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歡
(江蘇師范大學研究生院,江蘇 徐州 221116)
希曼諾夫斯基《瑪祖卡》OP.62,No.2作品音樂分析及美學意義研究
劉 歡
(江蘇師范大學研究生院,江蘇 徐州 221116)
席曼諾夫斯基在波蘭的音樂史上具有新路標的意義,是繼肖邦之后20世紀具有民族風格的作曲家,同時在文化影響力上也具有劃時代意義,席曼諾夫斯基對肖邦的繼承與發(fā)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恶R祖卡》Op.62,NO.2就創(chuàng)作于這個時期。Op.62由兩首瑪祖卡組成,這兩首瑪祖卡雖然在篇幅上短小,但在音樂表現力與藝術價值上有很高的價值。
馬祖卡;美學;音樂分析;希曼諾夫斯基
被稱為“現代波蘭音樂之父”的卡羅爾.希曼諾夫斯基(Karol Szymanowski)是20世紀追求表現自我獨特風格的作曲家,同時也是肖邦之后最偉大的波蘭作曲家。希曼諾夫斯基的創(chuàng)作一方面受到愛國主義的影響,熱心研究波蘭自己國家的音樂,另一方面在傳統的作品體裁里又載入了音樂及創(chuàng)作的新元素。在1920年之后,席曼諾夫斯基創(chuàng)作了很多富有民族風格的作品,這首《馬祖卡》Op.62,NO.2就創(chuàng)作于這個時期。Op.62由兩首瑪祖卡組成,這兩首瑪祖卡雖然在篇幅上短小,但在音樂表現力與藝術價值上有很高的價值。
本文分為三個部分:一、瑪祖卡的風格特點。主要介紹瑪祖卡這種體裁的風格及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特點,其中還會結合肖邦的瑪祖卡和希曼諾夫斯基的媽祖卡加以對比。二、Op.62,NO.2《瑪祖卡》的音樂分析。三、Op.62,NO.2《瑪祖卡》的美學研究。
(一)瑪祖卡的特點
瑪祖卡的原文為Mazurka,又稱Mazurek,是波蘭的一種舞曲,瑪祖卡通常是三拍子,速度也分為快、中、慢三種。瑪祖卡的最大特點是與一般的三排字不同,瑪祖卡的拍點通常落在第二或者第三拍,熱情活潑,旋律多變,伴有附點?,斪婵ā笔且粋€總稱,實際上它包含瑪祖爾(Mazur )、庫亞維亞克(Kuj awiak )、奧別列克(Oberek)等幾種舞曲?,斪婵ㄗ钣刑攸c的節(jié)奏是在三拍子的節(jié)奏中重拍通常被移動到弱拍上,音樂的重音一般在第二拍或者第三拍上。
歌唱性的旋律也是瑪祖卡最大的特點,歌唱性的旋律和伴奏職能分的也很清楚,層次比較分明。
瑪祖卡的篇幅都不太長,其曲式結構也不是很復雜,一般都是簡單、明了的。通常為三部曲式或者回旋曲式。就在這種相對簡單的曲式結構中蘊藏著一些巧妙的音樂情感和技巧,可謂是內容與形式的有機結合。
(二)肖邦對瑪祖卡的貢獻
1.提高了瑪祖卡的地位
可以說肖邦把瑪祖卡這種體裁從一個通常用來給舞蹈伴奏的音樂推向了新的高度。使瑪祖卡從鄉(xiāng)間走向了音樂廳。從而發(fā)展成為音樂會的體裁。
2.豐富了瑪祖卡的表現內容
肖邦的瑪祖卡有對生活的描繪和對貴族舞會的描繪,使瑪祖卡這種體裁的音樂內容更加豐富。
(一)曲式結構分析
1.曲式結構圖標
曲式結構圖 A B A樂段 1--25 26--58 60--84樂句 1-11;11-25 26-49;50-58 59-69;70-84
2.曲式結構文字說明
Op.62,NO.2《瑪祖卡》的曲式結構是A-B-A,是典型的瑪祖卡體裁的結構。A部分為兩個樂句構成的單二部曲式。這兩個樂句在音樂形象上很相似,a為1到11小節(jié),a’為11到25小節(jié)。B部分是整個作品最為華麗的部分,旋律如螺旋一樣不斷上升,變化著向上移動,極具張力,同事調性變化豐富,使其音樂性格上與A部分形成鮮明的對比,在B部分的后半段大概在三分之二處是一段鏈接部,連接了B和A的部分,小節(jié)數從26到58。再現部A與呈示部A極為相似,有共同的樂思,而在藝術表現力上再現部A更加有結束感,富有意猶未盡的感覺。
3.調式調性分析
可以說這首瑪祖卡的精彩之處就在于其調式調性的多變。沒有一個固定的調式,這種調式稱為“徘徊性調性”。
譜例1
作品從D大調開始,在第四拍上又到了#D、#A然后到C。在作品中有很多遠關系的調性轉換。
譜例2
這種運用遠關系調的轉調,使作品的音樂在調性上更富有張力,這種突破傳統近關系調轉調的方法被稱作“調性游離”。雖然調性之間距離那么遠但在聽覺上音樂是那么自然順暢,可見作曲家的功力之深。
4.節(jié)奏分析
這首瑪祖卡采用的是傳統的三拍子,讓作品大放異彩的是這首瑪祖卡的附點節(jié)奏。作品A部分的開頭右手旋律,同時這首瑪祖卡的核心樂思也是由附點節(jié)奏構成的,這種節(jié)奏使音樂富有張力和舞蹈性,可以說A部分的樂思在節(jié)奏上的有張有弛和后面溫柔平坦的音樂個性形成對比。如下譜例3、4。
譜例3
5.旋律分析
這首瑪祖卡的旋律多變,呈現出層出不窮的效果,但縱觀整個作品本身,還是由“動與靜”、“激烈和平靜”、“厚與薄”的對比來展示旋律的。這里所說的“動與靜”是指旋律的動力性和張力性?!凹ち遗c平靜”是指音樂旋律的性格上,“厚與薄”是指音樂旋律的層次性。
