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燈塔是一種古老的助航標志,現(xiàn)代意義的燈塔產(chǎn)生距今也有一百多年的歷史,這一座座百年燈塔承載著時代的變遷,承載著科技的進步、承載著“燃燒自己、照亮航程”的航保精神,承載著航運事業(yè)的突飛猛進,她承載了太多太多……
關鍵詞:燈塔;承載;歷史
1 引言
燈塔燈塔是建于航道關鍵部位附近的一種塔狀發(fā)光航標。燈塔是一種固定的航標,用以引導船舶航行或指示危險區(qū)。現(xiàn)代大型燈塔結構體內(nèi)有良好的生活、通信設施,可供管理人員居住,但也有重要的燈塔無人看守。根據(jù)不同需要,設置不同顏色的燈光及不同類型的定光或閃光。燈光射程一般為15-25海里。燈塔是位于海岸、港口或河道,用以指引船只方向的建筑物。燈塔大部份都類似塔的形狀,透過塔頂?shù)耐哥R系統(tǒng),將光芒射向海面照明。在電力未出現(xiàn)的以前,常以火作為光源。
2 燈塔的產(chǎn)生
公元前約270年,托勒密二世委派希臘建筑師、尼多斯的索斯特拉圖斯在法羅斯島東端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燈塔,既可以為進入亞歷山大港的船只指引方向,又可成為展示復興的埃及君主顯赫名聲的巨大標志。法羅斯燈塔因而成為了古代世界的七大奇觀之一?,F(xiàn)代意義上的燈塔是隨著航運業(yè)德發(fā)展發(fā)展起來的,我國現(xiàn)代意義上的燈塔是中國第一座燈塔是民間集資建于福建惠安縣的崇武燈塔(1387年)。明代永樂十年(1412年),官府在長江口瀏河口東南沙灘上筑起一座“方百丈、高三十余丈的土墩,其上晝則舉煙,夜則明火”,指引船舶進出長江口。這是中國由官府出資建設航標的先例。
1858年中英《天津條約》簽訂后規(guī)定:“通商各口分設浮樁、號船、塔表、望樓,由領事官與地方官會同酌視建造”,由此拉開了中國近代燈塔建設的。北方海區(qū)的崆峒島燈塔、成山頭燈塔、猴磯島燈塔等陸續(xù)建成發(fā)光。
3 燈塔的歷史承載
3.1 功能多樣化承載時代變遷
3.1.1 助航船舶,燈塔是建于航道關鍵部位附近的一種塔狀發(fā)光航標,是一種固定的航標,其基本作用是引導船舶航行或指示危險區(qū)(常用來標志危險的海岸、險要的沙洲或暗礁以及通往港嘴的航道)。
3.1.2 軍事設施,燈塔有海上烽火臺之說,過去也被用于軍事用途,用以進行海防瞭望和防范偷渡。一般與燈塔臨近的還有炮臺、城堡等防御設施。
3.1.3 宣誓主權,在爭議海域,燈塔、哨所、界碑等都常常被當成是主權的象征。2010年底,中國在東海海域的領?;c上建造了領?;c石碑和燈塔式領海基點標志,這為中國領?;€的劃定提供了理論依據(jù)。
3.1.4 地理坐標,伴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fā)展,雷達應答器、DGPS系統(tǒng)、AIS船舶自動識別系統(tǒng)綜合導航體系的建立,燈塔又被賦予了新的功能,由于其擁有著潛在的歷史文化價值,成為了各國追捧的人文地理坐標。
3.1.5 綜合應用,隨著人們探測海洋、開發(fā)海洋活動不斷發(fā)展,燈塔上開始安裝各類海洋探測設備,為燈塔增添了新的功能。
3.2 燈光電力化承載科技進步
燈塔的光源被稱為“燈”(無論是電動或油燃料),長期以來采用明火點燃的方式,其后由蠟燭代替。
