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權(quán)
《觀滄?!罚ㄈ私贪媪x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首真正意義上的山水詩,是建安詩壇四言詩的典范,是曹操的代表作。這首詩寫得大氣磅礴,充滿了無限的正能量,故經(jīng)常被選入中學教材。本文從三個層次入手,由淺入深、由易到難,旨在深入挖掘《觀滄?!芬辉姷呢S富內(nèi)涵。
第一層次:導入新課
一節(jié)課的授課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師生的互動情況,而師生互動的前提是教師對學生的了解,包括對學生興趣、固有知識等方面的了解。所以激發(fā)學生興趣成為一堂課成功的關鍵。
由于該課的講授內(nèi)容是一首古詩,對學生來說,存在語言與文化上的障礙,所以導入新課時一定要從具體可感的形象入手。
先說作者,由于受《三國演義》的影響,曹操幾乎是一個家喻戶曉的人物,學生都很熟悉。所以,教師可以以此為切入點,引導學生進入新課。
多媒體出示以下問題,根據(jù)提示猜一位人物:
1.據(jù)說是跑得最快的人;2.在戲劇的舞臺上以白臉示人; 3.成語望梅止渴與他有關;4.被稱為“亂世之奸雄”。
經(jīng)此提示后,一般學生會說出答案。值得注意的是,教師要強調(diào)歷史上的曹操與《三國演義》中曹操的不同。
然后從大海入手,問學生是否見過大海,印象如何。有條件的最好帶學生一起到海邊感受一下,也可以通過多媒體播放大海的視頻,讓學生獲得直觀的感受。
除此之外,還可以進一步通過對比語言淺顯自然的外國詩或現(xiàn)代詩引出此課。如:
致大海
普希金
再見吧,自由奔放的大海!
這是你最后一次在我的眼前,
翻滾著蔚藍色的波浪,
和閃耀著嬌美的容光。
好像是朋友憂郁的怨訴,
好像是他在臨別時的呼喚,
我最后一次在傾聽
你悲哀的喧響,你召喚的喧響。
…………
致大海
舒 婷
大海的日出
引起多少英雄由衷的贊嘆
大海的夕陽
招惹多少詩人溫柔的懷想
…………
普希金筆下的大海是自由奔放的,舒婷筆下的大海引起了英雄與詩人的贊美。曹操筆下的大海如何呢?
第二層次: 藝術(shù)分析
作為一首山水詩,這首詩著力描寫了波瀾壯闊的大海形象。通過對比,深入理解曹操筆下的大海。
多媒體展示:
大海,是生命的搖籃;大海,是智慧的源泉。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大海,以她那寬廣的胸襟包容世間萬物。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大海,以她那動蕩的性格陶冶詩人情志。
在王灣筆下,大海是“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在張九齡筆下,大海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在李白筆下,大海是“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在元稹筆下,大海是“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
在陸游筆下,大海是“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然后再講解曹操筆下的大海,這里有實寫,寫到了大海的顏色(滄海)、水勢動蕩(水何澹澹)和波濤澎湃(洪波涌起);也有虛寫,寫了作者想象中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壯觀景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總體上,寫出大海動蕩不安、吞吐日月、氣象萬千的氣勢。
第三層次: 拓展遷移
對于詩中的大海形象該如何理解,還應從以下幾個角度帶領學生進行拓展。
一是《三國演義》煮酒論英雄這一情節(jié)中,曹操對英雄的看法:“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二是《步出夏門行》是曹操創(chuàng)作的組詩,應該互相參照理解。這組詩共有五首,包括序曲《艷》《觀滄?!贰抖隆贰锻敛煌泛汀洱旊m壽》。其中尤其以《觀滄?!泛汀洱旊m壽》成就較高,也更為人所熟知?!洱旊m壽》中“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幾句寫出了詩人的壯志。
三是《觀滄?!返膭?chuàng)作背景。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北征烏桓凱旋,途中經(jīng)過碣石山,登山望海,有感而發(fā)。
四是對曹操及其詩歌的評價。元稹曰:“建安之后,天下文士遭罹兵戰(zhàn)。曹氏父子鞍馬間為文,往往橫槊賦詩,故其遒壯抑揚怨哀悲離之作,尤極于古。”(《唐故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并序》),沈德潛曰:“有吞吐宇宙氣象”(《古詩源》),張玉榖曰:“此志在容納,而以海自比也”(《古詩賞析》)。
最后,教師總結(jié)得出結(jié)論: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大海形象是作者開闊的胸襟和宏偉的抱負的詩意寫照,馬上為文、橫槊賦詩不是一般文人所擁有的經(jīng)歷,曹操不是一般文人,而是一個胸懷天下、雄才大略的政治家、軍事家與詩人。