A部分的核心樂思像一個攀爬向上的藤蔓讓聽眾在兩個裝飾音后聽到了打開音樂之門的畫面感。
譜例5
如譜例5就是A部分的主題樂思裝飾音之后的附點十六分音符F成大三度的關系三度小跳到D上,然后回到F緊接著翻到高音區(qū)的D然后又是F緊接著繼續(xù)翻到高音的D。只有兩個核心的音組成的一串由小跳不斷抬高八度的旋律就這樣撞入耳朵里時,其吸引力是毋容置疑的。
從譜例的第二小節(jié)開始下行音逐級下降了4個音。從第三小節(jié)開始呈現四度跳進,然后又是逐級下降的旋律,這兩小節(jié)下降的旋律是核心樂思回到平緩的起點,為下一個核心樂思做鋪墊。
旋律到達B部分,呈現碎片化的狀態(tài)。
譜例6
如B部分的節(jié)選旋律不再是單旋律的螺旋上升,而是呈現八度疊置,同時會有兩個聲部在“唱”旋律,但與A部分的核心樂思相比在旋律結構構成上呈現碎片化的形態(tài),與A段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如果說A部分的旋律如亭亭玉立的少女珊珊而來,那么B部分就像是莽撞的小伙子。
席曼諾夫斯基的創(chuàng)作一般不愿意加于形式上的框架,任何一種形式都是為了表現音樂本身。同樣作品的結構也是為了音樂表現力服務,席曼諾夫斯基是真正能與音樂交融一起來表現世界的人,并且他的方式是如此的自由與隨性,狂發(fā)與激情,這些都無形的蘊藏在譜曲之中,無限的想象決定了曲式的多樣化,更是譜曲整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不拘泥于形式,回歸于本質。
受到肖邦瑪祖卡的影響,在曲式結構上,此首作品堪稱簡潔、凝練的典范。它短小精煉、思想和情感交織,這是其音樂創(chuàng)作的特點之一。
自20世紀起,和聲與復調之間沒有明顯區(qū)別。席曼諾夫斯基更多的偏愛對位法,令人信服的是他音樂的骨干就是對位法。這是對傳統和聲的否定與挑戰(zhàn),也是對文藝復興時期復調音樂的強烈否定。他更多來源于訓練,來源于實踐,借助感性的經驗在有完美線條的聲部變化中,不斷提升和聲的結合。兩首瑪祖卡都注重聲部橫向的功能,和聲亦是魅力非凡,是區(qū)別于肖邦等人作品的重要方面之一。通過比較發(fā)現,席曼諾夫斯基的和聲相較于他人更加的銳利,更具有優(yōu)美的歌唱性,形成了獨特的風格。
在他整個音樂作品中,調性的處理是其獨特之處,在兩首瑪祖卡中,調性都屬20世紀,近似無調性的音樂。這個時期音樂家們不是可以去否定調性,而是更加貼近生活,來源于生活,更多的是在實驗中克服調性的局限,用有法的言語去描述無序語言的生動性。
該首作品的主要調性特點是雙重調性或多調性的復調結構,這種復調結構能很好擺脫傳統的對位原則,進一步豐富調性的內涵,也給復調結構增添新的元素,這就是調性與調性之間的對比。
20世紀音樂作品的旋律既能看到傳統創(chuàng)作的影子,又有其自身的特點。
席曼諾夫斯基在波蘭的音樂史上具有新路標的意義,是繼肖邦之后20世紀具有民族風格的作曲家,同時在文化影響力上也具有劃時代意義,席曼諾夫斯基對肖邦的繼承與發(fā)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席曼諾夫斯基經歷的國家的衰敗,一人背井離鄉(xiāng),這些痛苦沒能阻止席曼諾夫斯基在音樂與創(chuàng)作上的追求,通過瑪祖卡的分析與研究我們可以學到20世紀作品的趨勢,看到音樂在20 世紀的發(fā)展和新方向,這個大融合的國際環(huán)境使得音樂更加具有多元化的方向,同時音樂將如何發(fā)展并且朝著什么方向發(fā)展以怎樣的形式發(fā)展是每一位音樂工作者和愛好者都要思考的問題。
[1][美]魯道夫.阿恩海姆著,郭小平譯.藝術心理學新論[M].商務印刷館,1996.
[2][法]賈克.阿達利著,宋素鳳,翁桂堂譯.噪音:音樂的政治經濟學[M].時報出版社,1995.
[3][俄]阿蘭諾夫斯基著,張洪模譯.M:俄羅斯作曲家與20世紀[M].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5.
[4]錢仁康,錢亦平.音樂作品分析教程[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
[5錢仁康.肖邦敘事曲解讀[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6.
[6]錢亦平,王丹丹.西方音樂體裁及形式的演進[M].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3.
[7]錢仁平.肖斯塔科維奇交響曲[M].湖南文藝出版社,2000.
[8][斯洛文尼亞]齊澤克著,胡雨譚,葉肖譯.幻想的瘟疫[M].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
劉歡(1992—),女,江蘇師范大學研究生院,研究方向:音樂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