1781年,歐洲開始采用圓筒芯燈泡和拋物面反射鏡。在美國,鯨油被用作固體光源燈芯,1810年,溫斯洛·劉易斯引進了圓筒芯燈和拋物面反射鏡系統(tǒng)。19世紀50年代初,美國人開始用菜籽油代替鯨油作為燃料。50年代中期,又以豬油替代。19世紀70年代開始,煤油逐漸開始取代豬油,至80年代末完成了全部替換。20世紀初,電力和電石乙炔氣開始取代煤油,并借由達倫光得以進一步發(fā)展,使得黃昏時塔燈能自動點亮,黎明時自動熄滅。如今,燈塔已全部為電能源燈。上世紀80年代開始太陽能供電系統(tǒng)也開始應用于燈塔燈器。
3.3 輔助設施信息化承載航運發(fā)展
3.3.1 霧號,燈塔一般建在海域環(huán)境復雜,海況較惡劣的區(qū)域,沿海區(qū)域霧天較多,大霧天氣燈塔助航引航作用大大減弱,在19世紀建設的燈塔大都裝有霧號(霧笛、霧炮、霧鑼)大霧天氣時鳴號助航,煙臺轄區(qū)的成山頭、猴磯島、鏌铘島等燈塔當時均建有霧號。
3.3.2 指向標站、無線電導航臺、RBN-DGPS臺站,20世紀3、4十年代,尤其是建國后,指向標站作為一種重要無線電導航設備開始建設。195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組成一支小分隊,由上海海測大隊進行無線電指向標培訓,為組建指向標站做好人才準備,1956年,海軍組織進行成山頭指向標站土木建筑和設備安裝。1963年由北海艦隊煙臺基地建造鏌铘島指向標站,當年建成并投入使用。根據(jù)交通部統(tǒng)一部署,1999年2月6日8:00時起實行內(nèi)部停機保養(yǎng)至今。成山頭無線電導航臺組建于1966年,是我國海軍在沿海設立的第一座勞蘭-A中程無線電導航設施。座落在山東省成山角。2001年,導航臺站原臺址重建了RBN-DGPS臺,繼續(xù)為船舶安全航行提供助航服務。
3.3.3 雷達應答器,英文Racons(根據(jù)SOLAS,英文名稱為Radar transponder),主要為船舶航行服務,屬于船舶無線電助航設備,它通過接收船舶雷達發(fā)出的信號,雷達應答器收到此信號后立即應答并向船舶回發(fā)應答信號,正確引導船舶進出港。20世紀80年代以來,雷達應答器開始在助航中應用,重要燈塔位置開始安裝雷達應答器。煙臺的猴磯島燈塔、屺姆島燈塔、大竹山燈塔、北隍城燈塔、崆峒島燈塔海驢島燈塔、青漁灘燈塔等均裝有雷達應答器。
3.3.4 AIS基站,AIS基站船舶自動識別系統(tǒng)(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 簡稱AIS系統(tǒng))由岸基(基站)設施和船載設備共同組成,是一種新型的集網(wǎng)絡技術、現(xiàn)代通訊技術、計算機技術、電子信息顯示技術為一體的數(shù)字助航系統(tǒng)和設備。船舶自動識別系統(tǒng)(AIS)由艦船飛機之敵我識別器發(fā)展而成,配合全球定位系統(tǒng)(GPS)將船位、船速、改變航向率及航向等船舶動態(tài)結合船名、呼號、吃水及危險貨物等船舶靜態(tài)資料由甚高頻(VHF)頻道向附近水域船舶及岸臺廣播,使鄰近船舶及岸臺能及時掌握附近海面所有船舶之動靜態(tài)資訊,得以立刻互相通話協(xié)調(diào),采取必要避讓行動,對船舶安全有很大幫助。21世紀初海事系統(tǒng)開始引入AIS系統(tǒng),AIS基站大多建在燈塔位置,煙臺的崆峒島、成山頭、北長山、北隍城、屺姆島、鏌铘島等燈塔均建有AIS基站。
結束語
一座座百年燈塔,承載了百年滄桑,承載了世事沉浮,見證了中華民族百年的興衰榮辱,今年10月,南沙的華陽礁、赤瓜礁燈塔也已經(jīng)發(fā)光,我想她將要見證的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作者簡介:苗華景,男,煙臺航標處成山頭航標管理站副站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