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庭滿++郭苗苗
摘 要:中晚唐馬嵬詩共有40余首,主要描述了馬嵬之變及其影響,其中蘊(yùn)含著復(fù)雜的感情,有對楊貴妃的同情,對李楊愛情的贊美,還有對唐玄宗的譴責(zé),在感情表達(dá)的時候又飽含著對歷史的追思。
關(guān)鍵詞:馬嵬之變 馬嵬詩 楊貴妃
★基金項(xiàng)目:本文系南通大學(xué)大學(xué)生創(chuàng)新訓(xùn)練計(jì)劃項(xiàng)目(項(xiàng)目編號:2016011)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fā)。潼關(guān)失守,唐玄宗李隆基奔蜀。在經(jīng)過馬嵬坡時,將士饑?yán)?,六軍不發(fā)?!缎绿茣ず箦鷤鳌份d“及西幸至馬嵬,陳玄禮等以天下計(jì)誅國忠,已死,軍不解。帝遣力士問故,曰:‘禍本尚在。帝不得已,與妃訣,引而去,縊路祠下,裹尸以紫茵,瘞道側(cè),年三十八?!盵1]這在《資治通鑒》卷二一八記載得更為詳細(xì)。[2]安史之亂是唐王朝走向衰微的轉(zhuǎn)折點(diǎn),馬嵬之變也成為中晚唐詩人永遠(yuǎn)也解不開的結(jié)。他們廣泛地將馬嵬題材寫進(jìn)詩歌中,《全唐詩》中40余首馬嵬詩,或表達(dá)對楊貴妃之死的同情與追思,或贊美李楊愛情,有的探究治亂的根源,將批判的鋒芒指向唐太宗,有的還寫了馬嵬之變時的戰(zhàn)爭場面。但每一首詩都并不是只簡簡單單的表達(dá)一種感情,除其主旨之外,還有詩人們對過往的思考,對歷史的沉思??傮w上寫出了詩人們對于馬嵬之變的看法和對于國家和民族的憂思。
一、六軍不發(fā)無奈何
在馬嵬詩中,詩人對這場變故進(jìn)行反思,圍繞楊貴妃在詩中追溯安史之亂發(fā)生的原因。如李益云“漢將如云不直言,寇來翻罪綺羅恩”(《過馬嵬》),李商隱云“君王若道能傾國,玉輦何由過馬嵬”(《馬嵬二首》其一),黃滔云“天意從來知幸蜀,不關(guān)禍胎自峨眉”(《馬嵬》)等,總的來說“在復(fù)雜的政治斗爭、權(quán)利角逐中,這個從未參預(yù)過政治的女子,只是因?yàn)樘菩趯λ拿詰俸蛯λ易宓膶櫺?,便成了迷惑君王、誤國招禍的罪魁,橫遭縊殺,還背上了千古罵名,當(dāng)了不擇不扣的替罪羊”。[3]所以詩人們對楊貴妃寄寓了同情心理,這類詩頗有為她翻案的意味。
除了追溯過去,探尋原因,也少不了對當(dāng)時場景畫面的描繪,如寫六軍不發(fā)的聲勢浩大和楊貴妃縊死時的情景。李益“金甲銀旌已盡回,蒼茫羅袖隔風(fēng)埃”(《過馬嵬二首》其一),李商隱“冀馬燕犀動地來,自埋紅粉自成灰”(《馬嵬二首》其一),“此日六軍同駐馬,當(dāng)時七夕笑牽?!保ā恶R嵬二首》其二),杜牧“喧呼馬嵬血,零落羽林槍”(《華清宮三十韻》)。綜觀這些詩句,可以發(fā)現(xiàn)詩人們普遍采用了較為美麗的意象替代血腥戰(zhàn)場廝殺的描寫,詩人都是多情的,馬嵬之變在他們眼中不僅是一場事變,更是一代美人的凋落。
白居易云“六軍不發(fā)無奈何,宛轉(zhuǎn)蛾眉馬前死”,《長恨歌》中“將馬嵬兵變濃縮、隱括為一句‘六君不發(fā)無奈何,對結(jié)局則用飽蘸凄情的詩筆詳作描繪:‘宛轉(zhuǎn)峨眉馬前死。花鈿委地?zé)o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如此,讓讀者充分體味到玄宗當(dāng)時的心理矛盾:一邊是如膠似漆、日被呵護(hù)的真愛,一邊是江山社稷、祖輩流傳的不朽基業(yè)”。[4]白居易以“出世之才”寫這一“希代之事”,更多地引發(fā)了人們對馬嵬之變不同的詩人對馬嵬之變、對楊貴妃的深思。
