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桂泉
【摘 要】
《論語》教育思想是中華民族的教育智慧,該文從激發(fā)學生興趣潛能,增強有效教學驅(qū)動;重視學生共性發(fā)展,關注學生個性差異;確立學生主體地位,采用引導啟發(fā)教學三個方面,就《論語》教育思想對高中語文課堂有效教學的啟示作初步的探討,以新課標理念進行審視,評價其積極意義,以便在教學實踐中加以傳承發(fā)展。
【關鍵詞】
高中語文 《論語》 教育思想 啟示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以下簡稱“新課標”)提出:“學習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學的內(nèi)容價值,從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現(xiàn)代觀念審視作品,評價其積極意義與歷史局限?!笨鬃邮侵袊糯鷤ゴ蟮乃枷爰摇⒔逃???鬃右簧贾铝τ诮逃聵I(yè),培養(yǎng)了大批的人才,號稱弟子三千。孔子的教育思想影響了中國幾千年。《論語》集中體現(xiàn)了孔子及其弟子的教育思想,這些富有哲理的教育思想對新課改下高中語文的有效教學依然有著寶貴的借鑒意義與指導價值。
一、激發(fā)學生興趣潛能,增強有效教學驅(qū)動
“新課標”要求:“高中語文課程應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潛能,為每一個學生創(chuàng)設更好的學習條件和更廣闊的成長空間,促進學生特長和個性的發(fā)展。”《論語》給了我們很多激發(fā)學生興趣和潛能的啟示。
1.激發(fā)學生興趣潛能,開啟有效教學源動力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币馑际牵憾盟娜瞬蝗鐞酆盟娜?;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這兒的“它”泛指做某件事,如學知識、教學問……學與教,是孔子畢生從事的事業(yè),他自身好學不厭,同時又誨人不倦。
這句至理名言啟示我們,按學習內(nèi)驅(qū)力的大小可把學習的心理境界分為想學、好學、樂學三個層次。想學不如好學,好學不如樂學。新課改視角下的高中語文課堂有效教學應實現(xiàn)教學效益最大化、教學效率最高化、教學效果長效化。學生好學樂學是有效教學的源動力,教師愛教樂教是有效教學的驅(qū)動力,只有師生雙方協(xié)調(diào)合作,把教與學都當作樂趣,愛好教與學,樂意教與學,才能全面達成課堂教學三維目標,順利實現(xiàn)課堂有效教學。蘇霍姆林斯基也說過:“只有當知識成為精神生活的因素,占據(jù)人的思想,激發(fā)人的興趣時,才能稱之為知識?!?可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孔子早就認識到學習的內(nèi)驅(qū)力和個人興趣息息相關??鬃拥倪@一發(fā)現(xiàn)是對教育心理學的莫大貢獻,對于踐行新課改的一線教師更具有現(xiàn)實的指導意義。
2.提升教師個人魅力,激活有效教學驅(qū)動力
《論語》第一句就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這里的“說”通假“悅”,理解為愉悅、快樂。意思是:“學了,然后按一定的時間去實習它,不也高興嗎?”有專家認為,這兒的“學”含義有“學習”、“教學”之意,孔子時時、處處、事事都能從教與學中得到啟發(fā)與教益,認為這實在是一種愉快的享受。
《論語》中,孔子說自己“其為人也,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他還對別人說:“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這可以看出孔子是非常謙虛好學的,正因為他把教與學都當作樂趣,才能學得好、教得好,成為博學多識的教育大師,為三千弟子樹立典范。
這啟示我們,教師個人魅力能給予學生深遠的影響,學生喜歡語文這門課,很多是因為喜歡教語文的老師,被老師的人格魅力所吸引。教師個人魅力也能促進高中語文課堂有效教學的實現(xiàn),因為教師個人的魅力除了其職業(yè)的人格特征、過硬的業(yè)務素質(zhì)和豐富的新課改研究實踐經(jīng)驗外,還有其高超的教學藝術。正如夸美紐斯所說:“每門功課都應該這樣開始,使它能引起學生的真正愛好,做法是向他們證明,它是如何的美好、有用、快意,是如何需要?!比绻麕熒p方都能把上課看成是一種精神享受,那豈止有效教學能順利達成,高效教學、長效教學又何嘗不能實現(xiàn)呢?
