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娟
生活在青山綠水間、吃著自家種的糧食的人都知道,從前誰家富不富裕就得看米倉里的大米堆了多少堆、包谷大豆收了多少袋,還有就是圈里面喂養(yǎng)了多少家伙。
四面由黃泥砌成的厚厚的墻,附近瓦窯里燒的黑灰色的瓦井然有序地層層鋪蓋的房頂,柱子房梁都是筆直的大圓木,冬暖夏涼,這是當時我們那兒房子的普遍規(guī)格。大門正對著的是神龕,兩側(cè)就是用木板隔開的房間,閣樓上一般是堆放谷物的。我家的牛圈就在堂屋右側(cè),牛圈的地面一般比較低,一個單獨的門開在大門右下角。每年過年都會給牛圈的門上也貼上寓意美好的新春對聯(lián),期盼五谷豐登、六畜興旺。從前爺爺?shù)姆块g就在牛圈的閣樓上,說是家里的牛馬是他的寶貝,可不能讓人偷去了。
一間原本大而空蕩蕩的牛圈,被爺爺用水泥磚又分割成了布局合理的三個小單間,小豬和牛兒就呆在最大的一間,馬兒自己在一間,雞每晚都自己回到爺爺搭好的雞籠和架子上,鴨子則老老實實地待在雞舍前。記得以前家里每日最熱鬧的時候是雞回籠、鴨歸舍,還有跟我和弟弟一樣嚷著肚子餓的三只小白豬了。
從兒時記事起,家里的牛就一直是一頭毛發(fā)灰黑的母牛,那是一頭頭頂兩個彎曲而粗壯結(jié)實牛角的大水牛。爺爺將它照顧得很好,滿身的膘和锃亮的毛發(fā),人人見了都說這牛真好看!懵懵懂懂時我和弟弟就幫著家里放牛了,常常是我趕著牛,弟弟拿著牛繩或者雨傘在后面跟著。后來大一點了,我們倆就輪著放。放牛的日子無疑是最快樂的時光,因為不用在家燒飯做菜、不用幫忙曬米、不用幫忙扯黃豆……一到夏天,我們時常把牛兒趕到我家后山背面的小河邊,河兩岸都是鮮嫩肥美的青草,常常一放就是一整天。炎炎夏日一切都變得慵懶,烈日當然和清涼的河水最配不過了。到正午最熱的時候,常常是牛群在下游泡著,我們則在上游嬉戲。偶爾幾個年紀較大的哥哥姐姐還會帶著我們幾個去摸魚抓螃蟹,稍不注意就會被揮舞著有力雙鉗的螃蟹把手夾出血來,但是早已練出抓螃蟹技術(shù)的我們從不怕它。斜陽西下,經(jīng)過一天飽餐之后的牛群兒也不緊不慢地走上了歸家路。我家的牛幾乎每年都會產(chǎn)下一個小寶寶,第二年小牛崽就已快是大牛般的模樣了。當放一頭牛變成一群牛時,放牛還真是成了個苦差事。
那時候家里的圈里每年都會養(yǎng)兩三只小豬,當年初剛剛買來小豬崽時,媽媽總會跟我和弟弟說:你們兩個就負責照顧它們仨了啊,等養(yǎng)肥賣了錢,我就給你們賣豬的零頭做零花錢哈。我和弟弟聽了,就會滿心歡喜地喂養(yǎng)它們。小豬豬一到飯點就會嗷嗷地叫個不停,很多時候我都會先喂飽了它們幾個之后自己才去吃飯。長得越大它們幾個也就吃得越多,我也就會天天背著背簍去菜地里采滿滿一背簍的菜葉來給它們吃。大半年過去,每當給它們喂食、看著它們肥頭大耳的模樣,真是覺得既搞笑又欣慰。到年底時,家里就會把最肥的兩頭賣出,那時候總能賣出個好價錢,而稍顯苗條的那一只就會請大家一起幫忙宰了過年。經(jīng)過了一年的辛苦,原來滿圈跑的小豬就成了灶上掛的臘肉了??粗镏皇O屡簳r,心里既有滿滿的成就感,也會伴隨著一些些失落。不過大年過后,媽媽就又會買來幾只白白胖胖的小豬放到圈里了。
家里最深得人心的就是那一匹紅棕色的馬了,它是一匹母馬。在從前還沒有寬闊平坦的柏油馬路和方便快捷的貨車和小轎車時,馬兒實在是寶貝極了。家里離鎮(zhèn)上還有段距離,小時候去趕集都是坐著爺爺趕的馬車去的。適逢一個干凈晴朗的好天氣,帶著滿心的歡喜坐上馬車,伴著馬蹄踢踢踏踏一步一步朝前走的聲音,我們就這么慢慢悠悠地感受沿途的別樣景致。時不時會遇到同樣在駕著馬車趕路的人,爺爺就會和他們熱情地攀談起來,搖搖晃晃地,仿佛時光都變慢了……每到春種秋收時,馬兒也會發(fā)揮重大作用。那一挑挑給予莊稼養(yǎng)料的柴火灰和牛馬糞便都是靠馬兒運到地里的,而秋收時那一袋袋的大玉米和稻谷也都是經(jīng)由馬兒的背運到了家里。爺爺那幾年總喜歡早上帶著鐮刀斧子駕著馬車出門,晚上就會與馬兒一起帶著滿滿一車的戰(zhàn)利品——柴禾回家。