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會銀
摘要:為了真正實現(xiàn)生本學習,我們努力把課堂還給學生、把課程融入生活、把生活演繹成課程,使學生以主人的姿態(tài)、寬闊的視角、靈動的思維學習語文。
關(guān)鍵詞:課堂生本 課程活化成生活 生活演繹成學材
一、把課堂還給學生——讓他們立于教室的正中央
華南師范大學郭思樂教授對教師這樣定位:“教師要做‘牧者不要做‘纖夫”。對于生本學習中學生的所得他是這樣計算的:“收獲教師給予的30%,收獲自己發(fā)現(xiàn)的100%加學生互動的100%?!边@就告訴我們,師本教學立足于完成“教”的任務(wù),而非“學”的達成。最重要的是,“你所給的”和“我樂得的”絕不單單是知識效度的比量,更是學生以何姿態(tài)立于課堂的身份界定。
但是,生本學習是“自主”不是“自流”,它并不絕對排斥教師的教授,尤其是學習方法的點撥、思維的訓導等。自主學習總有跨不過去的坎,不必把教師講授看成“洪水猛獸”。比如當有些難點學生確實無法突破,“微講授”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時,老師當然應該“站到教室中央”去。要想讓學生會學、會思、會展、會評,老師一定不能成為旁觀者,而是學生學習支架的提供者,是爭鳴之后的梳理者、提煉者、發(fā)展者。經(jīng)過了一段時間的改革探索,我把生本課型序列化:獨學指導課、群學展示課、評學考教課。每種課型學習目標、學習方法、學習形式、師生用時比例等都會各有側(cè)重。從“學、展、評”三種課型的名字你就不難看出,我的生本課堂既強調(diào)“目中有人”,也認可老師的不可或缺。有“法度”護航,生本學習才能真正實現(xiàn)“換擋”提效。
二、把課程還給生活——拿“活”的教材去影響活的學生
生本學習,首先就要承認和接受陶行知先生“拿活的東西去影響活的學生”的教育思想。
最好的教育莫過于感染。對于要想讓學生把語文和生活無縫對接,教師必須身體力行,自己先把“大語文”從思想認識層面中“請”到語文教學實踐層面來。小孩子的學習是觀察性學習和模仿性學習占主導,你作為學生學習的首席合作者,只有(只要)你做到了,學生才(就)能做到了。
任何符號(文字、圖畫、標記等)都是文化的平面圖,老師就是幫著孩子們,使得每一個平面符號回歸成三維,有聲、有色、有味、有態(tài)、有情,復原情境甚至高于元情境。比如: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雷雨》要求讓孩子們體會到一個字也能精妙的體現(xiàn)景物的特點。如“烏云黑沉沉的壓下來”中的“壓”,“一只蜘蛛從網(wǎng)上垂下來”的“垂”,“一道彩虹掛在天空”的“掛”等。如果老師只是簡單的問這些字好在哪,孩子們定能拼湊一個讓老師基本滿意的回答,碎片化的解讀只能達意而非動情,缺失了對文學作品情愫的品味。為了把文字在孩子的心中還原成作者的情感萌動,我把課文解讀演繹成主題為“一字一情境”的三個小話題:調(diào)動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用一段話來描述“壓”“垂” “掛”。摘錄一個孩子描述的“垂”:“黑壓壓的烏云鋪天蓋地,我仿佛看到蜘蛛的家在大風中隨著樹枝使勁地搖晃著??炱屏?!快破了!可憐的小家伙慌忙放出救命繩索,快速墜到地面,向不知道安不安全的地方狂奔。”孩子們在對三個字的背景描述之間,風雨的急驟、蜘蛛逃走的慌亂以及雨后的閑適都那么生動的、有創(chuàng)造性的再現(xiàn),學生單調(diào)的文本理解就變成生活的重組,教材也就變成了學材。
三、把生活演繹成課程——讓有書卷氣息的生活浸潤出有墨香的學生
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罢f”不好也許問題在于不會“讀”,“讀”不好也許是因為字詞的基本功不過關(guān)……所以學生每一個方面的培養(yǎng)都可以有所側(cè)重而絕不能割裂開來。我們也不應該為語文而教,因為不是人為語文服務(wù),而是語文為人的成長搭設(shè)平臺。所以我不贊成搞什么讀寫訓練,而是樂于把孩子們的學習生活變成生長的歷程。
有一個初冬時節(jié)的鈴聲響過,瑞雪撲向尚有殘綠的大地,教室里幾十雙眼睛無不窺視著窗外的“舞者”。我馬上終止了預設(shè)的教學活動,和孩子們來到院子里肆意和雪親近了一會兒,我故意站在顯眼的位置,仰著頭吐著舌頭。不一會兒,嘰嘰喳喳聲響起:“快看老師!”“老師一定想嘗嘗雪的味道?!蔽艺f:“你真聰明,有人告訴我雪是咸的,我不太相信我要嘗嘗看。”“那您嘗到了嗎?”“雪花很狡猾,不肯輕入我口,只有一片憐我執(zhí)著,送我清涼和滿口的泥土芳香?!庇谑?,孩子有的抱著別人腦袋看雪的變化過程,有的試著用葉片接雪花驗證它是不是六角,有的忙著采集雪團忙著給小草蓋“棉被”……邊忙還不忘即興生澀的描述,模仿我品讀雪中的“墨香”?;氐秸n堂,一段段精美的描述應運而生:“雪也有盒五彩繽紛的顏料,它把遠處的樹近處的草都染成了白色,還偷偷地把小朋友的臉染成了紅色,滿心的呀,是探雪的快樂?!薄把┗ㄕ{(diào)皮的躲到男孩子的短發(fā)里,那依然豎立的發(fā)絲上綴滿水珠兒,那可是黑夜密林中提燈的螢火蟲?!睂W生文字的靈動來自思維的自由,思維的靈動來自內(nèi)心的自由。只要我們真的把生活開發(fā)成語文課程,語文課堂一定會從學生枯燥解析、無病呻吟中逃脫出來,語文學習就會從“師生為語文符號而忙”變成“語文生活因?qū)W生而興”。
南科大校長朱清時預測:中國的教改要成功,可能還要幾十年的時間才行。課改路上我們不乏相知相扶的伙伴,一群人行走一定會走得很遠。記住,我們不是為語文服務(wù)的,是為學生服務(wù)的,必須讓學生以主人的姿態(tài)行走在語文世界里;堅信,即使學生走得磕磕絆絆,也終能學會行走;哪怕學生走得磕磕絆絆,我們也沒有權(quán)利代替他們奔跑。
參考文獻:
[1]郭思樂.教育走向生本[M].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12.
(作者單位:河北青縣樹人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