二、重視學生共性發(fā)展,關注學生個性差異
“新課標”明確:“高中語文的教學,要在保證全體學生達到共同的基本目標的前提下,充分關注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面臨的選擇,努力滿足其學習要求,支持其特長發(fā)展和個性發(fā)展?!睆摹墩撜Z》中我們也能得到正確處理共性和個性關系的啟示。
1.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體現(xiàn)教育公平
《論語》中認為,教育要做到“有教無類?!边@就是說,人不分貴賤貧富都有受教育的權利和機會,這體現(xiàn)了教育公平思想。在孔子看來,人作為個體的存在,無論其社會地位如何,都有其內(nèi)在的價值與尊嚴,都有著不同于動物且優(yōu)于動物的潛能與可能性,而教育的目的就是發(fā)現(xiàn)人的價值,開掘人的潛能。
在一個班級群體中,學生間既有共性的一面,又有個性的一面。共性方面體現(xiàn)在:課程目標、課程內(nèi)容、課程評價、課堂教學目標、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學內(nèi)容等都一樣,尤其是最終面臨同一張高考試卷的評價與選擇。所以,教師在教學中,首要的是要做到面向全體學生,一視同仁地看待學生,公平公正地對待學生,比如,師生互動不能盡找成績好的學生,更要給暫時差生更多的發(fā)言機會和細致耐心的啟發(fā),因為只有拔高短板,才能使教學效益最大化。
2.教學要實行因材施教,支持特長發(fā)展
朱熹在《論語》集注中說:“夫子教人,各因其材”。孔子的弟子來自五湖四海,個體間的差異很大:專長不一,如閔子騫、冉伯牛德行高尚;宰我、子貢擅長辯論;冉有,季路擅長政務。性格差別很大,子路性格魯莽,顏淵淡泊;冉有個性謙退,多慮畏縮。年齡跨度也大,秦商只比孔子小四歲,叔仲會比孔子小五十四歲……針對學生不同的個性、特長、基礎、條件等,孔子在教育過程中一貫堅持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墩撜Z·先進》有云: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泵鎸Σ煌瑢W生提出的同一個問題,孔子能針對不同發(fā)問人的特點給出不同的解答,這就是因材施教的典型應用。因為子路性格魯莽,做事難免輕率,所以孔子要他在聽到一件該做的事時最好向父兄請教后才去做;而冉有的個性謙退,遇事往往畏縮不前,因此孔子要他在聽到一件該做的事后立刻去做??鬃舆@樣以一進一退來適性教育弟子,旨在使他們避免過猶不及的毛病。
現(xiàn)代科學認為,“材”就是人的思想、性格和智力,而每個人智力迸發(fā)領域的廣狹、時間的早晚、表現(xiàn)形式及程度都大不相同,因此必須因“材”施教。在課堂教學中,只有像孔子這樣按照學生的不同個性特點和具體情況進行針對性、個性化的指導,才能讓學生意識到學習既有原則性,又有靈活性,只有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才是最有效的,只有在學習中學會學習才能提高學習效益?!靶抡n標”鼓勵學生發(fā)展特長和個性,所以教師要根據(jù)學生性格、基礎、能力的差異,實行因材施教,實施分層教學和個性化指導。只有全體學生都能在原有基礎上有所進步,才能算實現(xiàn)高中語文課堂有效教學。
三、確立學生主體地位,采用引導啟發(fā)教學
“新課標”明確:“教師應認真研究自己的教學對象,從本課程的目標和學生的具體情況出發(fā),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有針對性地組織和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睆摹墩撜Z》中我們同樣能獲得啟發(fā)式教學的啟示。
《論語》中說:“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按朱熹的注解:“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啟,謂開其意;發(fā),謂達其辭?!币罁?jù)現(xiàn)代教育理論,筆者認為,“憤”就是學生對某一問題正在積極思考,急于解決而又尚未搞通時的矛盾心理狀態(tài),這時就要教師對學生所思考的問題進行啟發(fā)式幫助,從方法論上進行指導,以幫助學生開啟思路,這就是“啟”。“悱”就是學生對某一問題已有一段時間的思考,但尚未考慮成熟,處于想說又難以表達的矛盾心理狀態(tài)。這時教師應幫助學生明確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質(zhì)屬性,然后用比較準確的語言表達出來,這就是“發(fā)”。
這啟示我們,在學生有強烈的求知愿望,有迫切解決疑難問題的需求時加以指點,其效果最好。教師的指點不是包辦代替,而是要啟發(fā)學生進行發(fā)散思維,運用聯(lián)想、想象、比喻、對比等方法,做到舉一而能反三,在深入思考的基礎上對問題有新的感悟與收獲,真正做到帶著問題走進教室,帶著更多的問題走向?qū)嵺`。采用引導啟發(fā)式教學時,同樣能借鑒孔子循序漸進的教學方法,即由淺入深,由難到易;能進取譬,推己及人;叩起兩端,功乎異端。也就是夸美紐斯所說的:“每件事都應該徹底地、扼要地、簡練地教,使悟性經(jīng)過一個鑰匙開啟以后,就能自行解釋新的困難?!苯M織和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發(fā)展伴隨學生一生所需要的終身學習能力。這才是高中語文課堂有效教學所追求的教學效益最大化,學生潛能發(fā)展最優(yōu)化。
新課標強調(diào)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要在與學生平等對話的合作互動中,加強對學生的點撥和指導,實現(xiàn)教學相長。這對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教學藝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墩撜Z》教育思想在我們新課改實踐中仍有許多寶貴的借鑒意義,對高中語文課堂有效教學也有很多有益的啟示。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教育智慧,我們應以現(xiàn)代觀念進行審視,評價其積極意義,分析其歷史局限,只有在教學實踐中加以傳承發(fā)展和發(fā)揚光大,才無愧于新時代教育工作者的光榮稱號。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S】.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楊伯峻.論語譯注【M】.中華書局,1980
【3】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