二、留記千年妾淚痕
楊貴妃傾國傾城,白居易在其《長恨歌》中毫不吝嗇地用大量的筆墨描繪她的美:“楊家有女初長成,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天生麗質(zhì)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cè)?;仨恍Π倜纳?,六宮粉黛無顏色。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睆脑娭须[去了作為歷史人物楊玉環(huán)的不美之處,著力寫其形貌美和對玄宗的鐘情。
當(dāng)詩人重新回顧歷史,來到馬嵬坡舊地,想起楊玉環(huán)香消玉殞,難免會激起他們心中的惆悵。如李益“托君休洗蓮花血,留記千年妾淚痕”(《過馬嵬》),杜牧“傾國留無路,還魂怨有香”(《華清宮三十韻》),溫庭筠“返魂無驗(yàn)青煙滅,埋血空生碧草愁”(《馬嵬驛》),高駢“玉顏雖掩馬嵬塵,冤氣和煙鎖渭津。蟬鬢不隨鑾駕去,至今空感往來人”(《馬嵬驛》),黃滔“龍腦移香鳳輦留,可能千古永悠悠。夜臺若使香魂在,應(yīng)作煙花出隴頭”(《馬嵬二首》其一)。當(dāng)詩人追溯過去的時候,心中憤懣無法釋懷,故只能用冤魂一說,用亡靈化的敘事手法,體現(xiàn)出對楊貴妃之死的惋惜。而當(dāng)寫到楊妃墓的時候,則烘托出一種凄涼的氛圍如:李益“太真血染馬蹄盡,朱閣影隨天際空”(《過馬嵬二首》其一),白居易“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長恨歌》),趙嘏“馬嵬此去無多地,只和楊妃墓上生”(《詠端正春樹》),羅隱“佛屋前頭野草春,貴妃輕骨此為塵”(《馬嵬坡》),這些詩句都飽含著一種物是人非的感慨。張祜《馬嵬坡》“塵土已殘香粉艷,荔枝猶到馬嵬坡”與杜牧《過華清宮》“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更是形成了一種強(qiáng)烈的對比。
于濆《馬嵬驛》云“常經(jīng)馬嵬驛,見說坡前客。一從屠貴妃,生女愁傾國。是日芙蓉花,不如秋草色。當(dāng)時嫁匹夫,不妨得頭白”,好像替楊貴妃代言,說出了她的心聲,在當(dāng)年受寵之際,“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長恨歌》),而當(dāng)楊貴妃死后,則是“一從屠貴妃,生女愁傾國”,兩者之間形成了強(qiáng)烈的反差,這是封建時代的悲劇,更是楊貴妃及其姐妹韓國、虢國、秦國三夫人的悲哀,受寵之時,一榮俱榮,但是在楊貴妃死后,所有人都受牽連。又如蘇拯《經(jīng)馬嵬坡》“一從殺貴妃,春來花無意。此地縱千年,土香猶破鼻。寵既出常理,辱豈同常死。一等異于眾,傾覆皆如此”,更是從貴妃的角度,對唐玄宗做出譴責(zé),“寵既出常理,辱豈同常死”,這仿佛一聲聲尖銳的啼哭,隔了千年,仍然在一聲聲地質(zhì)問著唐玄宗。唐玄宗總認(rèn)為楊貴妃一笑傾國,所以李商隱寫下“君王若道能傾國,玉輦何由過馬嵬”(《馬嵬二首》其一),對唐太宗進(jìn)行了深深的諷刺。溫庭筠也寫下“才信傾城是真語,直教涂地始甘心”(《馬嵬佛寺》)。
