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云霞
素質教育要求課堂教學聯(lián)系學生生活,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要在生活中教學,在教學中學會生活。
一、利用生活資源,開發(fā)教學內容
教學中,教師不是唯一的知識載體,我們可以開闊教學視野,把更多的生活素材引入課堂,開發(fā)教學資源,拓寬教學內容。教師可以指導學生讀書看報,給學生創(chuàng)造互相交流的機會,給學生搭建課堂與生活之間的橋梁。在生活中找教育,把教學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讓學生從課堂走進生活,讓課堂更精彩,讓生活更豐富。
例如: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開天辟地》的教學,這篇課文是一篇神話傳說,講述了盤古創(chuàng)造世界的過程,贊頌了盤古大無畏的奉獻精神。教學中學生通過朗讀,在領略生動形象語言的同時,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感受神話故事的魅力。在課程進程中,學生的興趣非常濃厚。但是教師觀察到學生們主要是被故事吸引,覺得故事非常神奇,課堂并沒有適時地把學生這種豐富想象和積極的情感體驗與他們的生活經驗聯(lián)系在一起。意識到問題后,教師調整教學思路,想辦法利用學生身邊的生活資源,讓學生自己去體驗,去積累,把課堂知識和生活經驗進行合理銜接,而不是簡單通過課堂這一個途徑去讓學生理解文本。因此,教師留了這樣的作業(yè):要求學生從媒體或者民間流傳的故事中搜集、整理中國古代神話故事,然后在課堂上大家相互交流整理的結果,從而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拓寬知識視野,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教學中教師要利用好這些生活中的媒體,通過它們把學生和外界聯(lián)系在一起,提高他們接觸社會的能力。
在教學中,教師要恰當地將學生所搜集、整理的資料引進課堂,用這些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拓寬教學思路,將課堂和學生的現實生活連接起來,構建學生喜歡的生活課堂,讓學生在生活中積累知識,提升能力。
二、再現生活情境,優(yōu)化教學方法
課本中精選了許多文質兼美的文章,這些文章源于現實生活,是生活世界的高度濃縮。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圖文并茂地還原、再現這些精彩的生活情境,營造良好的生活情境氛圍,將課文內容和情境巧妙地結合在一起,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欲望。
在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但愿人長久》一課的教學中,上課開始,教師運用多媒體視頻展示:一輪圓圓的月亮掛在天空,月光下桌子上擺滿了葡萄等新鮮的水果……學生邊欣賞著優(yōu)美的畫面邊聽教師的語言導入:“同學們,萬里無云,皓月當空,大家歡聚一堂,這是什么節(jié)日?。俊睂W生:“中秋節(jié)?!苯處煟骸笆前?,我們中國用月圓月缺象征親人的悲歡離合,月圓是合是歡,月缺是離是悲。中秋節(jié)是月圓的一天,圓圓的月亮它象征了家人團圓,尤其是離家在外的親人在這一天都要趕回家,來到父母膝下,與家人享受天倫之樂?!苯處熓紫劝褜W生帶入了熟悉的生活場景,激起學生們的情感共鳴。接下來,教師話鋒一轉,從生活畫面轉到課文內容:“在中國古代,也是在這樣的一個月圓的日子,一個人在外做官的文學家蘇軾,只能孤零零地望著圓圓的月亮發(fā)呆,他在想,月亮啊你這么圓為什么我和弟弟卻不能團圓?月缺月圓,難道人得離合悲歡?!?/p>
通過視頻和教師優(yōu)美的語言描述再現情境,把冷冰冰的文字變成富有人文性質的生活畫面,這也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并且使語文教學與學生的生活經驗接軌,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引起學生心靈共鳴,提高學生參與課堂的興趣。
三、指導現實生活,改變評價方式
語文是工具學科,評價語文教學的成功與否不僅僅是記住了多少詞語,知道了多少種寫作方法,背誦了多少篇古代詩詞,而是讓學生學會運用詞語,學會寫文章,能讀懂文章,提高學生的生活能力,讓學生走出課堂能夠更好地與外界交流。
在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練習教學中,這里邊的小故事就充分說明語文學習與生活必須聯(lián)系在一起。在認識動物標牌的環(huán)節(jié),教師并沒有按照慣例,把動物名稱寫到黑板上,然后教大家反復朗讀,機械記憶,而是先出示畫面,讓學生們先從生活經驗中告訴大家這些都是什么,然后再在動物旁邊配上漢字和拼音。這樣,學生們把生活中的積累直接遷移到課堂上,課堂就會更生動形象。在讀讀背背的教學中,教師明確教學目標——記住詞語并學會運用。在課堂上有一個學生,非常突兀地站起來:“老師,我有了兒子,是不是就可以說我后繼有人了?”學生們哈哈大笑起來,教師也被他突然站起來嚇了一跳。但是教師并沒有批評他,而是接住他的話題:“是啊,并且你要好好學習,長大后建設祖國,那么我們的國家也后繼有人了。”
教學中我們要踐行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強調的“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論,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fā),關照學生的生活經驗和需求,教會學生生活本領,努力讓課堂充滿生活的味道,為學生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作者單位:江蘇省寶應開發(fā)區(qū)國際學校)
□責任編輯:鄧 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