拉貨的馬和辛苦耕作的牛,總會不言不語地給人深切的感動,因而養(yǎng)著養(yǎng)著感情也會越來越深,成了家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那時特別喜歡和它呆在一起,喜歡手里拿著一棵棵青草親自喂它,喜歡給它的鬃毛編出好幾條大辮子,甚至有一次還給它剪出了一個特別可愛的“齊劉海”。它十幾年來也帶給了我們家好幾只小馬崽。剛出生不久的小牛小馬簡直是可愛得看著心都要化了,但是它們特別膽小,總是不會讓人隨意靠近。有次我用片青菜葉成功吸引了小馬駒的注意,將它騙到了面前,可是待我剛剛伸出手觸到它的小嘴時,就被它無情地轉(zhuǎn)身回了一腳,然后飛快地跑開了。被它踢到的小腿當時不覺得疼,后來掀開褲腿一看,好家伙,也是一片烏青而且剛好是一個標準的小馬蹄印子。
那幾年家里的雞籠總是熱鬧非凡,甚至雞籠上都會站滿大大小小的雞,每天清晨一到時間,只要有一只公雞開始鳴叫,其他的便會跟著報時。一日之計在于晨,它們似是在催促著人們趕快起床勞作了。那時候爺爺起床總是特別早,把門打開后會舀出一大碗玉米粒分批撒在地上,讓雞群享受早餐后各自散去散步覓食,然后爺爺就開始煮牛和馬早上要喝的米糠面和玉米面熬的湯水,以便一會兒能早點把牛和馬放出去。
我家的鴨子一般養(yǎng)的不多,每年到五六月份栽秧時家里就會買來十幾只小鴨子,家門口就是一大片栽好的秧田,只要是栽過幾天的秧田,就可以安心地把小鴨子放進去自由嬉戲覓食了。早上你只需將它們放出,到時候它們餓了自己就知道回來,在家門口等著。但是,待到田里的秧苗開始抽穗之后,就不能讓它們自由地在田間游蕩了。在幾塊稻田之間有一個幾米見寬積滿了連日雨水的大水坑,每天放學回到家我媽就會叫我和弟弟輪著趕著鴨子到那里放松嬉戲,但是得有人守著,可常常是人在守著鴨子,心卻總是在想著電視里五點半準時播放的動畫片,實在是十分煎熬。每年快到農(nóng)歷六月初六時,鴨子就可以吃了。六月初六在我們那就是回娘家的日子,在那一天媽媽回外婆家的時候都會帶上一只鴨子。我和弟弟最喜歡吃爺爺燉的鴨子了,香味撲鼻、鮮嫩適中,沒有了濃重的鴨子的騷味。每次想起都會在唇齒間泛起無盡的口水,實在太誘人。
從前的日子過得雖是辛苦些,卻簡單充實,人也是容易滿足。但是,今時總會不同于往日,生活在不知不覺間會慢慢翻開新的篇章。前幾年,國家在搞家電下鄉(xiāng)的時候,大家都添置了許多新家用電器。家里人覺得自家的地也算平坦,也就跟著這股新浪潮買了一臺農(nóng)耕機,爸爸不在家的時候爺爺就用它下地,爺爺雖說上了年紀了,但是面對新事物卻從不卻步,用著久了就熟練了。爸爸媽媽要外出務工,怕爺爺一個人在家時照顧那么多牲口太辛苦,就把水牛全都賣了,買了一頭比較好養(yǎng)活的黃牛。我家的馬兒在我高中時似乎就一下子老了許多,可能是怪我許久不能回家,它變得特別容易生病,爺爺總是想盡辦法找各種草藥治好它。后來有個做生意的問我爺爺要不要賣了,我爺爺也只能無奈地賣出去了。這還是我放假回家時才知道的,心里難過了好久,又覺得幸好當時自己不在家,不然親眼看著它被牽走只會更難受。爺爺后來就用賣馬兒的錢買了一輛電動的三輪車,這種三輪車當時在我們那兒很普遍,因為不是機動車,車速又不會太快,特別適合像我爺爺他們那老一輩開。在弟弟的教授下,爺爺很快就學會了。爺爺總是特別自豪,自己能夠?qū)W會那么多新事物。他時常說我們那時候怎么會想到會有今天這么多好東西,以前可是連飯都吃不飽,整天就只知道喊餓啊餓,社會發(fā)展得可真是快啊!爺爺自小就過得很苦,后來又辛苦操勞了一輩子。每每想到這些,我渾身就充滿了干勁,希望自己能好好孝順他老人家。爺爺偶爾還會在清晨出門,忙活一天后帶著他的“戰(zhàn)利品”回來,但是陪伴他的不再是亦步亦趨的馬兒了,而是一輛鑰匙插上扭動手柄就能快而勻速前駛的三輪車了?,F(xiàn)在的耕作真的是簡單方便了很多,于是人們就空出了許多時間。家里總是希望爺爺在家好好休息就行了,可他總是跟我們抱怨自己閑久了就會出一身的病。
家里的豬是好幾年都沒養(yǎng)了,雞也在慢慢變少,后來都記不清是什么時候起雞籠就一直是空的了,鴨子也是嫌麻煩就不養(yǎng)了。每次想吃雞和鴨時,爺爺就會開著他的小三輪上街直接買殺好了的,回家再自己做。雖然是同樣的做法可那雞和鴨都已不再是從前般鮮美了,如蠟般無味的雞鴨肉透出的是濃濃的雞飼料味兒,而不是清香的稻谷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