三、此恨綿綿無絕期
中晚唐馬嵬詩的另外一種思想感情是表達(dá)了對李楊愛情悲劇的惋惜,尤其表現(xiàn)在楊貴妃被縊死后唐玄宗的惋惜和痛心,以及唐玄宗在此后很多年都活在悲痛之中。在馬嵬詩中,有不少這樣寫唐玄宗充滿思念,無法抑制的詩句。如白居易“又不見泰陵一掬淚,馬嵬坡下念楊妃”(《李夫人》),張祜“無復(fù)一生重語事,柘黃衫袖掩潸然”(《馬嵬歸》),黃滔“鳴泉亦感上皇意,流下隴頭嗚咽多”(《馬嵬》),唐求“鳳髻隨秋草,鸞輿入暮山。恨多留不得,悲淚滿龍顏”(《馬嵬感事》),崔道融“天子還從馬嵬過,別無惆悵似明皇”(《鑾駕東回》)等,都體現(xiàn)了明皇對貴妃的思念及其惆悵之情。李商隱“冀馬燕犀動地來,自埋紅粉自成灰”(《馬嵬二首》其一)更道出了明皇的這種痛苦,兩個“自”字更是極為形象放大了這種痛苦,馮浩注說“兩‘自凄然,寵之適以害之”。[5]
李商隱《馬嵬二首》其二寫道“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揭示出明皇貴妃之愿,他生未卜而此生先休;“如何四紀(jì)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則從唐玄宗的角度寫來,與馬嵬詩中寫楊貴妃的詩句形成對照。這和于濆所說“當(dāng)時嫁匹夫,不妨得頭白”(《馬嵬驛》)何其相似,宮廷生活看似榮華富貴,但實(shí)際上危機(jī)重重,所以他們的命運(yùn)或許還不如尋常人家之平平淡淡才是真,“當(dāng)時嫁匹夫”,而得白頭偕老,癡人說夢。鄭嵎《津陽門詩》云“花膚雪艷不復(fù)見,空有香囊和淚滋。鑾輿卻入華清宮,滿山紅實(shí)垂相思”,寫玄宗的刻骨思念之情。詩人在“香囊和淚滋”后自注:“時肅宗詔令改葬太真,高力士之其所葬,在嵬坡驛西北十余步。當(dāng)時乘輿匆遽。無復(fù)備周身之具。但以紫縟裹之,及改葬之時,替已朽壞。惟有胸前紫縟香囊中,尚得冰麝香,時以進(jìn)上皇。上皇泣而佩之?!盵6]從中可見唐玄宗對楊貴妃的用情至深。
劉禹錫《馬嵬行》詩云“共愛宿妝妍,君王畫眉處。履綦無復(fù)有,履組光未滅。不見巖畔人,空見凌波襪”,這和蘇軾的悼亡詞“夜來幽夢忽還鄉(xiāng),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江城子》)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當(dāng)楊貴妃死后,唐玄宗每每徜徉在他們以往朝夕相處的地方,難免回憶起往事。同樣是睹物思人,《明皇雜錄》載:“其夜,上復(fù)與乘月登樓,唯力士及貴妃侍女者紅桃在焉。遂命歌涼州詞,貴妃所制,上親御玉笛為之倚曲。曲罷相睹,無不掩泣?!枇T,阿蠻因出金粟裝臂環(huán),云‘此貴妃所與。上持之凄怨出涕,左右莫不嗚咽。”[7]毫無疑問,楊貴妃的死成了唐玄宗心中的執(zhí)念,他甚至寄希望于求仙問道,讓方士去尋找楊貴妃的魂魄,所以白居易才會在《長恨歌》中寫下那些纏綿悱惻的詩句——“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谔煸缸鞅纫眸B,在地愿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四、今日不關(guān)妃妾事
