詩歌震撼人心、高于世人的關(guān)鍵所在。
綜上所述,唐詩中的“孤獨”有著極其豐富的意蘊,有沉郁有感傷但絕不悲觀、消極,于字里行間傳遞的是與大唐氣度匹配的積極、堅韌與頑強。
參考文獻
1.孫紹振.《月迷津渡》——古典詩詞個案微觀分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3
2.冉云飛.像唐詩一樣生活[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xué)院出版社.2005.8
3.蕭滌非等.唐詩鑒賞辭典[K].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2.3
4.游國恩,蕭滌非等.中國文學(xué)史[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98.5
(作者介紹:王雪艷,云南中醫(yī)學(xué)院人文與管理學(xué)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