范祖禹《唐鑒》載:“以天子之尊,獨(dú)與其所愛脫身而逃,委其子孫皆碎賊手,明皇自取之也。自是以后,天下有變,則京師不守,人主先為出計(jì),自明皇始,其可丑也夫?!盵8]在封建時代,尤其在帝王后宮中,女人終究只是帝王的一個附屬品,在江山還是美人這個千古難以逃脫的問題上,幾乎所有人還是選擇了江山,而美人最后都成為了帝王為了堵住悠悠眾口的一個犧牲品。韋莊的“今日不關(guān)妃妾事,始知辜負(fù)馬嵬人”(《立春日作》)同樣的詩句還有狄歸昌“馬嵬煙柳正依依,重見鑾輿幸蜀歸。泉下阿蠻應(yīng)有語,這回休更怨楊妃”(《題馬嵬驛》),羅虬“馬嵬好笑當(dāng)時事,虛賺明皇幸蜀川”(《比紅兒詩》)等,如果把這些詩串聯(lián)起來和那些同情楊貴妃的詩一起來看時,則可見其相同的感情,即都是為楊貴妃翻案,歷史的罪人并不是楊貴妃。
徐夤詩云“張均兄弟皆何在,卻是楊妃死報(bào)君”(《馬嵬》),將矛頭直指開元宰相張說的兒子張均、張垍,《新唐書》卷一二五載:“力士曰:‘張垍兄弟世以恩戚貴,其當(dāng)即來。房琯有宰相望,而陛下久不用,又為祿山所器,此不來矣?!g曰:‘臣之西,亦嘗過其家,將與偕來。均曰:‘馬不善馳,后當(dāng)繼行。然臣觀之,恐不能從陛下矣。帝嗟悵,顧力士曰:‘吾豈欲誣人哉?均等自謂才器亡雙,恨不大用,吾向欲始全之,今非若所料也。垍遂與希烈皆相祿山,垍死賊中。”[9]佞臣當(dāng)?shù)?,禍亂的產(chǎn)生正是由于這些人引起的,怎能怪罪于楊貴妃。故袁枚《隨園詩話》曰:“余雅不喜陳玄禮逼死楊妃,《過馬嵬》云:‘將軍手把黃金鉞,不管三軍管六宮。吳《過馬嵬》云‘恒恒枉說陳玄禮,一矢何曾向祿山?亦兩意相同?!盵10]可見這些詩含有安史之亂錯不在楊妃,而有譴責(zé)唐玄宗治國不力之意。
晚唐僖宗時唐王朝衰微,詩人們更是開始深深地反思過去的這場禍亂,當(dāng)時的宰相鄭畋寫下“玄宗回馬楊妃死,云雨雖亡日月新。終是圣明天子事,景陽宮井又何人”(《馬嵬坡》),將諷刺藏在了褒獎之中,看似夸贊唐玄宗在馬嵬坡舍棄楊貴妃這件事情做得好,實(shí)際上卻是在諷刺他這個所謂的“圣明天子”。
中晚唐馬嵬詩,只是眾多寫李楊愛情悲劇中的一種,因?yàn)樯婕皸铄?,所以詩人的感情也?fù)雜多變。但大多還是對楊妃抱著同情態(tài)度,為一個生命的凋落,更是對一個絕世美人的凋落!
參考文獻(xiàn)
[1] 歐陽修,等.新唐書·后妃傳[M].中華書局,1975:3495
[2] 司馬光,撰.資治通鑒(卷二一八)[M].中華書局,1956:6974.
[3] 高世瑜.唐代婦女[M].三秦出版社,2011:20.
[4] 付興林.《長恨歌》及李楊同題材詩研究[M].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13:114.
[5] 李商隱.玉溪生詩集箋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605.
[6] 彭定求,等.全唐詩[M].中華書局,1960:6564.
[7] 鄭楚海,撰.明皇雜錄[M].中華書局,1994:46.
[8] 范祖禹,撰.唐鑒[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146.
[9] 歐陽修,等.《新唐書》卷一二五[M].中華書局,1975:4412.
[10] 袁枚撰.《隨園詩話》卷十六[M].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82: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